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愛紅
摘 要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明確指出:在語文學習中,應培養(yǎng)學生愛國主義、社會主義思想道德、集體主義及健康的審美情趣。因此,本文以小學語文德育教學為入手點,介紹了基于“情”、“理”的小學語文德育教學基礎概念,分析了基于“情”、“理”的小學語文德育教學措施,以期為小學語文德育教學質量提升提供良好的借鑒。
關鍵詞 理 情 小學 語文 德育教學
中圖分類號:G623.2文獻標識碼:A
0前言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教學,是繼承與發(fā)展中華民族傳統(tǒng)美德的根本要求。以情、理為渠道,向小學語文課堂中滲透德育知識,可以促使小學學生自覺遵守國家法律及社會公德,領悟理想情操、愛國主義等思想元素,培養(yǎng)實踐能力、創(chuàng)新精神、人文素養(yǎng)全面具備的中國接班人。因此,對基于“情”、“理”的小學語文德育教學進行適當分析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1基于“理”與“情”的小學語文德育教學概述
小學語文課程教學承擔著傳道、授業(yè)、解惑、培養(yǎng)小學學生良好道德素養(yǎng)等多個責任。基于“情”、“理”的小學語文德育教學主要是以“情”、“理”為突破口,向小學語文中滲透德育知識。在我國大力推廣素質教育的今天,基于“情”、“理”的語文德育教學模式在小學階段應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2基于“理”與“情”的小學語文德育教學措施
2.1挖掘課文深層內涵,進行“理”的傳輸
在小學語文德育教學過程中,“理”是整體課程教學效果的保障,也是小學語文教師對班級學生思想引導的有效手段。只有小學語文教師以“理”為依據(jù),深入挖掘課文深層內涵,對班級學生事實道理,才可以促使班級學生產生思想共鳴,重新認識到課堂及日常生活中蘊含的真、善、美。據(jù)此,在實際課堂過程中,小學語文教學可以根據(jù)具體課文內容,深入剖析,為班級學生傳輸人生道理。如在部編版二年級下冊《小馬過河》課程教學過程中,小學語文教師可以從小馬為什么要過河、小馬怎樣過河兩個模塊入手,與班級學生溝通,充分利用小學二年級學生熟悉且感興趣的話題引入,調動小學二年級學生參與積極性。并促使其了解自己遇到困難應積極尋求困難解決對策的道理。
在具體課程教學過程中,小學語文教師可事先收集小馬過河的相關資料和課件。通過在多媒體課件中展示小馬過河故事背景,導入新課。隨后小學語文教師可要求班級學生借助字典,初步閱讀課文。并要求班級學生分享自己關于文章的看法。在學生初步了解課文內容之后,小學語文教師可以“文章中一共出現(xiàn)了哪些動物”、“這些動物之間發(fā)生了哪些故事”為引導,在多媒體課件中展示相關句子。并以“怎么不能”等詞語,突出小馬在面對阻擋自己的河流時的困惑、為難的心情。隨后小學語文教師可帶領班級學生學習文章第四自然段,以分角色朗讀、教師范讀、學生閱讀等多種形式,對比展示老馬的睿智、松鼠的機靈可愛、老牛的憨厚真誠。最后小學語文教師可總結全篇文章,促使班級學生了解到:困難解決非常容易,只要敢于思考,勇懷熱情,就可以獲得期望的結果。
2.2立足課文朗讀訓練,實施“情”的感染
小學語文教材中每篇文章都具有獨特的情感。立足課文朗讀訓練,可以將教學知識點與思想教育點進行有機整合,促使小學學生心理得到凈化。如在部編版小學三年級上冊《去年的樹》課程教學過程中,小學語文教師可以“信守承諾,珍惜朋友之間的情感”為教學要點,帶領班級學生體會人、動物、植物間的和諧發(fā)展。
在具體課堂教學活動開展過程中,小學語文教師可以要求班級學生通過自主閱讀初步感知課文內容。并沿個體質疑、組內討論、集體釋疑順序,進行課文主旨分析。隨后小學語文教師可要求班級學生進行填空練習。如小鳥到南方去之前答應好朋友( );第二年春天,小鳥從南方回來后卻發(fā)現(xiàn)( ),于是就在( )前( ),因為它( )。隨后小學語文教師可要求班級學生以分角色閱讀的方式,要求班級學生分別扮演小鳥、小姑娘、伐木人、樹、樹根等角色,進行模仿朗讀對話。通過分角色朗讀課文,可促使班級學生更加深入的感悟角色及文章情感。同時小學語文教師可組織班級學生開展“想一想,說一說”活動。在多媒體課件上展示跳躍的燈火,播放抒情音樂,要求班級學生有感情的回讀大樹和小鳥的對話,促使班級學生更加深刻的感受大樹、小鳥間深厚的感情。
此外,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不可避免的會遇到一些語文基礎較差,且對語文知識學習缺乏興趣的學生。這種情況下,小學語文教師應充分遵循自身職業(yè)道德底線,無私的為班級學生傾注自己的愛心。以一視同仁的態(tài)度,給予所有學生同等的尊重和信任。同時充分發(fā)掘班級學生閃光點,與其進行溝通交流,促使其樹立生活自信,健康成長。
2.3總結課文內容,升華文章主題
為進一步升華文章主題,小學語文教師可以在基礎知識傳輸?shù)那疤嵯?,結合小學學生思維品質、思維習慣,引導班級學生主動領悟文章中蘊含的“理”及“情”。如在部編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下冊《中彩那天》課程教學過程中,在課程開展前期,小學語文教師可組織班級學生開展“幸運大抽獎”活動,預先準備幾份小禮物,進行抽獎活動。在抽獎結束后,采訪中獎學生的心情。隨后在多媒體課件中展示文章中父親中獎后的表情,揭示文章主題。隨后小學語文教師可帶領班級學生閱讀文章,以“道德難題”為要點,要求班級學生分析文中“父親”需要獎品的理由。并以“橡皮擦過”、“淡淡的痕跡”為要點,組織班級學生分析文中“父親”糾結的心情。并在多媒體課件中出示表示文章核心含義的句子:“一個人只要活得誠實,有信用,就等于有了一大筆財富?!弊詈笮W語文教師可組織班級學生開展說話練習活動,指出生活中類似的道德兩難問題,升華文章主題,幫助班級學生建立正確的生活觀。
3總結
綜上所述,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知識,是新課程標準對小學語文教學提出的最新要求。因此,小學語文教師應立足課文內容,以“理”、“情”為要點,利用朗讀感知、分組探究等方式,全面貫徹落實語文德育教育方針,為小學語文德育教育效率的有效提升提供依據(jù)。
參考文獻
[1] 曾劍令.將“情、理、道、美、行”五個德育功能滲透于語文教學的研究[J].新校園(中旬),2017(03):44.
[2] 孫秀玲.淺談小學語文教學中德育教育的滲透[J].吉林教育,2016(13):111.
[3] 梁兆聰.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德育滲透[J].教育,2017(44):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