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適用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的前提之一是保障被追訴人認罪認罰的自愿性。包括明確被追訴人的知情權、認罪認罰從寬制度適用的階段以及法院開庭審理適用認罪認罰從寬制度案件的審理對象。結合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的設計初衷,對適用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的案件的證明標準予以區(qū)別,在不損害案件客觀真實的情況下有限地降低量刑標準。為避免認罪認罰從寬制度可能造成的負面影響以及為更好的發(fā)揮認罪認罰從寬制度作用,應當對認罪認罰案件中被害人的權利救濟予以重視和保護。
關鍵詞:認罪認罰;自愿性;證明標準;被害人權利
2018年10月26日表決通過了新《刑事訴訟法》,其第十五條的規(guī)定,認罪認罰從寬制度是指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自愿并且如實地供述自己所犯的罪行,承認控訴方所指控的犯罪事實,原意接收處罰的,可以依法從寬處理。
認罪認罰從寬制度自從各地的試點開始,在一步一步的改革完善之中,不可避免的出現(xiàn)了一些具有實踐性和復雜性的爭議問題。本文擬對幾項典型問題進行簡單分析,加強對認罪認罰從寬這一制度的理解,以便能夠對其進行更深入研究。
一、被追訴人的自愿性的保障
被追訴人的自愿性如何保障,是認罪認罰從寬制度改革完善中重點關注的問題之一,理由在于該制度的適用前提即是被追人的自愿性。司法實踐中,有的被追訴人因為缺乏相關的法律知識或者是對自己犯罪事實認識不清,而接受了對自己不利的協(xié)商結果,或是司法機關利用被追訴人的弱勢地位,而對被追訴人實施欺騙、誤導甚至脅迫等行為,使被追訴人接受協(xié)商結果。這些情形都不能認為被追訴人接收協(xié)商結果具有自愿性。怎樣從制度上對被追訴人適用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的自愿性予以保證,是務必要妥善處理的問題。
(一)完善被追訴人的知情權
被追訴人的知情權一般是指被追訴人對于在訴訟進程中涉及到與自身權利義務有關的各種信息,享有的獲取權和知悉權。知情權的意義在于,被追訴人可以通過行使知情權對和其自身利益相關的事項進行處分。完善被追訴人的知情權,能夠使被追訴人了解被指控行為的性質(zhì)和可能的后果,從而內(nèi)心自由的做出是否認罪認罰的決定。同時,完善被追訴人的知情權,也要求司法機關積極履行告知義務。
(二)偵查階段不適用認罪認罰從寬制度
認罪認罰從寬制適用于刑事訴訟活動進程中的哪一階段,理論研究上仍有爭議。有學者主張,因法律并無明確規(guī)定該制度的適用階段,并且從立法本意出發(fā),認罪認罰從寬制度可以適用到刑事訴訟活動的各個階段[1]。筆者對該觀點持否定意見,認罪認罰從寬制度不得適用于刑事訴訟的偵查階段。理由在于如果偵查階段適用認罪認罰從寬制度,則會使偵察機關怠于查清案件事實,尋找案件證據(jù),過分的重視口供的作用,甚至導致對被追訴人的刑訊逼供。公安機關在偵查階段有其特殊的任務,其特殊的任務性質(zhì)決定了偵查活動本身的目的是查明案件事實,搜集犯罪證據(jù),以最大程度的還原事實真相,或者說是最大程度的接近事實本身。偵查階段結束之后,刑事訴訟進程即進入了檢察機關的審查起訴階段,這一階段的主要目的是檢察機關對偵察機關的偵查成果進行審查,從而對被追訴人是否涉嫌犯罪以及涉嫌犯罪的事實材料是否充分完整等作出初步判斷。在檢察機關對案件事實審查之后再決定是否適用認罪認罰從寬制度,有利于保障被追訴人在對案件情況的充分了解上,做出是否認罪認罰的決定。
(三)法院必須進行對自愿性的實質(zhì)審查
保障被追訴人認罪認罰自愿性的有力措施之一是要讓被訴人認罪認罰的自愿性成為法庭審理的內(nèi)容之一。在以往的刑事訴訟的速裁程序中,法庭審理的主要內(nèi)容仍是控訴方和被告人方都沒有異議的定罪事實和量刑事實,而沒有將被告人認罪認罰是否自愿的問題納入法庭審理的主要方面。法庭往往是依據(jù)檢察機關和被告人簽署的認罪認罰具結書來認定被告人的認罪認罰是出自其真實意愿的。這種情況下,由于沒有實質(zhì)的環(huán)節(jié)來對被告人適用認罪認罰從寬制度本身是否合法進行調(diào)查,被告人就沒有機會向法庭提出其認罪認罰自愿性的異議。尤其是在被告人沒有委托辯護律師而自行辯護的情況下,被告人認罪認罰的自愿性無法得到有效保障。鑒于此,筆者認為,在適用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的案件中,法庭審理的內(nèi)容應當增加對被告人認罪認罰自愿性的審查,甚至可以將對被告人認罪認罰自愿性的審查放在比審查定罪事實和量刑事實更為重要的位置。因為只有在保障被告人自愿認罪認罰的情況下,對定罪事實和量刑事實的審查才有意義,即被告人的自愿性是適用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的前提,也是法庭審理首先必須查明的事實。具體來說,法官必須在庭審之前自習閱讀案件材料,在庭審之中要重點對被告人自愿認罪認罰的真實性進行調(diào)查,如詢問被告人認罪認罰是不是出于自己的真實意思,被告人是否受到過威脅或者利誘等不法行為,辯護人是否同意被告人認罪認罰。不僅如此,法官還要詢問被告人對于指控的罪名和所提出的量刑建議有無異議,在對這一切確認無誤后,法官聽取被告人的最后陳述,并做出當庭宣判。
