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將領 唐玉琴 陳 珊祝峻峰
1.浙江省寧波市北侖區(qū)中醫(yī)院肝病科 (浙江 寧波, 315800) 2.上海中醫(yī)藥大學附屬市中醫(yī)醫(yī)院肝病科
黃疸可見于多種疾病,按病因學分為溶血性黃疸、肝細胞性黃疸、膽汁淤積性黃疸、先天性非溶血性黃疸[1]。本文主要研究肝細胞性黃疸的治療。在臨床工作中,西醫(yī)治療黃疸尚無特效藥,筆者運用祝峻峰教授的健脾清肝退黃方治療肝膽濕熱型肝細胞性黃疸,效果較為滿意,現(xiàn)予以報道。
1.1 診斷標準 參考2000年9月中華醫(yī)學會傳染病與寄生蟲病學分會、肝病學會西安會議聯(lián)合修訂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的診斷標準[2]。中醫(yī)證候辨證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中標準[3]。
1.2 納入標準 ①綜合上述兩項診斷標準者,② 年齡18~65周歲。
1.3 一般資料 2016年7月至2017年12月我院肝病科住院患者64例,診斷為肝膽濕熱型肝細胞性黃疸,根據隨機分配原則分為兩組,治療組32例,男24例,女8例;年齡27歲~63歲,平均(48.6±9.1)歲;病程8個月至15年,平均(6.6±1.8)年,對照組32例,男27例,女5例;年齡29~65歲,平均(47.8±8.9)歲;病程1.5年~17年,平均(7.2±2.6)年;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病程等方面比較差異無顯著性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4 治療方法 對照組患者給予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丁二磺酸腺甘蛋氨酸1.0g、0.9%Nacl注射液100 ml+注射用復方甘草酸苷160 mg靜脈注射,1次/d。治療組在以上基礎上口服中藥健脾清肝退黃方藥物:虎杖、石斛、炒薏苡仁、車前子、白花蛇舌草、茵陳各15g、茯苓、淮山藥、炒白術各12g,陳皮、苦參、焦山梔、郁金各9 g。1劑/d,水煎藥液200 ml,分兩次飯后半小時服用。療程均為10天。
1.5 觀察項目 ①治療前后的主要癥狀和體征:包括目黃、脅痛、腹脹、口苦、小便黃,采用積分法記錄;②治療前后肝功能變化情況:包括TBil、DBil、 ALT 、AST等。
1.6 療效標準 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中的標準[3]。①痊愈:癥狀和體征全部消失,肝功能指標恢復正常;②顯效:癥狀和體征消失,肝功能指標僅1項未恢復正常;③有效:癥狀和體征基本消除,肝功能檢驗2項指數(shù)未恢復正常;④無效:與治療前比較各指標無改善。
2.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n(%)]
2.2 兩組患者主要癥狀和體征積分情況 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主要癥狀和體征積分比較
2.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肝功能檢測情況 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肝功能指標比較
現(xiàn)代醫(yī)學認為黃疸是指由于血漿膽紅素濃度增高(>34.1umol/L)沉積于組織中,引起鞏膜、皮膚、黏膜以及其他組織和體液發(fā)生黃染的現(xiàn)象[4]。臨床中發(fā)現(xiàn),膽紅素長期反復升高的患者,發(fā)生肝硬化的機率是正常人的數(shù)倍,因此黃疸消退是控制病情的重要方面。臨床實踐證明中藥對黃疸的治療有其獨特優(yōu)勢。
祖國醫(yī)學認為黃疸是感受濕熱疫毒等外邪 ,導致脾胃肝膽功能失調 ,膽液不循常道 ,隨血泛溢引起的以目黃 、身黃 、尿黃為主要臨床表現(xiàn)的一種病證[5]。池曉玲等學者整理文獻發(fā)現(xiàn) ,歷代醫(yī)家廣泛重視濕邪在黃疸發(fā)生發(fā)展中的重要地位,正所謂“無濕不發(fā)黃”[6]。張仲景在《金匱要略.黃疸病篇》指出“黃家所得,從濕得之”。濕為陰邪,其性黏膩重濁,亦趨下焦,濕邪可致熱郁于里,濕蒸熱郁為黃疸發(fā)生的主要病理因素。祝峻峰教授主張仲景“脾色必黃,瘀熱以行”理論,提出本病病位在脾,脾濕不運是其主因,脾胃運化失調,升降失常,脾氣不升則肝氣郁結不能疏泄。濕郁而化熱,濕熱郁脾入血分后行于體表而發(fā)黃,“濕”和“熱”是黃疸病的發(fā)病基礎,濕熱于脾入血分,煉灼津液血成瘀,“瘀”是黃疸的病理產物,“濕、熱、瘀”三者共存。因此黃疸病的治療當以治脾為先,以清熱利濕為大法,在前兩者基礎上注重治血,以取得更好的治黃效果。祝峻峰教授在長期臨床工作中,發(fā)現(xiàn)大多數(shù)患者目黃、便黃、口苦、脅痛、腹脹,舌苔黃膩,以肝膽濕熱證型偏多,治療應以健脾清熱利濕之法給邪以出路,兼以活血祛瘀。故擬健脾清肝退黃方治療此病。方中虎杖、茵陳清熱利濕退黃為君藥,研究報道虎杖具有良好的退黃作用,并通過降低谷丙轉氨酶水平,而保護肝細胞[7];茯苓、炒白術、炒薏苡仁、陳皮、淮山藥為臣藥,茯苓、炒白術、炒薏苡仁健脾利水滲濕,陳皮、淮山藥加強健脾和胃功能;苦參、車前子、焦山梔、百花蛇舌草、郁金為佐藥??鄥?、車前子清熱利尿滲濕,導邪從小便而出,焦山梔、百花蛇舌草加強清熱利濕作用;郁金活血利膽退黃,體現(xiàn)治血祛瘀的中醫(yī)理念;石斛為使藥,清熱生津以制苦參、焦山梔苦寒傷津。全方共奏健脾清熱利濕退黃之功。
健脾清肝退黃方能夠有效改善肝膽濕熱型肝細胞性黃疸患者臨床癥狀和體征,利膽退黃,恢復肝功能,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