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昆
摘要:作為我國近現(xiàn)代史上著名的民主革命家,蔡元培政治傾向的變化研究得較少,如何歷史的看待蔡元培一生政治傾向的變化,對于全面評價蔡元培以及正確估量中國近現(xiàn)代資產(chǎn)階級民主運動不無裨益。
關鍵詞:蔡元培;政治傾向;轉變
一個歷史人物的政治傾向,離不開其所處的時代,離不開當時的社會矛盾。作為一位民主主義革命家,蔡元培也有他歷史的和階級的局限性。
一、清代翰林學士到革命黨人轉變的原因
在中國封建社會,通過科舉人仕幾乎是當時所有讀書人的人生道路。清末的蔡元培是一個傳統(tǒng)的讀書人,自然而然地也走上了這條道路。1892年(清光緒十八年)春,26歲的蔡元培通過了殿試,被點為翰林院庶吉士。過了兩年,又被授職翰林院編修。直到1898年秋,他放棄翰林任職,離開北京,南下從事教育。1905年10月27日,蔡元培秘密加入同盟會,后被委任為中國同盟會上海分會會長。
蔡元培從1898年到1907年已經(jīng)從一個清朝的翰林學士成長為一個資產(chǎn)階級革命家。在此期間,他做了許多組織和宣傳教育工作,引導一批青年走上革命道路,為辛亥革命的爆發(fā)準備和積蓄了力量。
早期革命宣傳的中心議題是反滿。當時投身于革命的知識分子,都在不同程度上接受過漢族傳統(tǒng)的民族主義教育,對清王朝的統(tǒng)治本來就抱有不滿。而十九世紀末葉以來,由于清王朝充當了帝國主義的走狗,招致了國家民族的巨大災難,更使他們特別感到憤懣。在他們看來,腐朽反動的清朝統(tǒng)治,幾乎是中華民族一切不幸的根源,因而把仇恨都集中在清王朝身上。反滿成了革命的同義詞。排滿仇滿的議論,一開始便充塞于他們的宣傳中,排滿與否,被當成為革命、不革命或反革命的標準。蔡元培無疑也是帶著比較強烈的民族主義思想?yún)⒓痈锩摹?/p>
中國歷史上兩件大事也給蔡元培的政治傾向轉變添加了催化劑。其一就是1894年的甲午中日戰(zhàn)爭,中國的慘敗以及清廷與日本議和簽訂《馬關條約》,此喪權辱國之舉使他極為悲憤,他在1895年4月17日的日記中寫到“政府阘葺,外內狼狽……聚鐵鑄錯,一至于此,可為痛哭流涕長太息者也!”其二則是1898年戊戌變法??涤袨椤⒘簡⒊诓挥|及封建制度下的自上而下的改良遭到以慈溪太后為首的頑固派的反對和鎮(zhèn)壓,變法的失敗使蔡元培認識到改良主義道路在中國走不通。隨著形勢的迅速發(fā)展和個人閱歷的增加,他逐漸深感清廷政治改革的“無可希望”,開始傾向于革命。如他所言:“鑒于滿清的政治不良,國勢日蹙,有如人之罹重病,恐其淹久而不可救藥,必覓良方以治之,故群起謀革命。革命者,即治病之方藥也。”①可以說,由愛國而走上民主革命的道路,是當時進步知識分子思想發(fā)展的必然歸宿。
二、舊民主主義革命的領導者到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同盟者轉變的原因
1912年1月,孫中山在南京組織臨時政府,任命蔡元培為教育總長。從“強兵富國”的愛國主義立場出發(fā),對教育進行了一些改革。他的《對于教育方針之意見》是作為晚清“欽定教育宗旨”的對立物而提出的,對滿清的“宗旨”——“忠君”、“尊孔”、“尚公”等提出了批判,認為“忠君與共和政體不合,尊孔與信教自由相違之學術”②,具有反封建的進步意義。1924年1月,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廣州召開,孫中山宣布實行國共合作,并在這次會議上推薦蔡元培為候補中央監(jiān)察委員。1926年2月3日,蔡元培由歐洲返抵上海,此時正是廣東國民革命軍行將北伐的前夜,他的政治熱情重趨高漲。之后他棄學從戎,重新以一個國民黨員的身份投身到打倒軍閥統(tǒng)治的國民革命中去。11月23日,聯(lián)合會舉行第二次委員會議時,蔡元培被推為主席。
舊民主主義革命雖有勝利的一面,但最終果實被袁世凱竊取了,這也證明了民族資產(chǎn)階級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中國行不通,民族資產(chǎn)階級的力量還弱小,新民主主義革命和舊民主主義革命的任務都是反對外國資本主義侵略和本國封建統(tǒng)治,革命任務的一致性、資產(chǎn)階級力量的弱小,使蔡元培在歷史階段的轉換中能夠順勢而為,成為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同盟者。隨著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和社會主義思想的傳人,蔡元培也接受了一些社會主義的思想,認識到勞工及其組織公會的社會意義,開始同情和支持工人運動,表示愿與反動軍閥進行斗爭。蔡元培思想中的社會主義因素使他在新民主主義革命到來時能成為革命的同盟者。
