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騰飛
(鄭州大學附屬洛陽中心醫(yī)院,河南洛陽 471000)
腦卒中是一類發(fā)病率高、病死率極高的腦血管疾病,在我國每年因腦卒中死亡的病例數(shù)僅次于癌癥。近年來隨著臨床上對腦卒中診斷、預防和治療方法的研究不斷發(fā)展,其病死率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但病殘率仍無法降低,超過80%的存活患者會發(fā)生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礙[1]。足內翻是腦卒中患者中較為常見的功能障礙之一,其臨床表現(xiàn)主要包括在行走時通常以足前外側緣觸地,以第五趾骨基底部表現(xiàn)最為突出,該部位會承受身體重量,產(chǎn)生強烈的疼痛感,從而造成踝關節(jié)不穩(wěn),對患者行走時保持平衡及日常生活造成了極大的影響。為探究足踝矯正器對于腦卒中后患者足內翻的康復護理療效觀察,該文將選取2017年1月—2018年12月間該院收治的94例腦卒中足內翻患者作為主要實驗對象,開展研究。具體報道如下。
選取該院收治的94例腦卒中足內翻患者作為主要實驗對象,通過隨機數(shù)字表法將患者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47例。對照組中,男性患者25例,女性22例,年齡在 42~78歲之間,平均年齡(54.5±6.6)歲,患足:左足13例,右足34例;原發(fā)病:腦出血14例,腦梗死33例。觀察組中,男性患者26例,女性21例,年齡在 39~80歲之間,平均年齡(55.3±5.8)歲,患足:左足:11例,右足36例;原發(fā)?。耗X出血16例,腦梗死31例。兩組患者的年齡、性別比例、原發(fā)病類型及患側等基本資料經(jīng)統(tǒng)計學分析,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
1.1.2 納入標準 (1)經(jīng)MRI及頭顱CT確診為腦卒中;(2)原發(fā)病治療效果良好,患者生命體征和神經(jīng)學體征穩(wěn)定,至少保持48 h以上;(3)腦卒中為初次發(fā)作,病程不超過4周;(4)下肢BrunnStrom 評分≤3,級格拉斯哥昏迷評分 (Glasgow Coma Scale,GCS)>8 分,肌力等級0~Ⅱ級,偏癱且伴有足內翻[2]。
1.1.3 排除標準 (1)有下肢傷殘疾病史,對下肢功能造成影響者;(2)腦卒中病程≥4周;(3)無法長期在本院接受康復治療者;(4)存在精神、交流或認知嚴重障礙,無法配合治療;(5)四肢癱瘓;(6)合并有其他臟器功能不全者。
對照組患者給予神經(jīng)內科常規(guī)治療和護理,主要包括藥物治療、作業(yè)治療、日常生活能力訓練、神經(jīng)肌肉促通技術、運動再學習療法等。觀察組患者在上述護理方案的基礎上,額外應用足踝矯正器進行治療,具體操作方法如下。
(1)足踝矯正器應用指征:患者生命體征穩(wěn)定,神經(jīng)學體征不再進展,處于軟癱期,或下肢肌力開始恢復但仍無法進行踝關節(jié)隨意運動;在患者仍處于臥床期時就可以開始使用[3]。
(2)足踝矯正器的制作過程:①與患者及其家屬進行協(xié)商,確定足踝矯正器的材料、形式、結構、關節(jié)以及關節(jié)鎖的種類等內容[4]。②測量患者健側和患側與制作器材有關的各類尺寸,并制作初步的肢體輪廓圖。③使用石膏制作足部模型,并以生物力學為依據(jù)對模型進行細節(jié)的修整。④制作矯形器材并進行打磨和修整。⑤安裝各類配件并固定。⑥測試、調整,最后正式交付使用。
(3)足踝矯正器的使用方法:在開展康復護理第二日起開始佩戴足踝矯正器進行治療,患者處于臥床期時每日佩戴治療時間應≥12 h;當患者開始進行站立、步行等下肢運動功能鍛煉時同樣應佩戴矯正器。治療期間持續(xù)對患者足內翻情況進行觀察,若足內翻角度明顯減少、踝關節(jié)隨意背屈情況好轉可適當減少每日佩戴時間。
(4)注意事項:當患者初次佩戴足踝矯正器時,單次持續(xù)時間約1 h時應取下矯正器,休息15 min左右再繼續(xù)佩戴,隨后逐漸提高單次佩戴時間。同時,護理人員應注意觀察和詢問患者的感受,若有強烈不適感應及時對器材進行調整;每日幫助患者檢查足部一次,是否有皮膚磨損或水泡等情況發(fā)生,以避免出現(xiàn)過敏、感染等不良反應;對于足部合并有皮膚病的患者應加強檢查頻率,并做好皮膚病的治療工作。
(1)足內翻角度評價方法:患者坐在病床上將患足伸出床外,并進行踝關節(jié)的屈伸運動,當其內翻達到最大角度時,以內外踝之間連線與跟腱長軸中線間的交點作為量角器的軸心,固定臂位于交點以上,與跟腱長軸中線保持平行,活動臂位于交點以下,與跟腱長軸保持平行,測量、記錄當時的內翻角度,并對足內翻嚴重程度進行評價,正常:下肢與足底間為180°;輕度足內翻:下肢與足底間角度在125°~180°之間;中度足內翻:下肢與足底間角度在90°~125°之間;重度足內翻:下肢與足底間為90°[5]。
