文麗芬
摘 要 目的:探討針對性護理干預在神經內科氣管切開患者中的應用效果。方法:2015年9月-2018年9月收治神經內科氣管切開患者90例,隨機分為兩組各45例,試驗組采用針對性護理干預,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護理干預。護理之后比較兩組患者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帶管時間、HAMA評分等。結果:試驗組的最短帶管時間7d,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試驗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6.67%,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試驗組HAMA評分(10.94±3.90)分,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對神經內科氣管切開患者實施針對性護理干預能夠降低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縮短帶管時間,改善患者的心理狀態(tài),有利于患者恢復,具有較高的應用價值。
關鍵詞 針對性護理干預;氣管切開;神經內科;應用效果
神經內科患者具有起病急、病情重的特點,多數患者發(fā)病時伴有呼吸困難等癥狀,所以臨床治療需進行氣管切開手術。然而,氣管切開術會使患者呼吸道暴露于外,進而影響患者機體氣道過濾等功能,若護理不當極容易導致患者術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因此,科學有效的術后護理干預措施對神經內科氣管切開患者治療與預后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有研究表明[1],針對性護理干預在如腦損傷患者氣管切開術后護理應用中具有良好的臨床效果。為進一步研究針對性護理干預在神經內科氣管切開患者中的應用效果,2015年9月-2018年9月收治神經內科氣管切開患者90例,對其進行對比分析。
資料與方法
2015年9月-2018年9月收治神經內科氣管切開患者90例,隨機編號分為兩組各45例,試驗組男26例,女19例,年齡24 - 68歲,平均(45.37±2.03)歲;對照組男24例,女21例,年齡23 - 70歲,平均(45.61+ 2.09)歲。本研究經過本院倫理會批準,所有患者均對本次研究知情,均簽署了知情書。本研究排除意識完全喪失、精神疾病、嚴重血液疾病者。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
方法:(1)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guī)護理干預模式?;颊呷朐汉?,護理人員密切關注患者病情變化、生命體征,并做好記錄工作。行氣管切開術后,積極預防患者術后并發(fā)癥,做好抗感染措施。(2)試驗組患者采用針對性護理干預模式:①心理護理:對意識清醒患者在術前詳解氣管切開術的方法、過程,使患者對氣管切開術有足夠的認識,減輕患者的恐懼心理,提高患者治療的依從性。在術前溝通過程中,護理人員可用以往成功的病例幫助患者樹立信心。對于文化程度和理解能力不高的患者,護理人員可采用圖片或視頻的方式結合語言描述向患者講解手術方法與過程;理解能力較強的患者可單用語言描述進行。術前心理護理應根據不同患者的精神狀態(tài)采用不同的方式給予不同內容的針對性心理護理。若患者術前意識清醒,但出現抑郁與焦慮等負面情緒,可根據實際情況采用催眠暗示的干預手段,緩解患者的負面情緒,使患者可以用積極樂觀的心態(tài)面對疾病[2]。對于意識尚未完全恢復的患者,其在恢復過程中可能對手術過程缺乏認識,產生恐懼、矛盾的心理,護理人員應詳細為患者解釋手術過程,減輕患者的不安心理。②并發(fā)癥護理:多數患者在術后會出現出血、呼吸困難等癥狀,護理人員應根據不同并發(fā)癥采用針對性的干預措施。若患者在術后1個月內,氣管插管次數與脈搏一致,并且氣管中有出血類物質,則應立即監(jiān)測患者插管附近皮膚狀態(tài),考慮到動脈出血的可能,分析原因。若患者出現肝功能受損,則應立即安排患者進行檢查,對患者的飲食、藥物服用進行指導。術后護理人員密切關注患者的呼吸狀態(tài),查看患者是否出現呼吸困難等情況,若發(fā)現嚴重的氣胸癥狀,則應該實施胸腔閉式引流治療[3]。③術后感染護理:行氣管切開術患者手術過程中,患者的氣管直接暴露在外,容易出現肺部感染等情況,所以在手術過程中應注意感染源的問題,同時在術后恢復時期要做好病房空氣凈化,嚴格控制家屬探視頻率,對包扎處及時換藥,避免交叉感染。若患者在術前服用大量抗生素,患者發(fā)生感染的可能性相對較高,所以手術過程要嚴格實施無菌操作,視情況使用抗生素。對于術后需吸痰的患者,應保證氣管插管干燥、無菌。
評價標準:對患者焦慮程度采用漢密爾頓焦慮量表(HAMA)評價,通過交流與觀察方法對患者焦慮情況進行評價,表中各項目采用五級評分法,分別反映無癥狀、輕度、中度、重度、極重度,量表總分≥29分則為嚴重焦慮,> 20分則視為明顯焦慮,≥14分為焦慮,8-13分可能有焦慮,<7分則無焦慮癥狀?;颊呋杳灾笖挡捎酶窭垢缁杳灾笖担℅CS)評估方法,總分13 - 14分視為輕度昏迷;9 - 12分視為中度昏迷;3-8分是為重度昏迷[4]。
統(tǒng)計學方法:應用SPSS 19.0軟件處理臨床數據,計量數據以(x±s)表示,采用f檢驗;計數數據以(n)表示,采用x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結 果
兩組術后并發(fā)癥、帶管時間比較:兩組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帶管時間:試驗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6.67%,最短帶管時間7d,試驗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低于對照
組,帶管時間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兩組患者HAMA、GCS評分比較:試驗組GCS評分結果整體優(yōu)于對照組,HAMA評分(10.94±3.90)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討 論
神經內科氣管切開患者由于缺乏認知、手術操作過程等因素的影響,其身體分泌對應受體會被激發(fā),所以患者的身心情況會出現較大的變化。針對這一情況,護理人員在術前應與患者及時溝通,對心理問題、負面情緒較為嚴重的患者進行心理疏導,減輕患者的心理負擔,提高患者治療的依從性。在術后,護理人員應注意對感染源的防護,密切關注患者創(chuàng)口與肺部感染情況,采取針對性的預防與處理方法,降低患者術后感染的可能性[5]。
本文結果顯示,試驗組的最短帶管時間7d,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試驗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6.67%,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試驗組HAMA評分(10.94±3.90)分,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綜上,對神經內科氣管切開患者實施針對性護理干預能夠降低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縮短帶管時間,值得應用。
參考文獻
[l]胡大玲,金利玉.顱腦損傷患者氣管切開相關并發(fā)癥的針對性干預措施和臨床應用效果觀察[J].中國社區(qū)醫(yī)師,2017,33(23):129-130.
[2]張華,曹歡歡,尚巍.試析神經內科針對性護理干預措施對腦卒中偏癱患者下肢靜脈血栓形成的預防效果[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17,19(18):108-109.
[3]羅進玲,李云玲,葉秋容,等.心理護理在神經外科ICU氣管切開患者中的應用[J].臨床醫(yī)學工程,2017,24(1):121-122.
[4]莫小林.護理干預對氣管切開術后患者并發(fā)癥的應用效果觀察[J].人人健康,2016,13(6):160.
[5]于姍.護理干預對ICU氣管切開術后患者并發(fā)癥的應用效果分析[J].中國醫(yī)藥指南,2017,15(15):226-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