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琳
【摘 要】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音樂是我們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環(huán)節(jié)。在大學的選修課中,音樂鑒賞是提升大學生生活中藝術品位的一門不可缺少的課程,同時在學習音樂鑒賞時還可以能夠不斷提升自己對音樂鑒賞的水平。對于當代大學生 ,我們應當堅持我們四個自信中的文化自信。以審美為核心,堅持我們的音樂自信,通過對大學生的不斷教導,提升和培養(yǎng)現(xiàn)代大學生的音樂鑒賞能力,從而使音樂理論和音樂實踐相結(jié)合,使審美得到傳承,也能得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關鍵詞】大學生;審美;音樂鑒賞
中圖分類號:G64 ? ? 文獻標志碼:A ? ?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19)19-0170-02
著名的哲學家、思想家馬克思曾經(jīng)說過這樣的一句話“對于不懂音樂的耳朵,最美的音樂也沒有任何的意義”。這就使我們能夠想到對于現(xiàn)代大學生來言,如果缺少必要的音樂鑒賞能力的話,好的音樂也不會被學生所發(fā)現(xiàn),音樂也會黯然失色,對學生們的音樂教學也就不會獲得成功。這就要求老師在平常的教學中要多懂得音樂基本知識和技巧,在同學的鑒賞能力上多做文章,從而對同學們進行進一步的培養(yǎng)[1]。
一、針對審美在音樂鑒賞中的含義和重塑能力的分析
首先,音樂鑒賞是以審美為核心,培養(yǎng)對音樂的興趣,樹立以音樂審美為核心這個關鍵理念。同時,這個理念應當貫穿于在學生們音樂教育的整體的過程中。這樣有利于在潛移默化當中形成對學生們美好情操的養(yǎng)成。要形成這種良好的審美,就要時刻圍繞著音樂審美這一關鍵點來實施教育活動。從而來健全音樂鑒賞的教學模式,使其更加符合時代和學生們的需求。其次,在某些方面,西方在音樂鑒賞的理論知識上,確實要比我國的音樂學術水準先進的多,這一點是不可否認的。但是為了提升我們的教育教學的水平,這就要求我們,不能只是單純地引入外國的先進的理論知識,還要與我國的一些音樂實踐素材為基礎,以兩者相結(jié)合的方式來進行。這樣既能夠?qū)W習到國外的先進的理論知識,又可以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學校對學生的文化素質(zhì)培養(yǎng)是全方位的,每年都會有各種文化節(jié)、藝術節(jié),社團活動也很精彩,還有每年一次的“紅五月”合唱比賽。在多元化的背景下,同學們可以學習到更多的關于音樂的知識,也能參與到自己喜愛的藝術活動中去。那在課堂上老師也可以將中西方的審美標準進行對比,更好地來進行吸收和轉(zhuǎn)化,從而更好地培養(yǎng)學生們的音樂鑒賞水準[2],正視自身的不足,從而提高自己的審美標準。
二、針對音樂鑒賞能力在當代大學生中發(fā)展狀況的分析
在我國大多數(shù)院校當中,音樂鑒賞不是一門必修課,而只是一門通識選修課。這就導致了在學習這門課程中,同學們的學習熱情不高,教育模式單一,學生對其缺乏興趣等問題。而在上課過程中,老師只教授理論知識,而忽略學生們的實際要求,這就使得這門課程的學習與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出現(xiàn)了較大的斷層,學生理解其概念較為模糊,無法從根本上來真真正正地接納這門課程,那也就更不用提對這門課有著更大的理解和提升。所以,我們學校在開展大學生藝術選修課程上下足了功夫,一共開設多門課程供學生們選擇,不僅有“爾雅”這類線上課程還有線下理論課更有實踐課。形式多樣,在全省高校的藝術類選修課中也是很突出的。
此外,也因為課程教學模式的松散和學習時間分配不均勻,這就導致了音樂鑒賞的教育水平得不到進一步的發(fā)展和足夠的重視,從而間接性的導致了音樂教育在整個教育環(huán)境中得不到應有的作用。教育模式的單一和課上氣氛的冷清,這也就造成了學生對音樂鑒賞課的冷漠。這就要求我們要在課上增加互動性,使學生們在情感上得到升華。就我個人經(jīng)歷而言,理論課的課堂氣氛可以根據(jù)授課內(nèi)容來帶動,多講一些學生們感興趣的話題、多分析多討論,增加互動,對于知識點多的課程,比如《中國傳統(tǒng)音樂鑒賞》這門課,因為知識點多,要求學生們牢記,課前都會點名回答問題,這也使學生們能主動地去學習,而不是因為這是音樂選修課而忽視它。課堂教學中,我也會采用現(xiàn)下流行或者改編后更有欣賞性的視頻分享給學生,有很多學生反饋,我們應當有文化自信,那我們開展課程的目的就達到了。
