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華 張春柳
摘 ? ?要: 在新課改和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要求下,淺層的表面的教學已經不能滿足教育的需要,深度教學作為一種重視學生自身能力發(fā)展的教學方式應運而生,重視課堂的學習過程、教學情境、學習意義和學生價值,在知識與能力之間架起橋梁,有利于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養(yǎng)成和“立德樹人”任務的落實。
關鍵詞: 深度教學 ? ?歷史學科 ? ?課堂轉型
在新課改浪潮和學科核心素養(yǎng)要求的推動下,各地積極推進課程改革,推廣新課堂,在教學中運用大量的探究和討論方法,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但在具體實施中,一些學校出現(xiàn)了“偽課改”“假討論”“裝合作”的現(xiàn)象,或是簡單粗暴地將課堂時間重新劃分,出現(xiàn)了“0+45”“10+35”等課堂模式,看似提高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實際上在這樣粗暴且浮于表面的劃分下,知識系統(tǒng)的完整性被忽視,課堂有效性受到削弱。以上這些“課改”之所以不能取得很好的效果是因為它將教師與學生的關系、教與學的關系完全對立起來,簡單地將課堂教學形式和課堂的主體看作評價課程優(yōu)劣的標準,真正的評價標準應該是學習的效果。深度教學正是以學習效果為指向的課堂教學方式,本文就深度教學的內涵及其落實做闡述。
一、深度教學的內涵
深度教學是一種重視探究式學習,旨在培養(yǎng)學生各項學習能力的教學方式和理念,不提倡教學內容越難越好,而是要求在教授課標要求知識的過程中注重學生情感體驗和能力的發(fā)展變化,使學生做到“有意義學習”,這是深化課程改革的必然要求,同時作為一種追求學生能力發(fā)展的教學方式,對滿足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要求起著重要作用。
二、做到“四重”,落實歷史課堂深度教學
實現(xiàn)深度教學的重要前提是教師對教材進行有效的處理,并在深入了解和充分利用教材的同時對教材內容進行合理的補充和再整合,敢于批判教材內容及結構,依據(jù)課標、學情等實際情況靈活運用教材,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具體來講,實現(xiàn)歷史深度教學要做到“四重”,即重學習過程、重教學情境、重學習意義和重學生價值。
(一)重學習過程,變結果性評價為過程性評價。
教育部頒發(fā)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指出:“建立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的評價體系。評價不僅要關注學生的學業(yè)成績,而且要發(fā)現(xiàn)和發(fā)展學生多方面的潛能,了解學生發(fā)展中的需求,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發(fā)揮評價的教育功能,促進學生在原有水平上發(fā)展?!盵1]如今在考試制度的影響下,幾乎所有科目都以階段性考試成績評價教學效果,但這種結果性評價標準在一定程度上導致課堂教學方式的僵化。深度教學要求教師時刻關注學生對教師所講知識的認識與理解程度、學生對課堂的參與度、是否積極配合教師進行活動及能否很好地跟同學之間進行有效合作且達到教學目標的要求,這些都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要用心觀察的。除了教師觀察外,還可以讓學生在學完一個或一系列知識點后進行自評和互評,也可通過師生問答互動的形式了解學生的學習動態(tài),并根據(jù)學生的反應及時調整教學策略和設計,達到每一節(jié)課教學效果的最優(yōu)化,這樣的課堂才是有深度的、有意義的課堂。
(二)重教學情境,變枯燥的歷史符號為鮮活的歷史細節(jié)。
1.借助多媒體創(chuàng)設歷史教學情境。隨著互聯(lián)網科技的普及和大數(shù)據(jù)時代的來臨,學生獲取知識的渠道開始趨于多元化,因此學生很難對課本中簡單固化的知識再提起興趣。根據(jù)很多一線教師的反饋,“具體、有細節(jié)、有發(fā)展過程的歷史知識”更具有教育意義也更易于學生理解和接受。這就要求教師為學生創(chuàng)造歷史教學環(huán)境,使學生置身于歷史時代背景中,形成歷史情懷。由于歷史學科具有不可再現(xiàn)的特殊性,且史料多具有長遠性,對學生來說難以理解,因此很多時候歷史情境的創(chuàng)設需要借助多媒體教學資源實現(xiàn),比如在講解近現(xiàn)代歷史戰(zhàn)爭的時候可以給學生播放相關的圖片、錄像視頻資料,讓學生直觀感受歷史,沖擊感更強。講解一些復雜難懂的知識如制度和工法,比如講到故宮的建筑時,可以將其飛檐和重檐歇山頂?shù)冉ㄖに嚴脠D片和視頻進行展示,這樣有利于學生理解晦澀難懂的歷史符號,了解鮮活的歷史,如此才可能將教學引向深處。
2.以邏輯為導向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歷史教材中大多是考古學家和史學工作者經過探究得到的結論性知識,這就導致學生缺少認識和探究的過程,對知識理解不夠甚至完全不理解的問題,教師需要將課本中出現(xiàn)的結論性知識一點點分解開來,按照知識內部邏輯設置幾個問題,層層遞進,以此幫助學生深度理解。比如要求學生分析“你認為隋朝滅亡的原因”時,教師可以分解問題成“隋煬帝在位時,隋朝的政治狀況是怎樣的?經濟狀況是怎樣的?如果你是隋朝的人民,你的生活是怎樣的?階級關系如何呢”等一系列具體細化的問題,這樣的問題情境就通過幾個分解的小問題創(chuàng)設出來了,這幾個小問題是遞進的有深層邏輯關系的,探究問題答案的過程就是教學走向深度的過程。這一系列問題有助于學生真正理解教科書中的結論性知識并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重學習意義,變機械傳授和盲目討論為有意義教學。
