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西漢時期,西域的“行國”與“居國”之比較分析

      2019-07-15 07:02:59張丹丹
      卷宗 2019年16期
      關鍵詞:聯(lián)系區(qū)別

      張丹丹

      摘 要:漢武帝時,張騫通使西域,使得中原王朝不僅有了聯(lián)合西域國家打擊匈奴的條件,也使中原人民對神秘的西域國家有了一定的認識。根據(jù)《史記》、《漢書》等文獻資料,從地理環(huán)境、自然資源及社會制度等方面分析兩者的區(qū)別與聯(lián)系,則有利于進一步了解當時西域諸國的社會狀況。

      關鍵詞:行國;居國;區(qū)別;聯(lián)系

      在中國古代典籍中,“西域”一詞有兩種含義:狹義專指蔥嶺(今帕米爾)以東、天山南北與敦煌以西地區(qū);廣義則蔥嶺以西之地均包括在內①。西漢時期,“西域”的范圍及領屬劃分是不斷變化的,在司馬遷《史記》中,“西域”指的是漢朝統(tǒng)轄領域之外的“西北國”,“張騫通西域”,實指張騫通“西北國”,這時的西域明顯是指廣義而言,并且這時它們還不是漢王朝的屬國。直到漢宣帝時期,從鄭吉出任“西域都護”一職開始,西域諸國大部分才歸入漢朝政府的統(tǒng)轄范圍,“三十六國”其實就是指在漢王朝統(tǒng)轄下的西域部分國家,匈奴、烏孫、大月氏以及一些小國依然不在漢王朝的統(tǒng)屬范圍之內。

      根據(jù)《漢書·西域傳上》的記載,“西域”的地理位置,在“匈奴之西、烏孫之南,南北有大山、中央有河……東側接漢,阸以陽關、玉門,西側限于蔥嶺”②,大約為今天的新疆南疆地區(qū)。分布于以上地理區(qū)域的西域諸國,根據(jù)其所在地區(qū)的自然條件,發(fā)展出不同的社會經(jīng)濟形態(tài)。

      1 “行國”與“居國”釋義

      在《史記》、《漢書》等歷史文獻中,“行國”一詞出現(xiàn)的頻率很高,但“居國”一詞卻并沒有出現(xiàn),而且在學者們的研究中,也很少像“行國”一樣進行明確定義。只有梁啟超先生在《論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一書中提到,“凡人群進化之公例,必由行國進而為居國,由漁獵進而為畜牧,由畜牧進而為耕?!?。梁任公的論斷在時間跨度上對古代社會的發(fā)展進行了總結,同時也揭示了不同類型的社會生產(chǎn)、生活與社會形態(tài)的對應關系。

      首先,早在《史記·大宛列傳》中,記載張騫向漢武帝匯報出使西域的情況時,言及烏孫、康居、大月氏等國,稱其為“行國”、“隨畜移徙”,即:

      烏孫在大宛東北可二千里,行國,隨畜,與匈奴同俗。

      康居在大宛西北可二千里,行國,與月氏大同俗。

      奄蔡在康居西北可二千里,行國,與康居大同俗。

      大月氏在大宛西可二三千里,居媯水北……行國也,隨畜移徙,與匈奴同俗③。

      通過對大宛、安息、大夏、身毒、條枝等國“其俗土著”、“耕田”的介紹,可見張騫把這些國家自覺進行了歸類,大致上劃分出兩種差異明顯的社會形態(tài)。

      其次,《漢書·西域傳上·西夜國》載:“西夜與胡異,其種類羌氐行國,隨畜逐水草往來”。關于“行國”,顏師古注曰:“言不土著也”;“土著”為分詞,“土”即土地,“著”指附著、定居。“羌氐”是游牧部族,“隨畜逐水草往來”便是他們的主要社會特征,可見西夜國的情況也大致如此。所以,“行國”是指主要從事游牧的國家。

      《漢書·西域傳上》:“西域諸國大率土著,有城郭田畜,與匈奴、烏孫異俗”,顏師古注:“言著土地而有常居,不隨畜牧移徙也。著音直略反”。余太山先生對漢代西域的經(jīng)濟情況進行分析,“塔里木盆地和吐魯番盆地周圍分布著大大小小的綠洲,許多西域國家都依托這些綠洲成立和生存”,“諸綠洲國家兼營農(nóng)耕和畜牧,不過有的以農(nóng)耕為主,有的以畜牧為主”④。

      雖然這里也沒有明確提出“居國”一詞,但從顏師古所作注解(“不土著”與“著土地而有常居”)中可以明顯地看出兩者截然相反的生活模式,所以,可以判斷那些“常居一處”、“有田產(chǎn)、城郭”,主要從事農(nóng)業(yè)的國家即為“居國”。