大學生對音樂鑒賞的愛好,可以從學生們的日常生活中得到一些理解。因為大學是與流行音樂結(jié)合最緊密的一個地點。當有好的音樂出現(xiàn)時,在大學中總會第一時間的傳播開來。這對于當今大學生來言,不算是一件壞事,這能夠提升學生對音樂的見解,使其不僅僅是音樂的鑒賞者,更重要的是能夠成為音樂的創(chuàng)造者,創(chuàng)造出新的符合自己見解的音樂。在我授課的《中外歌曲欣賞》這門課中,就有關于流行音樂的一章,但是在這之前還有中外民歌部分和美聲、民族唱法部門,不僅要欣賞流行歌曲,其他歌曲也得了解。而欣賞歌曲之前,我覺得也必須了解聲樂發(fā)展的歷史。應學生需求,在課堂上我也會教大家實用的聲樂技巧,不但增加了課堂的知識性,還能讓學生們踴躍地參與到課堂中來,增強了互動性、趣味性,也使這門課更受學生歡迎。學習了這些基本理論知識以后,我相信學生們的鑒賞水平一定會有所提高。但是在某些地方,無論是質(zhì)量上還是數(shù)量上,硬件條件不是特別的完善,這就使同學們和老師不能得到很好的互動。也就使整個音樂鑒賞課顯得特別的枯燥,使同學們喪失興趣[3]。這就要求學校在藝術課堂里必須配備相應的音響設施和樂器,在我們學校里,有專門的音樂教室,每個音樂教師都配備鋼琴、多媒體設備、投影儀、音響,不僅僅有鋼琴,還有古箏、小提琴、葫蘆絲等等其他樂器,就這點而言,我們學校也是不遺余力地為學生創(chuàng)造好的條件。
三、針對大學生對音樂鑒賞能力思考的分析
在這四年的大學生活中,是學生心理發(fā)展的非常重要的階段。而大學生卻面臨著學習、就業(yè)等來自四面八方的競爭壓力。而音樂也就成了大學生們在生活中必要的休閑的方式。這就可以使我們能夠通過對音樂鑒賞的變化來對學生們的音樂鑒賞的方向來進行判斷、分析和思考。
由于現(xiàn)代大學生個性的不斷加強,受到多元化環(huán)境的沖擊下,這就使得學生在音樂鑒賞的道路上可能會偏離原來的道路,無法通過自身所謂的“修養(yǎng)”來提高音樂鑒賞的鑒賞能力,參差不齊的審美水平可能會導致有一部分學生難免沉迷于一些庸俗的音樂當中,這就要同學通過不斷地學習、提高自身文化修養(yǎng)和藝術修養(yǎng)從而提升自己的審美水平,學習從感性認識入手,以主觀理性的審美態(tài)度對藝術作品進行區(qū)別、品位和品評,從而促進學生理性思維與感性思維有效結(jié)合,潛移默化地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建立符合自己的審美標準,要對音樂有一定的挑剔,不要有來者不拒態(tài)度[4]。當然這是一段很長的路。
四、總結(jié)
總的來說,學生對于音樂的鑒賞能力,只有當學生和音樂之間保持著一種不即不離的關系的時候,這樣才能逐漸養(yǎng)成對音樂真正的審美態(tài)度,這對于學生完成由審美認識到審美評估這一階段的鑒賞,有著深刻的意義。因此,以審美為核心對學生音樂鑒賞能力的提升,對啟迪學生們的智慧和陶冶情操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和意義。這就要求老師在學生的音樂鑒賞能力提升的環(huán)節(jié)能夠巧妙地引導學生,并且老師還要轉(zhuǎn)變原本的教學理念,使學生能夠形成正確的審美態(tài)度,從而培養(yǎng)學生欣賞和鑒賞能力的水平,為學生未來的進步奠定良好的基礎,促進學生的發(fā)展。
參考文獻:
[1] 朱祈賢.音樂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音樂鑒賞能力的途徑探討[J].北方音樂.2016(02).
[2] 徐少涵.接受美學理論對大學音樂鑒賞教學的幾點啟示[J].北方音樂.2015(16).
[3] 任璐璐.淺析高校音樂鑒賞教學中互動教學的價值和運用[J].北方音樂.2017(04).
[4] 李媛.高校公共音樂鑒賞課程多元化教學探究[J].戲劇之家.201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