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國文
芒碭山有一處道觀,名喚斬蛇觀,乃是紀念漢高祖劉邦斬蛇起義而建,歷來香火極其鼎盛。近日來更有傳言,斬蛇觀觀主無塵道長能渡人成仙。更加不可思議的是,這修仙成道本是要耗費不知多少時日,而經(jīng)過無塵道長相助,只消三五日,便可得道成仙,甚是神速。
此事也曾有樵夫目睹。只見修仙之人盤膝閉目坐于后山溪邊一塊大石之上,口中念誦無塵道長傳授的咒語,不消一刻,身體便緩緩上升,且上升之高度一日高過一日,要不了三五日,便飛升而去。因此達官顯貴莫不趨之若鶩,哪怕舍卻大把的錢財也在所不惜。?
這一日,通往斬蛇觀的山路上,晃悠悠的來了一個漢子。這漢子長的尖嘴猴腮,一雙眼睛卻分外有神,尤其是兩條胳膊,看似比一般人要長了許多。任誰也沒有想到,此人卻是朱元璋手下專門負責刺探軍情的大將軍“通臂猿”吳楨。如今朱元璋與元順帝正打的不可開交,這吳楨卻出現(xiàn)在斬蛇觀前,莫不是也想得道成仙?
卻說吳楨來到斬蛇觀,見觀內(nèi)觀外全是等候修仙的達官顯貴,心中不由的一陣慨嘆。如今各地群雄并起,這些元朝的老爺們不知道安撫百姓保家衛(wèi)國,卻一味的修什么仙,得什么道。這樣的朝廷不亡實在是太沒有道理了。
吳禎在觀內(nèi)看的無聊,便悄悄來到后山,尋找那修仙之所。只見山崖下一塊山石平整如鏡,石前一條小溪蜿蜒曲折,四周樹木參天,的確是一個修身養(yǎng)性的好去處。等天下平定之后,若是在此結(jié)一茅廬,自耕自織也委實不是一個好的去處。
吳禎找個地方躲了起來,緊盯著坐在石上修仙之人。果然沒有多長時間,石上之人開始緩緩上升。吳禎不由的暗暗稱奇,難道這世界上真的有立地飛升之術(shù)?吳禎順著上升的人影朝上一看,不由的驚出一身的冷汗,只見亂草叢中伸出一白色蛇首,大如笆斗,正中一道紅色突起,卻恰如白色頑石上盛開著一朵雞冠花,正張著血盆大口向上緩緩的吸食。若非是吳楨目光敏銳,異于常人,還真難發(fā)現(xiàn)。吳禎暗道:怪不得人會自動的上升,原來是這孽畜作祟,果然不出軍師所料,這成仙得道無非是害人而已,待我趕緊回去稟報軍師得知,看如何去了這禍害。
劉伯溫聽了吳楨的匯報,一時也一籌莫展,便讓吳禎先回府中休息,自己夜不能寐,坐在燈下冥思苦想,始終沒有想到一個好的方法。此時夜敲四更,劉伯溫不由的打了一個盹。夢中忽現(xiàn)一金甲神人,那神人言道:大蛇周身鱗片堅硬如鐵,若要殺之,非尋一膽識過人的義士,穿上不易被消化的衣物,手握利刃,等到身體被吸入蛇腹后,用手中利刃從大蛇腹內(nèi)向外刺,方可斬殺。
劉伯溫連忙躬身感謝,差一點從椅子上摔下來,才知道原來是南柯一夢。
次日,劉伯溫將吳禎叫到府中,將昨日夢中之事告知,只是不知道到何處尋找不易被蛇消化的衣物,又到何處尋找這膽大心細之人。試想如果整個人的身體還未完全進入蛇腹,此時即刺蛇,蛇口一閉,勢必要將進入蛇腹之人斷做兩截了;若是整個身體完全進入蛇腹,想必是入腹已深,又是否能夠舉得起手中的利刃?
吳禎聽完笑道:“軍師不必煩惱,這兩件倒也并不難辦?!?/p>
劉伯溫問:“將軍可是胸有成竹?”
原來吳禎久在江湖游蕩,為他博了個“通臂猿”的稱號,自然是靈巧機警,乃是刺蛇最合適的人選。至于不易被消化的衣物,乃是用水牛皮縫制,里外兩層,想必那大蛇一時半會難以消化的掉。
兩人商議已定,便著人分頭準備。
吳禎準備停當,帶著兩個隨從再次前往芒碭山。
來到山中,吳禎等人找到上次發(fā)現(xiàn)大蛇之處,偷偷的將修仙之人縛在暗處,由吳禎罩上他的服裝,坐在大石之上冒充修仙之人。
吳禎在石上坐了兩日,只覺自己身體上升一日高過一日,曉得是大蛇吸力所致,也不曉得大蛇何時會將自己吸入蛇腹,因此全神貫注,時刻準備被大蛇吸入腹中。?
