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強 任海龍 周 勃 符小發(fā)
(1新疆農業(yè)科學院海南三亞農作物育種試驗中心 海南三亞 572000;2廣州市農業(yè)科學研究院 廣東廣州 510308)
油豆角(Phaseolus vulgarisL.)簡稱油豆,是東北地區(qū)特有的一種優(yōu)質菜豆品種,因其莢扁而寬,莢面光亮,莢內含有較多的油份,故名油豆角[1-2]。它含有較高的蛋白質和人體必需的18種氨基酸,還富含膳食纖維、多種維生素和礦物質,且風味鮮美,廣受消費者的喜愛[3-5]。油豆角的產地主要為中國東北的黑龍江省和吉林省,只有夏秋季節(jié)才集中供應市場。隨著我國地區(qū)之間人員交流的日益頻繁,油豆角也逐漸被南方省份的居民所接受。據(jù)報道,東北油豆已在江蘇南京、廣西、廣東、海南儋州等地引種成功[1,6-8]。海南三亞是我國東北地區(qū)人員最大的冬季旅游目的地,這里氣候溫和,素有我國天然大溫室之稱[9],目前還沒有栽培東北油豆角的報道。因此,本研究通過在三亞開展不同油豆角品種的比較試驗,以篩選出適宜在三亞冬季設施栽培條件下種植的優(yōu)良油豆角品種,為豐富三亞冬季蔬菜品種,促進農民增收提供幫助。
1.1.1 試材
本試驗參試品種共13個,分別為: ‘奧霸新將軍’、 ‘世紀冠軍大油豆’、 ‘長春大60’、 ‘香蕉架豆王’、 ‘一棵松油豆’、 ‘后彎腰’、 ‘超級棚室王’、 ‘榆樹大油豆’、 ‘早熟一掛鞭油豆王’、‘五常大油豆’、 ‘正宗農家小油豆’、 ‘大馬掌油豆王’和 ‘超早紫花架油豆’,均采購于黑龍江和吉林的種子市場,具體來源見表1。
表1 參試品種種子來源
1.1.2 樣地概況
試驗在海南省三亞市新疆農業(yè)科學院科技示范園的設施大棚內進行。用地為改良的沙性土壤,地力均勻,土壤中堿解氮比228 g/kg,速效磷380.2g/kg,速效鉀135.3 g/kg,土壤pH 6.94?;适┯酶煊袡C肥1 000~1 500 kg/667m2,復合肥40~50 kg/667m2,尿素15 kg/667m2,阿維菌素顆粒劑2 kg/667m2(防治根結線蟲),生石灰90 kg/667m2(調節(jié)土壤酸堿性)。
1.2.1 試驗設計
試驗采用隨機區(qū)組排列設計,設3次重復,小區(qū)長3.2 m,寬0.7 m,每個小區(qū)14~16株,小區(qū)面積2.24 m2。株距×行距為40 cm×70 cm;2018年11月16日進行人工點播,覆土后輕壓土壤,控制播種深度在2~3 cm;播種量為2~3粒/穴,每穴保苗1~2株。
1.2.2 田間管理
追肥采用可溶性肥隨水追入,開花期追施10kg/667m2尿素和3 kg/667m2磷酸二氫鉀,結莢期隔7 d追施10 kg/667m2尿素和3 kg/667m2磷酸二氫鉀,澆水追肥全部以少量多次為原則,結合膜下微噴肥料隨水滴入,開花結莢期是油豆角產量形成的關鍵時期,適當增加水量和肥量。于2018年12月28日開始陸續(xù)采收。
1.2.3 項目測定
記錄各品種的播種期、出苗期、開花期、初采期和終采期,分批次采收豆莢,記錄小區(qū)產量,調查性狀包括:葉長、葉寬、株高、莢長、莢寬、花色、莢色和產量等。
1.2.4 數(shù)據(jù)處理
利用Microsoft Excel 2003進行實驗數(shù)據(jù)的統(tǒng)計與計算,SPSS 17.0軟件進行試驗數(shù)據(jù)的相關性分析。
表2 不同品種的生育期調查
網室大棚在三亞已經得到較大普及,既能預防極端低溫、降雨,又能減少病蟲害的發(fā)生,根據(jù)實際觀察記錄,網室大棚內的溫度往往比露地高3~5℃。由表2可以看出,13份品種在播種5 d后均可以出苗,36 d內開花,53 d內均可初次采收?!缡煲粧毂抻投雇酢墒兆钤?,12月7日開花,12月28日初次采收,播種到采收僅需42 d; ‘世紀冠軍大油豆’、 ‘長春大60’和 ‘香蕉架豆王’開花較晚,采收期與 ‘早熟一掛鞭油豆王’接近;初次采收最晚的品種為 ‘五常大油豆’,53 d才能初次采收。2月14日前后,各品種的葉片陸續(xù)變黃掉落,小區(qū)產量趨近于零,停止采收。
續(xù)表2 不同品種的生育期調查
