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 年12 月初,浙江慈溪橫河龍南小學四年級的學生黃唯突然成了“網(wǎng)紅”。他在慈溪293路公交車上,短短12 分鐘內(nèi)4 次讓座,如此暖心的舉動被同車乘客拍成視頻,經(jīng)《人民日報》微博轉(zhuǎn)發(fā)后,點擊量高達近700 萬次,網(wǎng)友們紛紛為他的善舉點贊。
從視頻中可以看到,2018 年11 月28 日17 時18 分,黃唯在“人民閘”站坐上了繁忙的293 路公交車。一開始,車廂內(nèi)很擁擠,他背著書包,在人群中足足站立了十幾分鐘。大約17 時35 分,很多乘客在“慈溪人民醫(yī)院北”站下車,他好不容易在后排找到一個座位,之后就是四次讓座。
面對鋪天蓋地的贊譽,黃唯顯得有些羞澀,他說:“第一次讓座時,我剛坐下就看到一位像是剛下班的叔叔站在了我旁邊。我想,他工作了一天肯定會很累,就把座位讓給了他。不久我又有了座位,可又看見一位叔叔上車時帶了很多東西。我想,他站著肯定會很不方便,就又讓了一次,換到了后面的座位。沒過多久,公交車靠站,一位老爺爺上車,我覺得他站著會不安全,就把座位讓他坐了。后來,車上的人在不斷地上下,基本上每人都有了座位,但在又一次靠站后,我見到幾位上車的乘客在尋找位子,我就又招呼一位老人來坐?!?/p>
多維解讀
“12分鐘4次讓座”讓人感到溫暖
讓座,這種老生常談的話題,早已成為大眾自覺遵守的行為,可是偏偏不時會爆出有人因座位產(chǎn)生糾紛。盡管搶座者事后或遭受道德譴責,或被列入黑名單,但依然阻止不了搶座事件的發(fā)生。相比之下,黃唯“12分鐘4次讓座”的實際行動,足以讓這類人汗顏。有句話說得好,道德品質(zhì)是人的核心素養(yǎng)。這類人無論學歷、資歷都比黃唯強得多,可是他們?nèi)鄙賹惨庾R的起碼敬畏,靚麗的皮囊下包裹著丑陋的靈魂,挑戰(zhàn)著道德底線,傷害著社會公序良俗。然而,正如魯迅先生說,凡事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舉。只有完善人的思想和文明修養(yǎng),才能做出其他有益社會的事。
“小暖男”黃唯自然而然的愛心舉動,離不開其良好家風的渲染,也離不開學校老師的諄諄教導,更有整個社會良好的、向上向善風氣的滋養(yǎng)。中國素有“禮儀之邦”之稱,“尊老愛幼,把座位讓給有需要的人”一直是中華傳統(tǒng)美德。黃唯背后其實有著千萬個“小暖男”。黃唯“12分鐘4次讓座”的行為,釋放著暖意,催生著希望的力量,我們應當珍惜這溫暖的瞬間,用心呵護這種友善和關(guān)愛,通過宣揚、教育和引導,進而播撒到每個人的心田,社會就會少些戾氣,多份和諧。
孩子們的赤子心需要呵護
從教育角度看,黃唯有一顆赤子之心。小學教育除了教學生文化課知識,一個重要的職能是教他們做人。小學語文、思想品德等課上,必然教過友愛互助等美好品質(zhì)。從社會學角度看,人類的諸多品質(zhì),也是基本生存技能。在崇尚分工的原始社會,人唯有友愛互助、與人有益才能生存發(fā)展,這是生存意義上的人類品質(zhì),也是赤子心的真義。
然而,教育在讓學生越來越社會化的同時,卻有讓學生越來越遠離赤子心的趨勢。我們都經(jīng)歷過義務教育,小學時還挺看重助人為樂、團結(jié)友愛,可接受的學校教育越是升階,有些品質(zhì)反而越是淡化。比如小學時人人以被稱為“活雷鋒”為榮,然而到了高中,可能不少人就更希望被人認為學習好、精明能干。教育本該喚醒并強化人身上的赤子心,這也是育人工作的應有之義。然而,重實利、過于理性化的教育,很容易讓人離本心越來越遠。好學生不僅是成績好,還應包括有赤子心,有惻隱之心,有同情之心,有助人之心,有行動之舉。
教育,不能習慣于只談大道理,還要對孩子們身上的善良本心因勢利導。如果解決了學生在真善美上的基本認知問題,那么育人工作的基本職能,就已經(jīng)完成了大半。愿教育回歸初心,以呵護孩子身上的赤子心為榮,以為社會規(guī)模培養(yǎng)知行合一的善良人為榮。
課堂內(nèi)外·創(chuàng)新作文高中版2019年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