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課改背景下的學校教育,為學生的成長拓寬了空間,尊重了學生的主體價值,讓學生經歷了學習過程,而不是直接獲取已有的專業(yè)知識。在開展小學語文教學實踐時,我們同樣需要關注新課改背景對于我們學校教育的影響。在落實小學語文教育目標的過程中,給學生創(chuàng)設自主學習平臺,激發(fā)學生的學習情感,讓學生擁有創(chuàng)新能力,讓學生感悟到語文學科的魅力,幫助學生擁有核心素養(yǎng)。這樣我們才能培養(yǎng)出社會發(fā)展需要的新型人才。那么在小學語文教學實踐中,我們如何落實新課改目標呢?筆者對此進行了分析。
關鍵詞:新課改背景;小學;語文教學
教育環(huán)境會隨著社會環(huán)境的發(fā)展而發(fā)展。我們的教育理念,在這樣的環(huán)境轉變中,不斷進行著革新。就當前的社會大環(huán)境而言,需要我們積極地落實新課改,以新課改為教育背景。給學生自主探究的空間,讓學生形成個性,讓學生經歷創(chuàng)新活動,積累下實踐的體驗,成為擁有核心素養(yǎng)的學習者??梢娫谛抡n改背景下,我們落實的小學語文教學活動,是以發(fā)揮學生主體價值為基礎開展的教學活動。本文中,筆者就對新課改背景下的小學語文教學如何實現教學目標進行了分析。
一、 給學生制造矛盾
觀察傳統(tǒng)的小學語文課堂,我們可以發(fā)現,學生的學習活動過于順利。我們會直接把標準答案展示給學生,讓學生肯定我們的看法,我們的觀點。但是在筆者看來,這樣的教學活動,既無法激發(fā)學生的興趣,還會讓學生產生厭學情緒。筆者建議,我們可以反其道而行之,通過制造矛盾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望。在小學生的已有認知體系中,他們對于某些事物有既定的認識,此時如果教師提出另外的觀點,就可以讓他們興趣大增。如指導課外讀物中的《雨后》、老師可以出示這樣的情景:同學們,平常在下雨天兄妹倆他們摔了跤,反而很高興,甚至想多摔一跤,你知道這是怎么一回事嗎?學生聽到以后發(fā)現這一說法,跟自己的原有認識產生了矛盾,所以他們很想知道,這到底是為什么?因此,便迫不及待地拿起課本,一看究竟。
二、 應用案例教學
筆者認為,小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需要直觀的案例來幫助他們來把握知識內涵。在開展小學語文教學實踐中,我們可以發(fā)現,直觀性的案例越來越豐富。我們可以將其作為幫助學生降低學習難度,幫助學生弱化知識困擾的主要方法。如伴隨著授課的內容,要充分的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講到具體內容時,可以結合相關的實例,進一步的提出問題。如《鯨》一課,討論鯨吃東西的方式,教師可出示:鯨吃東西與眾不同,我們把這種方式叫“鯨吞”,學生一聽,對“鯨吞”一詞,反應較大,便迫不及待地去讀書解決,進而進入探究情景。
三、 構建童趣化課堂
小學階段的學校教育中,我們需要展現童趣化課堂,畢竟我們面對的學生群體是一群小孩子。過度理性的講解,只會讓他們產生排斥感。在開展小學語文教學實踐時,我們要注意結合學科優(yōu)勢,構建貼合學生天性的童趣化課堂。教師可以通過故事或游戲的方式提出問題。如指導課外讀物中的《三袋麥子》可通過教師聲情并茂的語言講述課文開始土地爺爺給三個伙伴一袋麥子的故事,他們不同的表現,可愛的樣子深得同學們的喜愛,但一年以后這三個伙伴是如何處理這袋麥子的呢?講到這里,就可以引導學生先進行猜想,然后啟發(fā)他們通過讀書解決。
四、 構建問題課堂
對于小學生而言,他們需要學習興趣來推動他們完成學習任務,他們還需要產生強烈的求知欲。通過觀察,在學習活動中各位主動性學習者所表現出來的特點,我們可以發(fā)現,他們往往具有兩個特點一個是有興趣,一個是有求知欲。在小學語文課堂中構建問題課堂,可以同時展現這兩個優(yōu)勢。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一篇課文的中心思想,教師應把課文中的重點問題及學生個人自學感到困難的問題提出來,組織學生討論。在生疑、釋疑的矛盾中,學生的質疑能力不斷加強。學生的質疑能力強了,必然會促進閱讀能力的提高。可以發(fā)現,就是在這樣的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使得他們的思維得到了訓練,綜合能力獲得了提高。所以,圍繞素質教育的基本理念,每一位小學語文教師都要清楚,小學語文課堂要實現素質教育的綜合目標,而不僅僅是對語文知識和技能的傳授。
五、 構建個性化課堂
社會的發(fā)展,需要有創(chuàng)新能力的人才來支持。而創(chuàng)新型能力人才的培養(yǎng),需要有創(chuàng)新的空間,需要他們展現個性。在開展小學語文教學實踐時,筆者認為,我們要尊重學生的個人特點。允許學生展現個性,尊重學生的個性,讓學生擁有創(chuàng)新的意識。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我們發(fā)現很多小學生對課文的內容設計,都會有一些不同的想法。這些想法或者疑問是從他們現實的生活經驗出發(fā)來提出的,有的時候,這些想法非常的有價值,甚至連教師都沒有想到。所以,教師要鼓勵學生的質疑行為,保護他們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例如,《豐碑》這篇文章,有一段文字是描寫老戰(zhàn)士在風雪中屹立不倒的形象。在導讀這一段內容時,教師應該強調描寫老戰(zhàn)士神態(tài)、外貌以及外部環(huán)境的詞語并引導學生提問:天氣如此寒冷,為什么軍需處長穿著“單薄破舊”的衣服?人被凍僵了表情應該是非常痛苦的,但是為什么軍需處長卻是“十分安詳”?帶著這兩個問題,此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再次對課文的內容進行閱讀,從課文的細節(jié)中尋找問題的答案,幫助學生們更好的理解軍需處長的崇高品格。
綜上所述,在小學語文教學實踐中,我們要不斷落實新課改目標。讓我們的教育活動貼合學生的天性,讓教育活動滿足社會發(fā)展需求,通過不斷的課改,形成教師的教學風格,為學生的成長提供更大的空間,讓學生以主動型學習者的面貌成長起來。作為小學語文教育一線的教育者,筆者認為,新課改的實施為我們的教育活動提供了更大的空間。為我們擁有教學能力,為學生擁有學習能力,提供了更多的契機和資源。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實踐中,我們要積極推行新課改。
參考文獻:
[1]劉勤.新課改背景下小學語文探究式學習的優(yōu)化策略研究[D].蘇州:蘇州大學,2015.
[2]朱天生.小學語文故事教學法的應用[J].吉林教育,2015(17).
作者簡介:
龔小琴,重慶市,重慶市渝北區(qū)南方玫瑰城實驗小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