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新宇
摘 要 韓國在2015年公布最新的課程方案,中國于2017年頒布了新的普通高中課程方案。本文通過中韓兩國最新的普通高中課程方案的目標、課程設置、課程實施與評價進行比較分析,借鑒韓國課程改革的經(jīng)驗,中國可以從促進選修課程的多樣化選擇、加強信息技術類課程的發(fā)展、加快校本課程的建設與開發(fā)、注重課程評價形式多樣化等方面來反思其普通高中課程改革的發(fā)展。
關鍵詞 韓國 中國 課程方案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s.2019.06.062
A Comparative Study of Curriculum Schemes in
Senior High Schools Between China and South Korea
ZHU Xinyu
(Education Science Institute, Hunan Normal University, Changsha, Hunan 410081)
Abstract South Korea announced the latest curriculum program in 2015, and China issued a new general high school curriculum programme in 2017. This paper makes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objectives, curriculum provision, curriculum implementation and evaluation of the latest senior high school curriculum programs in China and South Korea. Learning from the experience of Korea's curriculum reform, China can promote the diversified choice of elective courses, strengthen the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urses, speed up the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school-based curriculum and pay attention to the diversification of curriculum evaluation forms to reflect on the China's development of curriculum reform in ordinary senior high schools.
Keywords South Korea; China; curriculum scheme
0 引言
韓國非常注重公民素養(yǎng),并提倡國家掃盲。近年來,核心素養(yǎng)是當今世界各個國際組織和國家課程改革的風向標和主題。[1]本文對最新頒布的中韓普通高中課程方案進行比較鉆研,探討韓國新課程當中的可借鑒之處,為我國的課程方案研制和普通高中課程改革提供參考。
1 中韓普通高中課程方案目標的比較
中國普通高中課程在義務教育的基礎上,總目標是進一步提高學生素質(zhì),使他們成為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shù)臅r代新人。具體為“理想信念和社會責任感”、“科學文化素養(yǎng)和終身學習能力”、“自主發(fā)展能力和溝通合作能力”三部分。[2]核心素養(yǎng)以培養(yǎng)人的關鍵品格和必備能力為核心,是“立德樹人”目標具體化的表現(xiàn)。它體現(xiàn)了以人為本的改革理念,培養(yǎng)高中生健全人格和基本素質(zhì)的教育。
韓國教育部旨在通過改革培養(yǎng)“以人文、社會、科學技術為基本素養(yǎng),符合未來社會需求的創(chuàng)新型人才”。[3]在初中階段,韓國注重學生的群體意識;高中階段,支持學生探索不同的職業(yè)。注重學生自我意識的提高,多角度解決問題的方法、保持不斷學習的心態(tài)以及對國家未來的真切關懷和承擔責任的能力。韓國注重學生的學習,重視學生未來職業(yè)生涯的選擇和準備。
中韓兩國的國內(nèi)教育環(huán)境有一定的差別,但在課程目標方面,兩國分別提出了發(fā)展學生綜合素質(zhì)、培養(yǎng)“核心素養(yǎng)”和符合未來社會需求的人才。通過比較,兩國課程目標基本一致:首先,當下以及未來時代的教育都是以培養(yǎng)具有核心素養(yǎng)和擁有持續(xù)發(fā)展能力的學生為核心,自我適應時代和社會發(fā)展的需要,具備過硬的本領和專業(yè)知識,具備學習與發(fā)展能力,有開放意識和國際視野;其次,培養(yǎng)學生在學習中學會做人,具有團隊精神和交往能力,捍衛(wèi)國家主權、尊嚴。這些目標的設定反映在課程內(nèi)容上,提高了學生的實踐能力。
2 中韓普通高中課程設置比較
2.1 中國普通高中課程設置
中國普通高中設置的國家課程和校本課程。
2.2 韓國普通高中課程設置
韓國普通高中階段學科群按功能分類,主要包括四個學科領域。這些科目可分為基礎必修課和選修課。具體如表2。
2.3 中韓普通高中課程設置的比較
2.3.1 必修課的比較
中國的必修科目為12-13個,總共是88學分;韓國的是9個必修科目,總共是94學分。中國提出了必修課程、選擇性必修的方法,參加普通高校全國統(tǒng)一考試的學生必須在規(guī)定范圍內(nèi)選擇學習科目(見表3)。
如上表所示,雙方都實行學分制來規(guī)定學生學習狀況,中國普通高中新課程三年總學分為260學分,畢業(yè)學分的最低要求為144學分,必修88學分,占畢業(yè)學分的61%;而韓國新的課程方案規(guī)定普通高中三年最小學分是204學分,必修為72學分,占畢業(yè)學分的35%??梢钥闯?,中國的必修學分和選擇性必修學分所占畢業(yè)學分的比重,遠遠大于韓國,但它留給學生選擇的空間并不大。
