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試卷測試與講評是常規(guī)教學不可缺少的一個環(huán)節(jié)。它就像一面鏡子,讓教師和學生從中“照出”某一階段教與學的得失。許多老師在試卷講評時花費大量精力,效果卻不理想,要改變試卷講評“高耗低效”的現(xiàn)象,筆者認為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關鍵詞:小學數(shù)學;試卷講評;教學
一、 講求時效
考完試后,教師應以最快的速度完成改卷工作,寫好試卷分析,第一時間進行試卷講評。學生考完試后都有個強烈愿望,盡快知道自己做錯哪些題目,考得怎么樣,好不好,希望老師快點講評試卷。學生有一種非常急切的“我想知道,我要學”的心情,教師及時評講,及時反饋,可以幫助學生重現(xiàn)考試自然思維過程,使學生了解思路在哪里“卡住”了,在哪些地方走“彎路”了。經(jīng)過教師點撥、引導,找到正確思維方法,從而更有效地改正錯誤,發(fā)展思維能力。俗語說:時過然后學,則勤苦而難成。所以,試卷講評要講求時效性。
二、 抓住典型錯題
一份試卷考查知識點覆蓋面廣,包含了各式各樣的題目,學生各人所做錯的題目五花八門,不盡相同。試卷講評時,不能逐題逐字講解,眉毛和胡子一起抓,要針對學生一些普遍典型錯題進行分類、整理,作為講評課的重難點,花大力氣一一突破。對其他錯誤可以采用個別輔導方法來解決,這樣做既面向全體,又照顧個體差異,真正實現(xiàn)因材施教。例如:在六年級《圓柱、圓錐》單元檢測中,我重點講評以下幾個典型錯題:①圓柱側(cè)面展開后是正方形,側(cè)面積是多少?②一個圓錐體積36立方厘來,高6厘米,底面積是多少?……對其他面(體)積單位進率之間的轉(zhuǎn)化等較簡單的題錯就采用個別輔導方法。
三、 分類表揚
每次考試,都會有學生考得好,有學生考得差;有學生進步,有學生退步。對成績理想的同學要勉勵其“百尺竿頭更進一步”;對分數(shù)不高的學生也要善于發(fā)現(xiàn)他們在考試中做得比別人好的地方。例如:李玉珊答案寫得很工整,卷面非常整潔;陳風祥的計算題得了滿分;張立豪的應用題解法有創(chuàng)新意識;陳德賢作圖題完成得很不錯等。通過分類表揚增強學生學習信心,使其更加發(fā)奮學習,在原有基礎上不斷進步。例如,我班有個學生叫張振明,他雖然連續(xù)三次測驗都不及格,但分數(shù)都比前一次提高了5~8分,我在講評試卷時,及時表揚、鼓勵他。從此,他上課更認真了,課余經(jīng)常主動向老師、同學請教問題,在第四次測驗中,他的成績達到了73分。他感受到了進步的喜悅,學習勁頭更大了。
四、 聯(lián)系實踐
“數(shù)學來源于生活”。在講評些比較抽象的題目時一定要與生活實踐緊密聯(lián)系起來。人的思維發(fā)展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由簡單到復雜,由具體到抽象。在具體到抽象之間,學生數(shù)學思維容易中斷,銜接不上。這時教師應通過一些實物或模型教具,架起具體到抽象之間的橋梁,化難為易。例如,在六年級《圓柱、圓錐》單元試卷中有這樣一道題:有一種圓柱形通風管,底面圓的周長30厘米,長90厘米,制造這種通風管最少用鐵皮多少平方米?很多同學想象不出通風管是什么樣,都錯當作求圓柱體的表面積。我在試卷講評時,拿出用硬紙板制作三個空心的圓柱體模型:(1)帶有兩個底面的;(2)帶有一個底面的;(3)沒有底面的,讓學生實際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同學通過實際動手比較,恍然大悟:這道題原來是求圓柱體的側(cè)面積的。最后讓學生舉出生活中相關例子,部分同學馬上聯(lián)想到煙肉、供水管等,這種講評方法不但使學生牢固掌握解題方法,而且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shù)學”的道理。
五、 發(fā)揮學生主動性
試卷講評注意發(fā)揮學生主動性,讓學生從“要我學”變成“我要學”。例如,可以試卷講評課前將試卷發(fā)給學生,讓他們自行訂正部分錯題,個人解決不了的錯題,通過學習小組合作解決。也可以選出小老師來評講部分錯題,要千方百計創(chuàng)造條件給學生表述自己思維過程的機會,增加師生。生生之間的交流,即使學生的表達存在這樣或那樣的錯誤,也應該鼓勵他們盡量用完整的語言表達出來,老師可以稍作指導總結(jié)。這樣做與教師“一言堂”講得頭頭是道、學生只能點頭稱是、照抄黑板上答案的方法相比,既減輕教師的負擔,學生又得到鍛煉,一舉雙雕。講評之后,還可以依照部分試題類型,同學之間自主出題練習,以達到鞏固提高的目的。
總之,試卷講評就是讓學生了解自己知識能力,幫助學生查漏補缺,完善知識系統(tǒng),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上述幾個試卷講評措施是一個有機結(jié)合整體,要講究綜合靈活運用,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者簡介:
聶永昌,廣東省惠州市,博羅縣羅陽青塘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