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奕芊
中華文化中莊子對于人與自然的看法是“天地與我并生,萬物與我為一”,將人與萬物相提并論;西方文化中梭羅認(rèn)為,人對自然的改造與過分索取是錯誤的,具體表現(xiàn)在他對人們引湖水洗碗、到湖中取冰做法的憤怒與不滿。
有人認(rèn)為這兩種看法截然不同,我卻不以為然。二者看似相悖,實則都強調(diào)對自然的尊重、與自然的和解,即對“原配的世界”的尊重與和解。
王開嶺在其《古典之殤》一書中提到了“原配的世界”這一概念,意指世界,尤其是自然界本有的、應(yīng)有的樣子,也是他所向往的世界。我以為,這亦是莊子與梭羅都崇尚的一種境界。
《道德經(jīng)》言:“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蔽覍Υ说睦斫馐菍⑷怂鶕碛械娜诵耘c靈性列于“四大”之一,而非單純地把人與自然的地位等同。道家講求“物我渾然,順其自然”,顯然不會把單薄且渺小的“人”本身凌駕于自然之道上。真正與天地并生的,并非“我”本身,而是“我”的思想與靈魂,是“我”崇尚這原配的世界的自然本性,一如陶潛的詩句“性本愛丘山”。人類的童年是在自然的懷抱中度過的,山水田園詩歷朝歷代皆為人所稱頌,想必也是因為這樣的理由,這也便是道家所倡導(dǎo)的與萬物為一的“我”的本質(zhì)。
與道家不同,梭羅的“人與自然論”顯得更易于摸索與理解。當(dāng)他離開紛繁嘈雜的社會,獨自隱居于瓦爾登湖邊時,時人皆道他是“走出了生活”,他卻認(rèn)為自己真正地“走向了生活”———原配世界的生活。從他開始在湖邊漫步的那一刻起,他與自然在某種意義上實現(xiàn)了天人合一,這也解釋了當(dāng)有人引湖水洗碗、取冰貯藏時他所表現(xiàn)的憤怒。這樣的心理,一如在假日前往加拿大國家公園植樹的青年的熱望,一如自然保護(hù)區(qū)中四處奔忙的志愿者的企盼。他們呼喚的,是對自然本身的保護(hù),是停止剝削原配世界的決心。
自然賦予人類的是有限的資源、脆弱的環(huán)境,以及與無盡萬物相比十分短暫的生命。于是自工業(yè)革命以來,人類“報復(fù)”似的不斷改造這原配的世界,不斷向其索取不應(yīng)屬于人類的東西,于是河流失去顏色,濃霧遮天蔽日。如此情況下,道家的“自然之性”與梭羅的“自然之行徑”著實值得后工業(yè)時代的我們思考與借鑒。
只愿有朝一日人類能找到與這原配自然和解的方法,在自然原有的種種鐐銬下起舞,去尊崇,去熱愛,去散發(fā)人本身“自然性”的光芒,投入原配世界的懷抱。
教師點評
作者選取了王開嶺在《古典之殤》一書中提到的“原配的世界”這一說法對人與自然的關(guān)系進(jìn)行探討,中心突出,這是作者的高明之處。全文對道家與梭羅的兩種看法進(jìn)行了深入剖析,有理有據(jù),得出二者看似相悖,實則都存在對自然的尊重、與自然的和解的觀點。全文中心明確,重點突出,層次清晰,分析透徹,實為一篇可借鑒之作。(徐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