歷史學習的意義絕不是為應付考試記住時間、地點、人物、事件、影響這些知識性要素這么簡單,真正的歷史學習應該是學習全面的、靈活的、深層的歷史知識及知識背后隱藏的深層含義。
1.有意義教學應該傳授全面而非孤立的歷史知識,任何歷史事件和歷史現(xiàn)象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教師要善于發(fā)現(xiàn)知識之間的聯(lián)系,并積極引導學生尋找新的聯(lián)系,形成新的觀點,在尋找聯(lián)系和形成觀點的過程中無形地培養(yǎng)學生運用唯物史觀看待、分析、解決歷史問題的觀念和能力。
學生對知識的認識有一個從形象到抽象、從具體到概括的過程,教師要善于以宏觀抽象的核心概念為中心,通過對其背景、過程和影響的分析進行知識整合,得到經濟、政治、文化間相互影響的歷史認知。除了重視歷史知識的縱向和橫向聯(lián)系外,教師還應注意更復雜的交叉聯(lián)系,例如政治、經濟、文化之間的相互聯(lián)系。比如在講授二戰(zhàn)相關知識的時候可以以20世紀30年代的經濟背景作為切入點,這樣學生更能夠理解政治和經濟相互聯(lián)系和影響,這是提高學生歷史分析、比較和歸納能力的過程。歷史課堂只傳授知識是毫無意義的,最重要的是通過知識間的聯(lián)系培養(yǎng)學生用唯物史觀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
2.有意義教學應該傳授靈動非刻板的歷史知識,克服思維定式。學生對干癟、枯燥、抽象的歷史知識掌握起來非常困難且容易產生厭學情緒,要想改變這種現(xiàn)象,教師就需要做到傳授知識和學習方法,實行“靈動教學”,即知識靈活掌握,師生和諧互動。靈活既指歷史知識不是亙古不變的,而是發(fā)展的,又指學習歷史的方法不是機械的而是因事因人而變的,靈動是指師生之間的交流和互動是和諧而具有活力的。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注意補充新的考古成果和史學觀點,引導學生用發(fā)展的眼光看待歷史;認識歷史的過程學生可以通過自行搜集新的史料并進行分析討論在教師的指導下得出自己的歷史解釋,在討論探究的過程中教師要注意對方向的把控,讓學生在發(fā)揮自主性的同時不至于偏離教學主題,高效和諧的師生交流是教學走向深層的重要保障。
3.有意義教學應該傳授深層而非表層的知識,深層的知識是指有探究意義和價值的知識。基礎類的知識比如時間、地點、人物等通過講授法就可以完成,但涉及背景、影響和評價等內容的知識只有通過深層挖掘探究才能真正掌握。當然,基礎類的知識也要學習,相比之下,教師教學的重點應該放在深層知識的講授上,因為深層知識的獲得過程是發(fā)展學生學習能力與思維的過程。除了全面分析教材,提取有效信息進行深入學習外,教師還要引導學生深度挖掘史料,從不同角度解讀史料,并注重鍛煉學生通過鑒別和深入分析史料形成歷史觀點并分析和解決歷史問題的能力。
(四)重學生價值,變知識主體為學生主體。
比歷史知識更重要的是其背后蘊藏的學科精神和文化魅力,比掌握知識更重要的是學生通過學習得到的能力和自我價值的提升。要想實現(xiàn)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落實要變知識主體為學生主體,在課堂中重視學生作為“人”的價值,力求通過歷史教學將學生培養(yǎng)成全面發(fā)展的人。為了讓學生真正熱愛歷史,有必要讓學生成為“歷史研究者”。深度教學的課堂應該具有學生占有一定的史料探尋并形成歷史認識的環(huán)節(jié)和過程。學生在尋找和占有史料時必須對被記載的歷史有判斷、甄別和思考,這個過程就是培養(yǎng)學生判斷力、史料實證素養(yǎng)和批判性思維的過程,這些素養(yǎng)和思維能力的養(yǎng)成有利于學生超越歷史學習本身,得到自我意識和自我價值的提升。課堂教學應適當留白,讓學生自由思考和探索,達到“此時無聲勝有聲”的教學效果。一節(jié)成功的課一定是引人深思的,教師應該摒棄傳統(tǒng)教育“滿堂灌”的教育模式,轉變“課堂解決一切問題”的教學觀念,在引導學生進入一定深度后適時停止,給學生留下廣泛的自我思考空間,如此更有助于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養(yǎng)成。
三、結語
哈佛大學教授邁克爾·桑德爾說過,學習的本質不在于記住哪些知識,而在于它觸發(fā)了你的思考。深度教學就是觸發(fā)學生思考的教學,是新時代教育要求下的必然結果,通過合理有效的教學方法將機械的淺層的學習轉變?yōu)檎嬲幸饬x的學習,將學生對歷史知識的機械盲目記憶轉變成有過程有方法的靈活掌握,使學生了解知識的內在結構和邏輯關系,從歷史知識的學習中得到自我能力和價值的提升。課堂教學是推動學生達到學科核心素養(yǎng)要求的最重要環(huán)節(jié),深度教學注重學習的過程、情境、意義和價值以實現(xiàn)知識與能力的貫通,在知識與能力之間架起橋梁,注重學生知識掌握、認知水平、能力提升和情感體驗各方面的發(fā)展變化,推動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落實。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教育部關于印發(fā)《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的通知[Z].教基〔2001〕17號,2001.
課題名稱:教師教育類課程課堂教學改革探索與實踐,項目編號:YDJG1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