披著“刺客”外衣的“儒生”
根據傳統(tǒng)觀點,荊軻是一位刺客。然而,如果仔細研讀文本,我們會發(fā)現,荊軻缺乏很多刺客所必需的特征,可以說這是導致他悲劇的直接原因。首先是武藝稍欠?!扒G軻嘗游過榆次,與蓋聶論劍,蓋聶怒而目之。荊軻出,人或言復召荊卿。蓋曰:‘曩者吾與論劍有不稱者,吾目之;試往,是宜去,不敢留。使使往之主人,荊卿則已駕而去榆次矣。”荊軻與蓋聶切磋琢磨劍術,結果蓋聶對他的劍術非常不屑,瞪了他一眼,荊軻就走了。這說明荊軻的劍術并不是非常高超,在荊軻刺秦失敗后,魯勾踐曰:‘嗟乎,惜哉其不講于刺劍之術也!”魯勾踐認為荊軻失敗的原因是他的劍術低劣。武藝不好可以說是荊軻刺殺秦王失敗的直接原因,“未至身,秦王驚,自引而起,袖絕……以故荊軻乃逐秦王?!睆倪@段我們可以看出,荊軻并沒有一擊成功,最終竟反為秦王所殺。其次是缺乏剛烈性格?!扒G軻游于邯鄲,魯勾踐與荊軻博,爭道,魯勾踐怒而叱之,荊軻嘿而逃去,遂不復會?!鼻G軻與魯勾踐爭論,僅因為魯勾踐的幾句叱責就逃跑,之前也是被蓋聶瞪了一眼就走了,怎么看都覺得他似乎少了幾分刺客所應有的剛烈和野性,作面對沖突他采取的是隱忍和回避的態(tài)度。
從文中的種種細節(jié)我們會發(fā)現,荊軻其實是個正經的讀書人,甚至有很多普通刺客所沒有的高雅愛好,他被選為刺客完全是命運使然?!扒G軻既至燕,愛燕之狗屠及善擊筑者高漸離。荊軻嗜酒,曰與狗屠及高漸離飲于燕市,酒酣以往,高漸離擊筑,荊軻和而歌于市中,相樂也,已而相泣,旁若無人者。荊軻雖游于酒人乎,然其為人沉深好書;其所游諸侯,盡與其賢豪長者相結?!睆倪@段我們可以看出荊軻喜歡聽音樂,與同伴一起喝酒唱歌。并且,荊軻還喜歡結交豪紳賢哲,更重要的是,荊軻為人深沉喜歡讀書,在易水送別的時候,他高歌“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返?!笨梢娝麄€人是有一定的文化修養(yǎng)的,不然寫不出如此慷慨悲涼的詩歌來。文中還講到“荊軻者,衛(wèi)人也。其先乃齊人,徙于衛(wèi),衛(wèi)人謂之慶卿。而之燕,燕人謂之荊卿。荊卿好讀書擊劍,以術說衛(wèi)元君,衛(wèi)元君不用?!鼻G軻先前是衛(wèi)國人,衛(wèi)國被秦所滅后才逃到燕國,他被稱為“卿”,一般平民是不會被人稱為“卿”的,況且,他還曾向衛(wèi)元君進諫,這就更說明他并不是一介布衣,而是戰(zhàn)國時期典型的游說士人,他投靠到燕國田光的門下,因為巧合被太子丹重用并被賜予最高待遇。
智勇雙全的士人形象
荊軻并不是一個魯莽的武夫,相反,他的行為處處體現了他的沉穩(wěn)與理智,他不僅對天下形勢有著自己深刻的見解,還擁有戰(zhàn)國謀士特有的深謀遠慮的智慧、巧令言辭的才華、縱橫捭闔的氣概。首先是深謀遠慮。樊於期獲罪于秦王逃到燕國,太子丹竟收留了他,收留秦國的通緝犯的行為是相當危險的,荊軻意識到了這一點,當太子丹委托他刺殺秦王時,他認為這樣做無法贏得秦王信任,而說“今行而毋信,則秦未可親也。夫樊將軍,秦王購之金千斤,邑萬家。誠得樊將軍首與燕督亢之地圖;奉獻秦王,秦王必說見臣,臣乃得有以報?!彼麑η赝踟澙繁╈?、老奸巨猾的本性看得很清楚,如果沒有足夠的誘惑,秦王是不會上當的,所以他就要求準備樊於期首級。