第三日下午,吳禎感覺上升的速度比前一日要快了許多,暗道這孽畜勢必要有所行動了,趕緊握緊手中的利刃,全神貫注。吳禎覺得自己越升越高,眼前一陣昏暗無光,鼻孔中滿是腥臭之氣,知道自己已進入蛇口,一入蛇口,身體的前進速度立刻慢了下來,只感覺身體左右搖晃,顯然是大蛇用身體的肌肉往腹內(nèi)送。吳禎頭腦清醒,慢慢的用腳尖向下一點,感覺腳尖碰到柔軟的東西,知道自己此刻全身都在蛇腹之內(nèi),隨將握在手中的利刃向下狠命的一刺、再刺……
吳禎只覺得身體一會兒向下,一會兒又向上,此時還是平臥,下一刻又幾乎站立起來,曉得是大蛇受傷,正在做垂死掙扎,絲毫不敢大意,將利刃用力的向外一刺,一線天光透出,吳禎竟然將蛇腹刺穿。
吳禎從蛇腹爬出,四處一望,居然發(fā)現(xiàn)一個道人倒斃在洞內(nèi),渾身血肉模糊,顯然是大蛇掙扎之時,將道人擠壓致死。只是道人為何在此卻一時想不明白。
這里畢竟是元朝的地盤,吳禎見大蛇已除,也不敢多做停留,趕緊尋路從洞中出來,找到兩名隨從,連夜趕回劉伯溫處復命,將道人為何在洞中與大蛇相伴的事情交給軍師考慮去了。
一年后,朱元璋平定天下,劉伯溫想起殺蛇之事,便帶了幾個官差,來到了芒碭山斬蛇觀,要將此事查個水落石出。
無塵道長哪里還敢隱瞞,只好將真相一五一十的道出。
原來在十年前,觀內(nèi)有個叫一航的小道到深山砍柴,遇到一條小白蛇,這小蛇長的甚是可愛,尤其奇特的是,小蛇的頭頂居然有一個雞冠似的紅色凸起,嬌艷欲滴。一航進山砍柴沒少見過蛇,但如此奇特的小蛇卻是第一次看到,不由的呆在原地看的出神,心想,這蛇莫不是與當年漢高祖所斬白蛇一個品種,若如此也算是神種了。蛇人對望,暮然間空中一陣風聲,一只山鷹從空中落下,伸出利爪直取小蛇的七寸。一航也來不及多想,舉起砍柴刀照著老鷹投去,正好砸在老鷹的翅上,負傷的老鷹一聲凄厲的長嘯,跌下山崖。
小蛇見一航傷鷹救了自己,居然緩緩的游到一航面前,眼中滿是感激。自此以后,一航常到此處砍柴,每次來砍柴都要和小蛇戲耍一番,那小蛇頗有靈性,時間一長,一蛇一人居然成了很好的朋友。
如此幾年下來,那小蛇已長成一條水桶般粗細的大蛇,常常趴在山石上用嘴吸著一航玩耍,一航被大蛇吸起,身子離地三尺,猶如騰云駕霧一般。
由于元朝末年群雄并起,戰(zhàn)亂不斷,道觀內(nèi)再不似以前衣食無憂,因此無塵只好召集觀內(nèi)的徒眾,想辦法渡過災荒。
一航夜間偷偷的跑到無塵的居所將自己養(yǎng)蛇之事告知無塵,并將自己的打算和盤托出。
一航對無塵說他在后山看見一處山洞,洞口被荒草樹枝掩蓋,一般人難以發(fā)現(xiàn),可讓那白蛇躲在洞中,然后讓師父告訴外人可教授成仙之術(shù),將人引到洞下,自己則命大蛇將人吸起。等過幾天,師父便告知修仙之人帶上金銀珠寶前來,弟子再命蛇將人吸入洞中,留下金銀珠寶,人兒喂了那大蛇,對外亦可宣稱此人化仙而去,來個死無對證。這樣既可以為觀內(nèi)多條財路,又不會引起別人的懷疑。
無塵道長聽一航說完,喝道:“你這孽徒,還以為你有什么高明的辦法,卻原來想著圖財害命?!?/p>
一航道:“師父真是迂腐。如今這些大戶人家,哪一個不是搜刮的民脂民膏,真的是死有余辜?!?/p>
無塵閉目片刻,也沒有好的辦法,心想這一航說的也不無道理,眼看日子難過,只好認同了一航的主意,只是叮囑一航一定要選擇確實該死之人,不得濫殺無辜。
不數(shù)日,斬蛇觀觀主無塵道長渡人成仙的消息流傳于大街小巷。城里的達官顯貴莫不趨之若鶩。
一航按照預先設定的方法,將意欲修仙之人命白蛇除去,金銀財寶悉數(shù)收入觀中。
無塵原先還有所顧忌,可是看到大把的真金白銀,難免引逗出一顆貪婪之心,漸漸的也就不分好壞,唯利是圖了。
那洞中被大蛇壓死之人,自然就是一航了。
劉伯溫問清緣由,見首惡一航已死,無塵已是風燭殘年,隨判了個斬立決,處死無塵,將一眾道人遣散。
當?shù)厝罕姇缘檬虑檎嫦啵话鸦饘⒌烙^燒了,自此芒碭山斬蛇觀再也沒有建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