2.3.2 選修課的比較
中國普通高中設置了選修類課程,它是學校根據(jù)實際情況規(guī)劃,學生自主選擇。一些是國家在必修和選擇性必修基礎上設計的延伸、提升和融合課程;另一些學校依據(jù)學生需求,本地文化發(fā)展以及學校辦學特色設計的校本課程。韓國重視職業(yè)生涯教育,增加了選修課的種類,分為“一般選修課”和“職業(yè)生涯選修課”。前者以高中階段必須掌握不同學科的基本知識作為基礎,后者由職業(yè)引導學習、深化學習、實踐生活體驗學習的學科構成。
兩國都有選修課程,中國選修學分為14學分,占畢業(yè)學分的9.7%。韓國選修學分為86學分,占畢業(yè)學分的42.2%。總體而言,中國2017年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在課程類別和學分配置上具有高度選擇性。韓國選修學分高達86學分,而中國是總選修學分62學分中達到最低畢業(yè)要求中的14選修學分即可(包括校本課程不少于8學分)。因此,韓國的選修課程更廣泛,為學生提供更多的選擇和自由,充分滿足學生的興趣和將來的職業(yè)需求。
3 中韓普通高中課程實施與評價的比較
韓國國家課程計劃強調(diào)課程評價的目標是提高教學效果和學生學習質(zhì)量,在評價方式上,可通過敘事、小論文等來突出課程特色。中國普通高中課程實施與評價由“科學編制課程標準與教材、合理制定課程實施規(guī)劃、切實加強學生發(fā)展指導、大力推進教學改革、努力完善考試評價制度、充分開發(fā)與利用課程資源”這六部分構成。中國高度注重綜合素質(zhì)評價與考試評價相結(jié)合,努力使考試成為手段而非最終目的。
兩國課程實施與評價都為學生的發(fā)展而服務,但兩國面臨最復雜的問題還是高考改革,高中課程與高考的聯(lián)系極為密切,改變“高考就是指揮棒”短時期內(nèi)不能實現(xiàn)。韓國強烈呼吁課程改革中文理科的綜合課程,必須和高考改革一樣被重視;2014年中國對浙江、上海進行高考改革試點,湖南、河北、遼寧、江蘇、福建、湖北、廣東、重慶等八省市從2018年秋啟動高考綜合改革。在評價方面,中國主要是考試為主,韓國的評價方式明顯要比中國更具創(chuàng)新性。
4 韓國普通高中課程改革方案對我國普通高中教育的幾點啟示
4.1 促進選修課程的多樣化選擇
從中國普通高中的新課程方案來看,課程設置部分改變了以知識型課程的設置方式,側(cè)重以人為本的思想。課程由必修、選擇性必修和選修三類課程組成,擴展了學校獨立設置課程的權利。從韓國的生活——文化這一學科領域來看,分文化、中文、第二外語、家庭技術,選修課依據(jù)學生的偏好及職業(yè)選擇確定,這對培養(yǎng)學生的能力非常重要。中國除了綜合實踐活動之外,并沒有把家庭技術、文化等這些課程內(nèi)容吸收進去,其選修課范圍不廣,無法滿足學生的個性發(fā)展和對未來職業(yè)的適應能力。韓國課程的多樣化是中國普通高中課程所要改變和前進的方向,使課程少些功利化,真正做到為學生的興趣需求而開設豐富性的課程。
4.2 加強信息技術類課程的發(fā)展
韓國是世界上信息技術大國之一,2007年,韓國推出“數(shù)字化教科書普及化方案”,目標是2013年實現(xiàn)普及數(shù)字化教材。2011年,韓國發(fā)布了“推進智慧教育戰(zhàn)略”,推進智慧教育轉(zhuǎn)型,培養(yǎng)適應未來社會的創(chuàng)新型國際人才。[4]其中,數(shù)字教科書的普及推廣作為重中之重,這種數(shù)字教科書是指不受時間、空間限制,學習者可以在學校和家里等場地利用多媒體手段將參考書、練習題等與現(xiàn)有教科書結(jié)合起來,讓學習者自主選擇適合自己的教材。這對中國的信息技術課程有一定的影響,比如:加大對信息技術教育設備的資金投入,及時調(diào)整教學模式,加強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深度融合, 共同推動信息技術教育的發(fā)展。
4.3 加快校本課程的建設與開發(fā)
2007年,韓國教育部對原課程的課程管理進行了一些修改,即根據(jù)每所學校的特點來準備和實施相關課程的權利。相應的拓展和研究型課程可以允許學校做浮動比例之內(nèi)的安排。這使學校充分自主,更能激勵學校實施課程。而中國2017年版普通高中課程方案中第一次提出要把校本課程作為選修課程,提出課程資源可由學校獨立開發(fā),它還可以與其它科研院所等共同開發(fā),加強課程的開放性。雖然兩國都強調(diào)校本課程的發(fā)展以及強調(diào)課程的自主性,但中國明確提出校本課程選修化的這一時間就比韓國慢的多。因此,加快校本課程開發(fā)是中國高中課程建設的重要方面。
4.4 注重課程評價形式多樣化
韓國國家課程方案強調(diào)在評價方式上要依據(jù)課程內(nèi)容的特點來安排。中國課程評價一直以來就注重考試成績,在課程方案中提到努力完善考試評價制度包括:建立學分認定和管理制度、完善綜合素質(zhì)評價制度、規(guī)范考試評價要求等,但這都是在制度層面來進行課程評價,誰來負責學分認定和管理、綜合素質(zhì)怎么評價、考試評價做到規(guī)范的標準是什么?這些更具體的層面都是比較模糊的,而韓國普通高中的評價方式是多樣的,如課程小論文、敘事、表演等。中國可以在保證自身方案的同時,也可以充分借鑒韓國在這方面的措施,加強對高中課程評價的關注,為學生尋得更大的發(fā)展。
參考文獻
[1] 鐘啟泉,崔允漷.核心素養(yǎng)研究[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8.
[2] 普通高中課程方案(2017年版).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
[3] 金春花.韓國2015課程改革述評[J].外國教育研究,2018(05):44.
[4] 唐斯斯等著. 智慧教育與大數(shù)據(jù) [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