“五四”運動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是中國舊民主主義革命到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轉折點,中國革命史上的這一轉折也促使蔡元培由一個舊民主主義革命的領導者轉變?yōu)樾旅裰髦髁x革命的同盟者。時局的變化促使蔡元培政治傾向的轉變。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的偉大勝利以及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的勝利,使蔡元培受到很大鼓舞。其次,當時封建軍閥的反動氣焰囂張,對愛國學生以及一切民主活動采取堅決鎮(zhèn)壓的反動措施,這是一個民主主義革命家絕不能容忍的。帝國主義利用軍閥殘酷蹂躪中國民族和人民,使他認識到只有繼續(xù)堅持革命,才能拯救民族危機,求得國家獨立。所以,在新民主主義革命到來之際,蔡元培能夠審時度勢,順應時代的發(fā)展,堅持革命。
三、擁蔣反共到提倡民權、力主建立抗日統(tǒng)一戰(zhàn)線轉變的原因
從1927年至1928年,蔡元培多次參加中央政治會議,被推為中央政治會議委員、國民政府常務委員、國民黨中央特別委員會常務委員。身兼數(shù)職,地位顯赫。不僅如此,他還公開發(fā)表演說、報告等,詆毀共產(chǎn)黨的政策與理論,反對蘇聯(lián)的無產(chǎn)階級革命,美化野心家陰謀家蔣介石。如其在寧漢合流后于滬寧杭甬西
路特別黨部的演講《粵寧漢之分裂與中央特別委員會成立情形》和《剿赤后之消毒工作》,認為“赤匪所到之處,與瘟疫一樣,疫事雖殺,流毒尚多,非有一番消毒的功夫不可”。
1937年日本帝國主義發(fā)動全面侵華戰(zhàn)爭,在中國共產(chǎn)黨的領導和推動下,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形成,蔡元培力主抗日,擁護國共合作。1939年,蔡元培寫道:“合組抵抗”、“齊努已經(jīng)力,我中華泱泱國,愛和平,御強敵,兩年來博得同情?!辈淘嗤砟曛饾u走上與南京國民黨政權離心離德的道路。營救政治犯、抗議國民黨的非法拘捕和殺戮、參與領導同盟的其他活動,由一位清黨反共人士成為中共的親密戰(zhàn)友。
蔡元培走上革命歧途的原因有很多,最為根本的原因應當是民族資產(chǎn)階級的二重性。這種二重性“決定了它們在一定時期中和一定程度上能夠參加反帝國主義和反官僚軍閥政府的革命,他們可以成為革命的一種力量。而在另一個時期,就有跟在買辦大資產(chǎn)階級后面,作為反革命的助手的危險?!雹鄄淘嗟谋憩F(xiàn)正是這樣,在回國后響應了北伐,但當工農(nóng)武裝高漲時,又怕他們的代表掌握了領導權,所以成為蔣介石“清黨”的助手。但當他看到日本帝國主義對中國的侵略使中國人民面臨亡國滅種的嚴重危機、蔣介石反動派對外妥協(xié)投降,對外實行專制統(tǒng)治時,斷然與國民黨反動派徹底決裂,投人民族民主革命的洪流,走向進步。
1931年“九·一八”事變,日本帝國主義侵占東三省;1932年1月28日,又進攻上海。蔣介石采取“攘外必先安內”的方針,下令不抵抗,蔣介石的真面目敗露,蔡元培又成為其反對派,這不僅是因為他堅持反帝的立場與蔣介石的對外政策相抵觸,也由于他追求的民主自由為蔣介石的專制獨裁所不容。蔣介石對共產(chǎn)黨員、革命黨人的殺害是蔡元培不能接受的。隨著民族斗爭形勢的發(fā)展,蔡元培認識到中國共產(chǎn)黨方針路線的正確,認識到中國共產(chǎn)黨是為全民族的利益而奮斗的,并逐漸地向共產(chǎn)黨靠,同情中國共產(chǎn)黨。所以,蔡元培在“清黨”中也積極營救、保釋被反動當局逮捕的革命者和共產(chǎn)黨員,而在認清蔣介石的真面目后,又與他分道揚鑣,堅定地站在人民一邊,積極參加抗日救亡愛國運動,為愛國民主而奮斗。
[注釋]
①蔡元培:《蔡元培選集》,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版,第48頁.
②教育部長蔡元培對于新教育之意見:《東方雜志》,第8卷第10號,1912年4月1日.
③中國人民大學馬列主義發(fā)展史研究所編:《毛澤東思想史》,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5年版,第161頁.
[參考文獻]
[1]高平叔編.蔡元培全集.第一~七卷[M].北京:中華書局.1984.
[2]高平叔編著.蔡元培年譜[M].北京:中華書局.1980.
[3]王世儒編撰.蔡元培先生年譜(上下)[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
[4]蔡元培著.中華書局編輯.蔡元培選集[M].北京:中華書局.19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