      因此,有學者總結,《漢書》所載作為西漢王朝屬國的“西域三十六國”中,有行國十四,分別是:鄯善、小宛、戎盧、渠勒、西夜、烏秅、子合、蒲犁、依耐、無雷、捐毒、休循、若羌、德若;居國十六,分別有:且末、精絕、扜彌、于闐、皮山、莎車、疏勒、姑墨、溫宿、大宛、龜茲、烏壘、渠犁、尉犁、危須、焉耆;另外,蒲類、蒲類后、車且彌、車師前、車師后這五個國家是農(nóng)牧并重的,最后,桃槐國的記載不詳,但也應屬于其中一種⑤。需要說明的是,《漢書·西域傳》中記載的西域國家遠不止以上這些臣屬于漢王朝的國家,還有“不屬都護”的難兜、罽賓、烏弋山離、安息、尉頭、烏貪訾離、山國等。同時,歷史的發(fā)展是動態(tài)的,漢武帝時所稱的“三十六國”也不能看作確數(shù),西域諸國的數(shù)量在他們相互之間的兼并整合過程中隨時增減。

      2 “行國”與“居國”之比較

      2.1 “行國”與“居國”的區(qū)別

      行國與居國的劃分,并不是單純由某個因素所決定的。為了對兩者有一個更為明確的認識,我們還需要根據(jù)史料、結合現(xiàn)實探究其差異產(chǎn)生的原因。

      第一,地理環(huán)境的不同,“行國”大部分分布在今天昆侖山北麓和天山南、北麓地區(qū),位于河流上游,多山區(qū),平原綠洲面積小;“居國”主要分布在今塔里木盆地邊緣的若干綠洲地帶,位于河流中下游,平原多、綠洲面積大(例如于闐國,“于闐之西,水皆西流,注西海;其東,水東流,注鹽澤,河原出焉。多玉石”⑥)。

      第二,有無城郭或城郭數(shù)量多少的不同?!靶袊贝蟛糠帧爸鹚荻印?,沒有城郭或數(shù)量很少:史料明確記載沒有建城的,如:蒲犁國,“王治蒲犁谷”;西夜國,“王治呼犍谷”;休循國,“王治鳥飛谷”。此外,像烏秅國,“山居,田石間,有白草。累石為室,民接手飲”;婼羌國,“隨畜逐水草”;依耐國,“俗與子合同”,也可認為是無城的。但是,鄯善國、小宛國、戎盧國、渠勒國、烏秅國等還是有城郭的⑦。

      “居國”有城郭,國家越大,城郭數(shù)量越多:且末、小宛都位于昆侖山北部車爾臣河河流出山口的綠洲平原地區(qū),且末國,“王治且末城”;小宛,“王治扜零城”;莎車國位于蔥嶺西部葉爾羌河流域,“王治莎車城”;還有大宛國,“別邑七十余城”。

      第三,自然資源,“行國”多出草料、牲畜,礦產(chǎn)資源比較豐富,鄯善國,“國出玉,多葭葦、檉(cheng)柳、胡桐、白草”,烏秅國,“出小步馬”。

      “居國”的自然資源則為五谷、瓜果以及礦產(chǎn),《漢書?西域傳上》載,“自且末以往皆種五谷,土地草木……略與漢同”;且末國,“有葡萄諸果”,于闐國,“多玉石”,難兜國,“種五谷、蒲陶諸果。有銀銅鐵”;罽賓國,“地平,溫和”;莎車國,“有鐵山,出青玉”。

      第四,社會生產(chǎn)方式,“行國”以畜牧業(yè)為主,有少量的農(nóng)業(yè);“居國”以農(nóng)業(yè)為主,兼有手工業(yè)、采礦冶煉業(yè),少量畜牧業(yè),同時商業(yè)也初步發(fā)展,疏勒國就是處于絲綢之路必經(jīng)之地,商貿繁榮,成為該地區(qū)的一個經(jīng)濟貿易中心。

      第五,行政制度,當時的中原已建立成熟的封建制度,但西域諸國除了游牧與農(nóng)耕的經(jīng)濟形態(tài)劃分外,主要區(qū)別大致就是人口、兵力等方面了,眾所周知,大國與小國間的實力差別是很大的,夾在中原漢王朝和塞北游牧政權或帕米爾以西強國之間的小國要獲得完全的獨立十分困難,他們往往要役屬于更為強大的勢力或者“兩屬”。作為“隨畜逐水草”的行國,在農(nóng)業(yè)方面更容易受制于他國,鄯善國算得上一個人口中等水平的國家,有一定的綠洲農(nóng)業(yè)(王自請?zhí)熳釉唬骸皣杏幸裂?,其地肥美,愿漢遣一將屯田積谷”⑧),但它恰恰處于漢朝和匈奴兩大勢力的夾縫中,甚至不得不“一子質匈奴,一子質漢”⑨,這樣的生存狀況,使它也不得不“寄田”于他國。其余皆是小國“寄田”于大國,特別是莎車,在漢宣帝元康年間,它曾一度“攻劫南道,與歃盟叛漢”。