二、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的證明標準問題
由于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的目的之一在于提高刑事訴訟活動的效率,為更好的達成這一目的,有學者認為在適用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的案件中,可以降低案件的證明標準[2]。理由在于,審理法官在開庭之前就通過閱卷對被告人的定罪事實和證據(jù)進行了確認,公訴人對被告人的量刑建議也是在和被告人的協(xié)商之后,吸取被告人的意見作出的,被告人對此一般也不會有異議。并且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的一個重要目標就是提高訴訟效率,如果繼續(xù)堅持原有的證明標準,將會拖慢訴訟進程,有違這一制度的初衷。但也有學者認為,認罪認罰這種目的追求不足以改變刑事訴訟活動本身對案件事實客觀真實的追求[3]。同時,刑罰處罰是最嚴厲的一種處罰措施,本著保障人權的原則,應當繼續(xù)堅持原有的證明標準。
筆者認為,不妨對適用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的刑事案件的證明標準按照法庭審理的內(nèi)容不同加以區(qū)分。對于定罪事實的證明標準不可降低,仍然應當堅持法定的“事實清楚、證據(jù)確實、充分”的證明標準。理由在于認罪認罰從寬制度下的“從寬”,應當是量刑從寬,而不是定罪從寬,檢察機關和被追訴人決不能是圍繞著指控的罪名數(shù)量和罪名本身進行協(xié)商[4]。但是,在對量刑事實的證明上,可以適當降低證明標準,不必達到法定要求。一方面是因為認罪認罰從寬制度本身就要求檢察官對被追訴人寬大處理,檢察官有權和被追訴人進行量刑幅度的協(xié)商。另一方面,降低量刑的證明標準,可以使檢察官較大的自由裁量權,從而吸引更多的被追訴人認罪認罰。能夠推動刑事訴訟活動的進程,有效提高訴訟效率。
三、被害人權利的保障問題
被害人是我國刑事訴訟法規(guī)定的當事人之一,但在刑事訴訟過程中,被害人的角色似乎并不具有強烈的存在感。主要是由于并不是每一個犯罪案件都存在具體的被害人(下轉第頁)(上接第頁)并且代表國家權力的檢察機關已經(jīng)代表被害人對犯罪人進行了追訴。但是,在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的案件中,我們必須考慮到被害人在這一訴訟進程中的角色定位。理由主要有以下兩點:首先,認罪認罰從寬的案件是對犯罪人的量刑上進行寬大處理,這與打擊犯罪保護被害人的目的存在矛盾,被害人在一定程度上會對從寬處理的結果持有異議。其次,被害人是我國刑事訴訟法規(guī)定的當事人之一,在認罪認罰從寬制度下也必須考慮到對被害人權利的保障問題。
有學者認為,要將被害人同意作為適用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的前提之一,以保證被害人在物質(zhì)上和精神上獲得救濟的權利。筆者對此持反對意見,依此觀點,被害人將會對認罪認罰從寬制度是否適用產(chǎn)生關鍵影響,實踐中絕大部分被害人對于被告人都是深惡痛絕的,而認罪認罰從寬制度極有可能會使被告人獲得從輕或者減輕處罰的利益,這不是被害人所希望看到的,因此,將被害人同意作為適用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的前提之一會導致大部分案件都不會適用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筆者認為,在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的案件中,可以將被害人納入檢察機關與被追訴人的協(xié)商過程中。司法機關重視對被害人權利的保障,可以將被告人對被害人權利損害的救濟作為寬大處理被告人的條件之一,在檢察機關作出對被告人的量刑建議時,也可以聽取被害人的意見。[5]這樣既可以安撫被害人的情緒,又可以獲得被害人及其家屬對認罪認罰協(xié)商結果的信任和理解。
參考文獻:
[1]陳衛(wèi)東.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研究[J].中國法學,2016(02):48-64.
[2]陳瑞華.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的若干爭議問題[J].中國法學,2017 (01):35-52.
[3]樊崇義.認罪認罰從寬協(xié)商程序的獨立地位與保障機制[J].國家檢察官學院學報,2018(01):110-122.
[4]葉青.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的邏輯展開[J]. 國家檢察官學院學報,2017(01):9-19.
[5]王敏遠.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疑難問題研究[J].中國法學,2017(01): 17-34.
作者簡介:
楊有有(1996.09~),男,漢族,甘肅慶陽人,西北政法大學法律碩士,研究方向:刑事訴訟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