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炎
一、引言
2018年是中國改革開放40周年。經濟保持了較高的增長速度,經濟發(fā)展取得了引起世界矚目的成就。 但長久以來的傳統粗放型發(fā)展模式,使經濟增長的弊端日益暴露出來,經濟創(chuàng)新能力不足、經濟結構失衡、環(huán)境污染嚴重。
經濟增長,價格穩(wěn)定、充分就業(yè)和國際收支平衡是宏觀經濟政策的基本目標,其中,保持經濟穩(wěn)定增長是最根本的目標。西方經濟理論和經驗表明,財政支出在促進經濟增長、調整經濟結構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有助于擴大內需,刺激消費,促進經濟增長,有助于調整產業(yè)結構,促進經濟平衡增長。公共服務的定義還未形成統一的觀點,但類比公共物品,我們可以認為他是政府是面向所有社會公民的社會服務,滿足公眾對公共資源的需求。 它包括義務教育,醫(yī)療保障,住房保障,公共安全,就業(yè)保障,社會保障,基礎設施建設和環(huán)境保護。 主要特征是基本權利,公共負擔和政府責任,以及公平,公共福利和包容性。與財政支出相比,公共服務支出不僅是刺激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也是實現社會公平,促進人力資本積累的重要保證,對經濟增長具有重要作用。
二、研究綜述
“公共服務”的概念源于公共經濟學中的“公共產品”,指的是具有非排他性,非競爭性和外部性的服務。目前,對財政公共服務支出的定義和范圍沒有統一的看法。根據國家基本公共服務體系的“十三五”規(guī)劃,基本公共服務的主體是政府。其目的是在基于政府的某種社會共識的基礎上,確保所有公民的基本需求得以生存和發(fā)展。提供符合經濟和社會發(fā)展水平和階段的公共服務。具體內容包括“保障基本人民生活需要的教育,就業(yè),社會保障,醫(yī)療保健,計劃生育,住房保障,文化和體育等領域的公共服務。目前,學者對公共服務支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財政教育支出,科技支出和社會保障支出等方面。根據基本公共服務的定義和學者的研究成果,作者將財政公共服務支出的范圍定義為一般公共服務支出,金融教育支出,科技支出,社會保障支出,文化體育支出,醫(yī)療保健和計劃生育支出。
財政公共服務支出對經濟增長的影響機制的研究是以財政支出對經濟增長的影響為基礎,并在引入內生增長理論后迅速發(fā)展。在早期的研究中,一些西方學者開始關注財政支出結構對經濟增長的影響,發(fā)現某些類型的財政支出對經濟增長有重大影響,如教育和醫(yī)療保健。根據Uzawa(1965)的研究,教育公共服務支出可以形成知識和技術的外部性,從而促進經濟增長。根據內生增長理論,羅默(1986)發(fā)現公共服務支出的內生機制影響經濟增長,即公共服務支出通過加速社會公共資本積累來促進經濟增長。Sah(1987)使用來自墨西哥數據的經驗數據發(fā)現,公共產品的供給可以提高勞動生產率,從而提高資本使用率,從而促進GDP增長。Benos,Nikos(2009)利用14個歐盟國家在1990年至2006年的相關經濟數據進行分析,通過提供一般公共服務和財產權保護,財政支出有助于經濟增長。
與此同時,一些學者不同意公共服務支出促進經濟增長的觀點。根據Henrekson(2001)對歐盟國家1970 - 1995年經驗數據的比較分析,高收入國家的公共服務支出對私人投資產生了擠出效應,并限制了經濟增長。Tamai(2009)的研究發(fā)現,雖然公共服務支出通過增加社會需求推動經濟增長,但對市場效率的影響尚不清楚。Gardiner等(2010)根據資助目的將公共服務支出分為投資和消費支出。該研究表明,投資支出的公共服務基金可能對經濟增長產生積極影響。但對于消費者支出,它會產生負面影響。