      3 結語

      蘇北海先生所著《西域歷史地理》一書中,從各國轄境范圍的方面論述西域諸國時,特別提出,一些歸為“行國”的國家,如鄯善國“少田”,并不是沒有農(nóng)業(yè),只是由于地理環(huán)境原因,平原較少,農(nóng)業(yè)也少一些。同樣,歸類為“居國”的很多國家也并不是沒有畜牧業(yè),有的國家轄地深入到山區(qū),同樣會有畜牧業(yè),因此不能拘執(zhí)于行國、居國之別,以割裂轄境。但是要從整體上認識這些國家的經(jīng)營模式,從“行國”與“居國”的角度進行比較分析無疑更為清楚。但談及“行國”與“居國”的聯(lián)系,“寄田”關系是不可繞過的。行國與居國不管從地理環(huán)境還是政治、經(jīng)濟關系劃分,都有著明顯的區(qū)別,同時也存在各種各樣的聯(lián)系,沒有整體觀點,往往會陷入混亂,但“一刀切”的方法也會使我們忽略細節(jié),因此只有從整體入手,同時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才能得到較為科學合理的認識。

      最后,從余太山先生對漢代西域南北道綠洲大國稱霸現(xiàn)象的分析出發(fā),則像羅賢佑先生所說“行國‘寄田于居國,這就反應了一個歷史事實,即古代西域的游牧民族與農(nóng)耕民族之間,存在著密切的互補共生關系”的結論⑩,還是值得進一步討論的。

      注釋

      ①羅賢佑.中國民族史綱要[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3 第75頁。

      ②班固.漢書·卷九十六·西域傳上[M].北京:中華書局,1962 第3871頁。

      ③司馬遷.史記·卷一百二十三·大宛列傳[M].北京:中華書局,2013。

      ④余太山.西域通史[M].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6,第72頁.

      ⑤羅賢佑.中國民族史綱要[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3,第78.

      ⑥班固.漢書·卷九十六·西域傳上[M].北京:中華書局,1962,第3881頁.

      ⑦鄯善國.“王治扜泥城”,“國中有伊循城”.

      ⑧班固.漢書·卷九十六·西域傳上[M].北京:中華書局,1962,第3878頁.

      ⑨班固.漢書·卷九十六·西域傳上[M].北京:中華書局,1962,第3877頁.

      ⑩羅賢佑.中國民族史綱要[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第78頁.

      參考文獻

      [1]司馬遷.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2013.

      [2]班固.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1962.

      [3]蘇北海.西域歷史地理[M].烏魯木齊:新疆大學出版社,1988.

      [4]余太山.西域通史[M].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

      [5]余太山.兩漢魏晉南北朝正史西域傳研究[M].北京:中華書局,2003.

      [6]羅賢佑.中國民族史綱要[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

      [7]丁杰.兩漢西域諸國戶數(shù)、人口、勝兵情況的統(tǒng)計及蠡測[J].昌吉學院學報,2011年第3期.

      [8]劉永強.兩漢時期的西域及其經(jīng)濟開發(fā)研究[M].博士論文,2009.

      猜你喜歡
      聯(lián)系區(qū)別
      20+歲與30+歲的區(qū)別
      今日文摘(2018年18期)2018-09-19 03:34:04
      論中國傳統(tǒng)文化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考試周刊(2016年92期)2016-12-08 01:42:15
      愛的符號
      人間(2016年30期)2016-12-03 22:24:00
      探究經(jīng)濟管理與會計工作的聯(lián)系
      商情(2016年39期)2016-11-21 08:22:15
      淺談平面圖與立體圖的思維培養(yǎng)
      人間(2016年28期)2016-11-10 00:10:48
      上班和坐牢的區(qū)別
      特別文摘(2016年4期)2016-04-26 05:25:07
      淺談資產(chǎn)評估與會計的關系
      商情(2016年11期)2016-04-15 20:51:34
      位置的區(qū)別
      看與觀察的區(qū)別
      區(qū)別
      大理市| 临高县| 山西省| 靖宇县| 桐乡市| 赤峰市| 杨浦区| 高碑店市| 大安市| 海门市| 杭锦旗| 凤台县| 紫阳县| 额敏县| 吴旗县| 新丰县| 顺平县| 泾阳县| 阳信县| 城固县| 南京市| 海原县| 福建省| 芜湖县| 手机| 望谟县| 陈巴尔虎旗| 焦作市| 盘锦市| 呼和浩特市| 句容市| 昌图县| 万年县| 聂拉木县| 中方县| 阳曲县| 徐水县| 调兵山市| 根河市| 甘洛县| 綦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