其次是巧言善對。司馬遷在寫到荊軻在朝見秦王時,特意將秦舞陽的表現作為陪襯,“燕國有勇士秦武陽,年十三,殺人,人不敢忤視?!边@樣一個猛士,在秦王面前怎么樣呢?“至陛,秦武陽色變振恐,群臣怪之?!蓖ㄟ^這句話,我們就足見秦王的威嚴了,司馬遷在《秦始皇本紀》中如是記載“秦王為人,蜂準,長目,摯鳥膺,豺聲,少恩而虎狼心?!比欢趦春輾埍┑那赝趺媲?,荊軻臨危不懼,淡定解答了群臣的疑惑,“荊軻顧笑武陽,前謝曰:‘北蕃蠻夷之鄙人,未嘗見天子,故振悃。愿大王少假借之,使得畢使于前?!鼻擅罨饬宋C,避免了這場刺殺行動的提前失敗,這是荊軻過人膽識的表現。
“克己復禮”的真君子
荊軻刺秦王,成就了“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返?!钡那Ч沤^唱,雖然遭遇了失敗,但荊軻不朽的精神卻被歷代文人廣為傳頌,他身上有著文人特有的風骨,是一名敢于為道義獻身的真君子。荊軻作為一名誤入刺客歧途的文人,身上有著其他刺客所沒有的傲骨和豪情,他堅貞的品格絕不容許任何人玷污和懷疑。太子丹在命令田光召見荊軻時,叫田光不要泄露機密,田光覺得太子丹懷疑自己是對自己人格的一種侮辱,為此自刎以表明自己的錚錚鐵骨。在荊軻向太子丹索取樊於期的首級時,太子丹說“樊將軍窮困來歸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傷長者之意,愿足下更慮之!”其實,這不過是借刀殺人罷了,荊軻也是為了完成任務而不得不痛下殺手,而樊於期也是自愿為了報仇毅然割下自己的頭顱,充當這場悲劇的犧牲品??梢哉f,太子丹為了個人仇恨,不惜犧牲田光、樊於期、荊軻三人的性命,更置國家百姓安危與不顧的行為充分展現了他個人的自私虛偽的本性。是以上這些事都或多或少加劇了荊軻對太子丹為人的厭惡,他對這種卑鄙的行為感到不齒,這也是為什么在太子丹在易水邊因為懷疑而催促荊軻時,荊軻大罵“何太子之遣?往而不返者,豎子也!且提一匕首入不測之強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與俱。今太子遲之,請辭決矣!”荊軻對太子丹懷疑自己感到十分惱怒,認為這是對自己獻身精神的玷污和對二者之間契約精神的踐踏。
荊軻,一個默默無聞的士人,因為巧合的機遇,還沒來得及準備,就被硬生生地推上歷史的舞臺,出演“刺客”這一自己并不擅長,更是從未想過的角色,最終淪為了政治的犧牲品。所謂悲劇,是指對社會具有美好價值及意義的人或事物在不可抗的、必然的外來因素和沖突中走向終結毀滅的結局。荊軻刺秦王的故事之所以能流傳至今,其根本原因在于,無法選擇抵抗的政治性命運、歷史發(fā)展的必然規(guī)律、自身人格特質,這三者的矛盾沖突共同導致了荊軻的悲劇,但荊軻在面對悲劇時的反抗精神、英雄主義情結、傳統(tǒng)美德依舊在歷史的洪流里熠熠生輝,他的功名將永垂不朽。
作者簡介:謝雙睿,男,漢族,廣東佛山人,華南師范大學文學院 本科生 從事漢語言文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