國內學者將財政支出作為一個整體,并運用多種模型來實證分析中國財政支出結構和公共服務支出對經濟增長的影響。莊子銀和鄒偉(2003)發(fā)現,中國的公共服務支出對經濟增長有積極影響,但增加支出調整成本正在削弱這種促進效應。曙光和(2009)研究了不同類型公共服務支出對經濟增長影響的區(qū)域異質性。嚴潔麗,朱和平(2011)江蘇,廈門等省市的案例研究表明,社會保障和文化教育支出對經濟增長有顯著的積極影響。基礎設施投資支出的影響則不明顯。孫政(2014)根據中國省級面板數據實證分析發(fā)現,生產性財政支出可以促進經濟增長,但不利于減少收入分配差距,非生產性支出的效果則相反。傅文林和沉昆榮(2006)利用協整分析模型研究了中國公共支出相關變量的長期增長效應。嚴鐵軍等研究表明,基本建設支出,企業(yè)挖掘潛在的改造資金,農業(yè)支出,工業(yè)交通部門的業(yè)務費用,文化,教育,教育費用和行政費用對促進經濟增長具有重要的積極作用;三項科技費用,流通部門業(yè)務費用,其他部門業(yè)務費用,公安部門支出和科技業(yè)務費用均顯著降低了經濟增長。劉漢波(2007)利用空間分析研究公共服務供給與經濟均衡發(fā)展之間的關系,研究表明增加公共服務供給可以有效縮小該地區(qū)與發(fā)達地區(qū)之間的經濟差距,而公共服務供給的質量與經濟總量呈負相關。提供優(yōu)質的公共服務可以減少經濟集聚,縮小地區(qū)之間的差距,促進該地區(qū)的平衡增長。
關于財政公共服務支出對經濟增長影響的國內外文獻主要集中在實證研究和實證分析上,影響機制的研究源于財政支出的經濟增長效應。沒有考慮到財政公共服務支出的性質。主要研究公共支出對經濟增長的總體影響,或生產性和非生產性公共服務支出對經濟增長的影響。關于公共服務支出的經濟增長效應的文獻相對較少。
三、公共服務支出對經濟增長的影響機制
除了由于公共服務支出自身支出擴大增加產出的直接影響之外,財政公共服務支出對經濟產生促進影響。它主要表現在經濟增長的影響,通過人力資本的積累,技術進步和社會福利的正外部性。
(一)直接效應
根據西方經濟理論,財政公共服務支出從社會總產出、社會總需求兩方面對經濟增長具有直接影響。
社會總需求角度,根據凱恩斯經濟理論,政府財政支出的增加會在經濟中引起連鎖反應,通過政府支出乘數、擠出效應等路徑影響居民消費、投資和儲蓄,它將對社會總需求產生影響,然后對社會總產出產生影響。傳統凱恩斯主義認為積極的財政政策(增加財政支出)可以刺激社會總需求,從而促進經濟增長。政府購買乘數θg= 1 /(1-β),政府增加1個單位的財政支出,社會總產出將增加θg單位。另一方面財政公共服務支出包括用于教育、醫(yī)療衛(wèi)生、社會保障等方面,這些支出對于縮小收入差距、降低預防性儲蓄有積極作用,從而增加消費。根據預防性儲蓄假設,消費者在選擇消費途徑時不僅需要考慮長期收入,還需要考慮持久收入的風險。為了在一生中實現均衡的消費,消費者在收入大于支出時不會將所有收入用于消費。余額的一部分將用于儲蓄,也就是說,預防性儲蓄的出現會擠占消費者的支出。因此,持續(xù)收入的風險越大,預防性儲蓄越高,消費者支出越低。社會保障產業(yè)的全面建立,可以消除人們對消費的擔憂,擴大內需,促進經濟增長。
社會總產出角度,根據國民經濟核算理論,三部門經濟中社會總產出由消費、投資和政府支出三部分構成,“國民經濟核算支出法” 將GDP從使用最終產品的角度分為四個部分:消費,投資,政府購買和凈出口。 即 Y= C+ I+ G+ NX。G代表政府購買,財政公共服務支出是政府購買的一部分,以及購買公共服務和產品的財政公共服務支出,財政資金購買醫(yī)療資金和醫(yī)療服務構成了 GDP的政府購買部分,直接增加了社會總需求促進了經濟增長。
