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南
不可否認,“娘炮”現(xiàn)象如今呈愈演愈烈之勢,甚至連央視的《開學第一課》都請來四名清秀型男藝人進行開場表演,結(jié)果引發(fā)不少家長的反感。但對于社交輿論場而言,是將“娘炮”一棒子打死,還是“小拳拳捶胸口”,態(tài)度很重要,姿勢很關(guān)鍵。
如何定義“娘炮”?各人觀點不同。但在當前語境下,無論一個人是真娘還是假娘,恐怕都要被罵。棒喝派甚至覺得,“娘炮”就不應(yīng)該在這個社會上存在。
為什么要口誅筆伐?無非是因為看不慣。看不慣這些人登上大雅之堂,甚至被標榜為“人生榜樣”。近年來,娛樂圈、影視圈過度熱捧“小鮮肉”、渲染“娘風”,一些影視作品、綜藝節(jié)目甚至刻意迎合,其中的一些內(nèi)容因過度商業(yè)包裝和無知無畏秀下限,挑戰(zhàn)了公序良俗,確實令人生厭。
凡此種種,都必須旗幟鮮明地加以批評。
事實上,“娘炮”也正是這樣被當作了出氣筒。但是,我們必須要清楚,一個理性包容的社會不提倡動輒扣帽子,上綱上線,即大肆宣揚“娘炮”有罪論,認為“娘炮”誤國誤民,“少年娘,則國娘”。
還是那句話:天塌不下來!
誰都是娘生的,但沒有誰天生就娘的。就和沒有誰天生就是肌肉猛男一個道理。軍人的血性陽剛之氣,也有一個淬煉過程。當然,這不能怪公眾,孔圣人在這方面也不能免俗,以至于“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當前,社交媒體上這種非黑即白的邏輯,簡單粗暴地撕裂了社會。在最近的爭論中就存在這種現(xiàn)象:“娘炮”怎么做都不對,有人看誰不正常都稱其為“娘炮”,你不罵“娘炮”就是有問題,包容“娘炮”的更是有罪。據(jù)說,因在“娘炮”一事上與父母、同事觀點不同,不少人選擇在朋友圈屏蔽不同意見。
從什么時候開始,為了在朋友圈站隊,我們的內(nèi)心已經(jīng)不能容納多元的審美和選擇了?我們應(yīng)該相信,每個獨立、理性、鮮活的人,他的內(nèi)心都應(yīng)該足夠豐富和寬闊,完全可以同時喜歡陰柔和陽剛、細膩和粗放、謹慎和勇敢。反倒是那些戴著面具,活得不真實,內(nèi)心不陽光的人才最可怕。
值得警惕的是,在今天的社交媒體輿論場中,人們動不動就進行“運動式”的站隊,進行非黑即白、非正即邪的貼標簽行為,然后又在幾天之后拋諸腦后,不聞不問。這已經(jīng)成為當前輿論場中撕裂社會的源頭。
須知,一個豐富多彩的社會,正是由這一個個鮮活而多元的個體構(gòu)成。如果有一天,“娘炮”真的消退了,一個乏味而單一的新文化現(xiàn)象出現(xiàn)了,結(jié)果會怎樣?
今天,不加辨別、不由分說的反對和贊成才真的令人擔憂。
——摘自《中國新聞周刊》
點 評
本文作者開篇以清晰的邏輯,道出了“娘炮”現(xiàn)象之所以受到口誅筆伐的原因,旗幟鮮明地對其中“無知無畏秀下限”的行為加以批判。接著筆鋒一轉(zhuǎn),辯證分析問題,客觀理性地提出“一個理性包容的社會不提倡動輒扣帽子,上綱上線”的觀點,將矛頭直指社交媒體非黑即白的邏輯。在作者看來,簡單粗暴的“運動式”站隊,恰恰才是當前撕裂社會的真正源頭,也才是真正令人擔憂的問題??v觀全文,雖然主要圍繞“娘炮”這個關(guān)鍵詞展開,卻又不局限于該事件,而是透過現(xiàn)象深入本質(zhì),引導讀者思考“娘炮”現(xiàn)象背后更深層次的問題,極具深度與現(xiàn)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