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雪琴
摘 要:《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以下簡稱"最新課標")認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教科書編者、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那么,在具體的閱讀教學實踐中,如何開展"多元對話"教學,以怎樣的方式有效開展?筆者以為教師必須引導學生沉入文本、體驗情境,又要引導學生跳出文本,站在文本之上的高度審視文本,發(fā)掘文本的深層涵義,培養(yǎng)語文各項能力,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即"進得去,出得來"。
關鍵詞:閱讀教學;"入"與"出"
一、"入"--沉入文本,體驗情境
所謂"入",即師生通過搜集、處理文本所蘊涵的言語信息,融入文本深處,沉入文本世界,達到認識世界、發(fā)展思維繼而獲得審美體驗的目的。筆者認為,"入"就是師生沉入文本,展開"多元"對話的過程。這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包括教師與文本的對話,教師與學生的對話,教師、學生與文本相互作用的多重對話。
(一)注重教師與文本對話。在個性化閱讀教學中,教師首先要對文本有深入的解讀和個性化的理解。特級教師于永正曾說:"課前,教師得先和文本對話,即鉆研教材。只有把教材把握好了,才能取得和學生對話的資格,進了課堂才能引導學生和教材對話,才能和學生交流。"
具有"詩人氣質"的江蘇青年名師鄔建芳在上徐志摩的《再別康橋》時,選取詩中的"云彩""金柳"兩個意象,以自己對詩歌的獨特體會創(chuàng)作了兩首小詩以導入新課,其中《金柳》是這樣寫的:
我已經在這河畔/駐守了多年/以我一貫的謙卑與孤獨/詩人啊/當你脈脈的眼神/將我鍍成傲人的金色/我只愿拼盡一生的美麗/做一回你的/夢中新娘。
鄔老師以詩人的氣質引領學生走進文本,以詩意去解讀文本,以一顆詩性的心靈去感悟詩歌,用詩情召喚詩情。走近大師的課堂,感悟大師與文本對話的深度,其教學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二)注重學生與文本對話。學生與文本對話的關鍵是學生閱讀的自主性和獨立性。學生在閱讀過程中,要調動自身的閱歷、生活經驗與文本對話,要自覺體悟文本的審美內涵與藝術底蘊,要對文本進行探究性閱讀,從而發(fā)展自己的閱讀能力。同時,要善于發(fā)現(xiàn)教材的疑點,填補教材的"空白",發(fā)表獨特的觀點,對文本進行個性化解讀。
在上《從小就要愛科學》一文時,因為是自讀課文,筆者放手讓學生自主閱讀,大膽質疑。在充分閱讀文本后,有學生提出"為青少年朋友插上奔向21世紀的翅膀"一句表達不妥,把"奔向21世紀的翅膀"改成"騰飛或飛翔的翅膀"更準確。學生的這一發(fā)現(xiàn)就是善于與文本對話的成果。
由此可見,閱讀教學中,要讓學生不僅對文本作深入思考, 而且敢于質疑,善于想像,互相啟發(fā),這樣的對話不僅體現(xiàn)出閱讀教學的個性化,而且為學生提供獨立思考、集思廣益、共同提高的機會。當然,師生的對話應該是貫穿課堂的始終,這里就不在贅述了。
二、"出"--跳出文本,訓練思維
閱讀教學只注重"入",容易陷入當局者迷的窘境,在"入"的基礎上,還要求"出"。學生在與文本對話的過程中獲得個性化情感體驗,這只是對文本體驗的一個視角。教師還必須適時地引導學生跳出文本,轉換思維方式,站在文本之上重新解讀文本,達到認知上的求異和創(chuàng)新,獲得方法,提升能力。
(一)培養(yǎng)學生會意體悟的語感能力。葉圣陶曾強調說:"語言文字的訓練,我認為最重要的是訓練語感。"呂叔湘也說過:"語文教學的首要任務是培養(yǎng)學生各方面的語感能力。"語文教學中應把"培養(yǎng)語感"作為提高語文素養(yǎng)的一個重要內涵。語感就是對文章中語言文字的一種感受和直接感悟。
蘇教版八年級下冊"詠物抒懷"主題單元的教學目標之一是"理解象征手法并學會運用"。作為八年級學生,初步接觸象征手法,如果僅僅通過幾篇文章的學習就想達成目標,這本身是有一定的難度的。但是由于筆者平時比較注重學生語感能力的培養(yǎng),上起來還算得心應手。筆者以講解高爾基的《海燕》一文為突破口,花了整整四個課時,讓學生在與文本充分對話中覺悟"象征"手法。"磨刀不誤砍柴工",在后面幾篇文章的學習中,學生能夠觸類旁通,較準確地理解各個事物蘊含的象征意義,并領悟文章的主旨。比如,一位學生在了解《白楊禮贊》的創(chuàng)作背景后很快就指出"白楊樹象征敵后抗日根據(jù)地軍民的精神和意志";還有一位學生通過自己搜索資料,查閱了《石榴》一文的創(chuàng)作背景后這樣概括文章的主題:"這篇狀物抒情散文借對石榴外在特點和內在品格的描繪來頌揚我們民族美好的情操,表達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無數(shù)的教學實踐讓筆者深信,學生只有具備了一定的語感能力,語文素養(yǎng)的提高才能真正落到實處。
(二)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造性閱讀的能力。薩特指出:"閱讀就是有指導的創(chuàng)造。"最新課標也強調:"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閱讀教學應引導學生鉆研文本,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5】這說明閱讀教學最終指向學生對文本的個性解讀與創(chuàng)造。
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進行多角度閱讀、比較閱讀、有創(chuàng)意閱讀和多元解讀,發(fā)揮聯(lián)想和想象,拓展思維空間,實現(xiàn)對文本的"再創(chuàng)造"。如《孔乙己》中對孔乙己悲劇根源的認識,有同學認為主要是孔乙己自身好吃懶做釀成的,有的認為是社會的冷漠導致的,還有的認為是封建科舉制度造成的。其實,只要符合作品所隱含的觀點,言之有理,我們都應該給予肯定和鼓勵。
總之,閱讀教學中既要引導學生深入文本,挖掘文本內涵;同時又要善于引導學生跳出文本,超越文本,對文本進行再創(chuàng)造,從而獲得方法,提升能力。閱讀教學只有做到"入"與"出"的有機結合,才能真正達到出神入化之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