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李圓圓
1999年夏天,我出生在群山環(huán)繞的神農架。 隨著漸漸長大,很多事物就像一張張花了的老照片,只剩下一個個模糊的輪廓,但仔細回想,卻又總能回想起許多細節(jié)。山間蜿蜒的小路,串聯(lián)起一座座山、一戶戶人家;冬天溫暖的火塘、跳動的火焰;泥土壘砌的房屋、屋內凹凸不平的地面、地上散落的玩具、爺爺削的陀螺、奶奶縫的沙包……
兩歲時,父母帶著我在一個很小的鎮(zhèn)上做生意。攢下“第一桶金”后,便帶著我來到了后來一直生活的小鎮(zhèn),尋求更好的教育資源。
當時,因為鎮(zhèn)上的小學只收城鎮(zhèn)戶口的孩子,我險些被拒之門外。是父母堅持讓我在小鎮(zhèn)上學,沒有將我送回農村,哪怕為此要與學校說很多好話,交插班費,只因這是他們能力范圍內能給我的最好的教育。所幸,過了一年這一政策便取消了,戶口不再受限。更幸運的是在2007年,九年義務教育穿過層層大山,進入神農架。學費全免對于我的家庭來說,意味著父母不必再為學費發(fā)愁,不必總是沒日沒夜地工作。閑談時,母親總會感嘆如果在她上學的時候有這一政策,或許就不會輟學。母親說她和爸爸都吃夠了沒文化的苦,他們再辛苦也要讓我上學,通過讀書改變自己的命運。而這也正是我們一家人,每當命運行至關隘處,總能咬牙堅持的動力。
剛到小鎮(zhèn)時,除了主街是水泥路,其余地方都是泥巴路、小路甚至沒有路。慢慢的,泥巴路消失得無影無蹤,路面變成了寬敞舒適的柏油路,路邊種上了桂花樹、香樟樹、梧桐樹等,夏季整個小鎮(zhèn)都是綠油油的,八月桂花的香氣四溢,讓人忍不住想多停留一會。
小鎮(zhèn)位于山腳,每到下雨,尤其是暴雨時,雨水總會裹挾著泥土、石子從山上奔流而下,將山腳弄得一片狼藉。后來,政府下令逐漸修復了因亂砍亂伐而被破壞的植被,并在從前泥石流頻發(fā)的地方修建了一條蜿蜒上山的步游道。步游道盡頭是一汪山泉和一條瀑布,它們曾是泥石流頻發(fā)的罪魁禍首,而如今泉水甘冽,彩瀑飛虹。
那時的河野蠻地生長,一到汛期,河水便肆意地流動,沖毀兩岸的莊稼。隨著護城河堤的修建,河水不再泛濫。站在橋上看著河水靜靜地流淌,仿佛可以看見它將小鎮(zhèn)的的安寧傳遞給遠方。
每年寒暑假我都會回老家,以前每次回去車走到山腳便沒了路,剩下的要靠自己一步一步爬上去。逢年過節(jié),采辦物品,置辦器具,都是運到山腳,然后一籮筐一籮筐地背回家。這種局面終于在2009年發(fā)生改變——村村通公路開始修建。此后,一條條盤山公路從山腳延伸到家門口。運輸物資不再是難事,一車車雞鴨牛羊、蔬菜瓜果順著公路進入城市市場,充實了農民的腰包;在農村屹立了幾十年的土坯房被推倒,一車車磚瓦順著公路進入農村,變成一幢幢各式各樣的樓房;通信網絡的建立改變了農村“爾來四萬八千歲,不與秦塞通人煙”般與世隔絕的局面,即便是身在山野也能了解到世界各地的消息。如今回到老家,總不由得感嘆家鄉(xiāng)變化之快、生活之美。
在城鄉(xiāng)之間往返,所見的景色總是一次新過一次,且這種新,仍未停止。蜿蜒的山路、低矮的火塘、泥土壘砌的房屋、泛濫的河水……時過境遷,成為一張張剪影,穿過濃稠的歲月,襯托出明朗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