設施大棚種植油豆角可以減少病蟲害的發(fā)生,整個生育期均沒有發(fā)生銹病。表3結果表明,苗期至開花前 ‘奧霸新將軍’、 ‘世紀冠軍大油豆’等7個品種均有一定程度根腐病的發(fā)生,造成幼苗萎蔫死亡。大棚內溫度比露地高,但三亞的12月和1月還是有些極端低溫天氣出現(xiàn),氣溫能降到10℃左右,一些油豆角品種出現(xiàn)葉片水浸狀青枯的情況, ‘奧霸新將軍’等4個品種均表現(xiàn)部分葉片干枯,棚內溫度升高后,葉片干枯現(xiàn)象消失。雖然有網室的防蟲作用,但是油豆角的蟲害依然發(fā)生比較嚴重,期間有蝗蟲、金龜子、斜紋夜蛾和薊馬等害蟲的大量發(fā)生。尤其是薊馬,在結莢后咬食油豆角幼嫩的生長點、葉片和豆莢,對油豆角的品質和產量造成較大的影響。
表3 不同品種抗病性及耐低溫
表4 參試品種的農藝性狀表現(xiàn)
由表4可知,13份油豆角品種均為蔓生型,需搭架種植,其他農藝性狀相差較大。花有白色、粉色和紫紅色之分, ‘超早紫花架油豆’為淡紫紅色。莢色多為綠色,有的帶有紫色條紋,有的帶有紫暈, ‘香蕉架豆王’為黃色豆莢。 ‘超早紫花架油豆’的葉片最大,長21.6 cm、寬18.2 cm; ‘香蕉架豆王’的葉子最小,長13.4cm,寬8.3 cm。 ‘早熟一掛鞭油豆王’的豆莢最長,達到20.1 cm,但莢寬僅有2.08 cm,單莢重12.47 g。豆莢最寬的是 ‘奧霸新將軍’,寬度為2.58 cm,莢長 15.7 cm,莢重 16.67 g。單莢重18.93 g的 ‘超級棚室王’的莢長和莢寬都一般,但仍然在13個品種中單莢重排名第一。從株高看,在整個試驗不打頂?shù)那闆r下, ‘一棵松油豆’的長勢最旺,可以長到450.8 cm, ‘香蕉架豆王’長勢最弱,一定時間后即停止生長,株高僅有228.4cm。
續(xù)表4 參試品種的農藝性狀表現(xiàn)
由于苗期發(fā)生根腐病,不同的品種在每個小區(qū)內成活的株數(shù)有一定的差異,根據(jù)小區(qū)的產量折合出每667m2油豆角的產量見表5。 ‘早熟一掛鞭油豆王’、 ‘正宗農家小油豆’、 ‘一棵松油豆’、‘五常大油豆’和 ‘世紀冠軍大油豆’5個品種的產量與 ‘超早紫花架油豆’的產量差異不顯著,但顯著性高于其他7個品種。其中, ‘世紀冠軍大油豆’與其他產量較高的4個品種沒有出現(xiàn)顯著的差異,但莢長且較寬,商品性好,但有根腐病的發(fā)生,實際生產中對產量造成不利影響。產量最高和最低的品種分別為 ‘早熟一掛鞭油豆王’和 ‘香蕉架豆王’, ‘早熟一掛鞭油豆王’產量最高,豆莢籽粒小,無筋無柴,早熟且采收期長,是一個優(yōu)質的油豆角品種。
表5 參試品種產量比較
普通菜豆屬于短日照作物[10-11],北方引種到南方的豆類都會提早成熟。本研究結果表明:引種到三亞設施內種植的13個品種播種后53 d即可初次采收, ‘早熟一掛鞭油豆王’42 d即可采收。整個生長季,油豆角常會發(fā)生銹病、疫病和炭疽病等病害,而且經常會落花落莢影響油豆角生產[12-13]。
本試驗結果發(fā)現(xiàn),除了根腐病發(fā)生,未見其他病害,且結莢率較高。相同時間、品種榆樹大油豆在海南儋州露地種植需要71 d才能初次采收[1],在三亞設施條件下僅需要49 d即能實現(xiàn)初次采收。三亞冬季氣溫比儋州高,設施大棚內溫度又較棚外氣溫高3~5℃,日照時間短。溫度高、短日照有助于東北油豆角提早采收,相對于海南儋州更早成熟[14]。棚內高溫高濕為油豆角根腐病的發(fā)生創(chuàng)造條件[15-16],一半的品種都有一定程度根腐病的發(fā)生,對各品種棚內種植的產量造成較大的影響。三亞12月至次年1月份的低溫對油豆角的生長產生一定的影響,部分葉片受低溫影響干枯死亡,但不影響油豆角的成熟采收,可正常渡過整個生育期。
綜合考慮各方面,引種的所有品種都能在海南旅游的高峰期(12月至次年2月)采收上市,價格高,具有廣闊的市場前景。 ‘世紀冠軍大油豆’苗期根腐病發(fā)生較重,產量與 ‘早熟一掛鞭油豆王’無顯著差異。 ‘世紀冠軍大油豆’豆莢寬度較大,莢面平整油亮,商品性好,在確保幼苗全部成活無根腐病發(fā)生的情況下,產量有望突破2 000 kg/667m2,可以作為一個有潛力的品種繼續(xù)研究推廣。 ‘早熟一掛鞭油豆王’無根腐病及其他病害發(fā)生,耐低溫,產量最高,采收最早,采收期長,豆莢綠色,無筋無柴,是13個品種中表現(xiàn)最優(yōu)異的一個,因此可作為早熟品種在三亞冬季設施條件下栽培與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