(2)患肢基本能力評價:測量患側踝關節(jié)的背伸活動度、10 m自由步行速度、患側步頻、患側跨步長。
(3)患肢運動能力評價方法:采用Brunn strom法對下肢運動能力進行評價,分為6個等級,Ⅵ級:處于站姿時,能夠將髖外展至超過抬起骨盆所能達到的范圍,處于坐姿時,在伸直膝關節(jié)時能夠將下肢進行內外旋動作和足內外翻動作;Ⅴ級:健側支撐站立時,患側能夠進行屈膝伸髖動作,在伸直膝關節(jié)時能夠進行踝關節(jié)背屈;Ⅳ級:處于坐姿時能夠屈膝>90°,在足跟接觸地面的情況下進行踝關節(jié)背屈;Ⅲ級:處于站姿或坐姿時,踝、膝以及髖三關節(jié)均能夠進行協(xié)同屈伸;Ⅱ級:能夠進行最低限度的隨意運動;Ⅰ級:感受遲鈍,無法進行隨意運動。
選SPSS 20.0統(tǒng)計學軟件統(tǒng)計分析數(shù)據(jù),計數(shù)資料用[n(%)] 表示,采用 χ2檢驗;計量資料用(±s)表示,采用t檢驗;經(jīng)客觀比對2組指標,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經(jīng)比較,兩組患者護理前足內翻角度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護理后足內翻角度明顯小于對照組患者,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觀察組患者護理后足內翻程度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患者,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表 1 對比兩組患者足內翻角度[(±s),°]
表 1 對比兩組患者足內翻角度[(±s),°]
組別 護理前 護理后對照組(n=47)觀察組(n=47)t值P值15.67±5.84 15.26±5.79 9.53±3.56 6.17±2.63 0.342>0.05 5.204<0.05
表2 對比兩組患者足內翻嚴重程度
經(jīng)比較,觀察組患者的患側踝關節(jié)的背伸活動度、10 m自由步行速度、患側步頻均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患者,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但兩組患者患側跨步長相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3。
表3 對比兩組患者患肢基本能力(±s)
表3 對比兩組患者患肢基本能力(±s)
組別 患側踝關節(jié)的背伸活動度10 m自由步行速度 患側步頻 患側跨步長對照組(n=47)觀察組(n=47)t值P值12.65±5.39 30.93±5.51 0.32±0.13 0.58±0.21 52.67±5.38 81.34±7.19 68.58±19.03 77.21±18.80 16.259<0.05 7.217<0.05 21.888<0.05 2.212>0.05
經(jīng)比較,觀察組患者治療后Brunn strom分級情況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患者,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4。
表4 對比兩組患者治療后Brunn strom分級
目前,臨床上用于腦卒中偏癱的下肢矯正器多為針對偏癱恢復期患者潛在的畸形和痙攣風險進行控制、預防和矯正,這很可能使患者過度依賴矯正器以及對足內翻畸形的預防較差,導致康復訓練效果不佳。
該次研究在腦卒中后患者足內翻的護理中嘗試在發(fā)病早期開始應用足踝矯正器進行輔助治療,實驗結果表明,觀察組患者的患側踝關節(jié)的背伸活動度、10 m自由步行速度、患側步頻均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患者,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但兩組患者患側跨步長相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治療后Brunn strom分級情況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患者,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腦卒中后患者足內翻應用足踝矯正器能有效緩解患者足內翻嚴重程度,同時提高下肢功能恢復效果,值得在臨床護理中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