(二)人力資本效應
根據舒爾茨和盧卡斯的人力資本理論,提高人力資源的質量可以產生知識效應和非知識效應,促進經濟增長。與此同時,人力資本可以產生增量效益,可以抵消一些邊際收益對資本和勞動力因素的影響,實現長期經濟增長。財政公共服務支出中包含的財政教育支出和社會保障支出對人力資本的積累和分配具有重要影響,通過人力資本的積累促進經濟增長。
首先,財政公共服務支出可以直接增加人力資本積累。積累人力資本的最佳途徑是教育,財政教育支出保障了基礎教育。對職業(yè)技能培訓和在職學習的補貼促進了該地區(qū)的基礎教育,高等教育和職業(yè)培訓。其次,財政公共服務支出也可以間接增加人力資本積累。 財政公共服務支出中的醫(yī)療,文化,體育和社會保障支出可以提高社會保障水平,改善勞動者的健康,豐富勞動者的精神生活。 社會保障水平和簡況水平的提高,可以減少居民的預防性儲蓄,將更多的資金用于用于人力資本投資,提高人力資本質量。
(三)技術進步效應
內生經濟増長理論將技術作為內生變量納入經濟學分析,認為技術具有正的外部性,技術進步可以提髙要素的生產效率,克服生產要素的邊際生產率遞減的趨勢,技術進步通過人為資本積累和研發(fā)活動來實現,政府通過財政支出加大對研發(fā)活動的投入、提高人力資本存量,它可以促進技術進步,間接影響長期經濟增長率??茖W技術支出是財政公共服務支出的重要組成部分,政府通過科學技術支出和財政教育支出,鼓勵科研創(chuàng)新和技術進步,從而促進經濟增長。
中國經濟發(fā)展進入新常態(tài),經濟增長放緩,技術創(chuàng)新成為促進經濟發(fā)展,實現經濟轉型升級的重要戰(zhàn)略支撐。政府通過財政科學技術支出以多種形式促進技術創(chuàng)新:一是基礎研究領域的研發(fā)支出,基礎研究投資規(guī)模大、開發(fā)回收周期比較長、高風險等特點,雖然政府對基礎研究的投入并沒有直接促進經濟增長站,但是,它對社會科學研究的整體水平有重要影響;二是技術應用與開發(fā)領域的研究,財政科學技術支出加強對高新技術產業(yè)和重點領域的投資,推動技術進步和生產率提高。同時財政教育支出方面的投入對高等院校的科研能力和人力資本積累有積極作用,從而促進技術的進步。
(四)外部性效應
外部性是指由一個決策者的經濟行為形成的效用或收入溢出另一個決策者的現象。如果決策者的經濟行為增加(減少)另一個決策者的效用或收入,則說前者決策者具有正(負)外部性。公共服務支出將對個人和企業(yè)等微觀經濟單位的效用和收入產生明顯的溢出效應,影響經濟增長。
財政公共服務支出具有縮小地區(qū)差距,改善基礎設施,保護資源和環(huán)境的效果。良好的教育,醫(yī)療,社會保障和就業(yè)條件將有利于提高工人素質和人力資本積累。完善的基礎設施,將提高社會生產的組織效率,節(jié)省交易成本。這些影響將對經濟增長產生積極外部影響。
四、總結
綜合經濟增長理論、人力資本理論、技術創(chuàng)新理論和外部性等理論和公共服務支出的相關理論,結合我國經濟增長和公共服務支出的具體情況,作者總結了公共服務支出對經濟增長的四種機制:第一,公共服務支出對社會總產出和總需求兩個方面對經濟增長的直接影響;第二,公共服務支出對人力資本積累和分配的影響會影響人力資本; 第三次公共服務支出通過影響技術進步影響經濟增長;第四,公共服務支出的正外部性對社會福利對經濟增長的影響。 財政公共服務支出通過這四種效應全面影響經濟增長,影響的下過和方向則要綜合考慮各個影響機制的效果。
(作者單位:上海海事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