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順麗 胡萬山 周鳴
【摘 要】 瑞吉歐體系教學中合作滲透到了每個領(lǐng)域,家園合作、教師與教師的合作、教師與學生的合作、學生和學生的合作等都是值得我們研究、借鑒、學習的。
【關(guān)鍵詞】 瑞吉歐 教育 教學 合作
一、瑞吉歐的教學觀
瑞吉歐是杜威兒童中心論、做中學等多理論的有效結(jié)合和運用的產(chǎn)物。瑞吉歐的早期教育在學前教育專家們眼中備受贊譽。在瑞吉歐的課程與教學中,主要是以“方案”的方式展開的,運用多種接近客觀事物與主客觀經(jīng)驗的探究活動。瑞吉歐方案教學是在皮亞杰和維果茨基建構(gòu)理論的指導下,以兒童的“活動”和經(jīng)驗為中心組成的課程,以兒童為本,注重從興趣和需要出發(fā),幼兒通過主動探索獲取知識,教師在活動中是引導者、協(xié)商者,而不是控制者和管理者。方案教學的實施也讓我們直觀的了解到,瑞吉歐的教學重視教師教與學生學的雙邊互動,這也是合作中非常重要的形式。方案教學也很好的提現(xiàn)課瑞吉歐的教學觀。
在瑞吉歐教育中有11條重要的教育原則:尊重兒童的形象、教師注重對幼兒的傾聽/觀察-反思-回應、進行有效的檔案記錄、教師,兒童之間通過合作來構(gòu)建認識、分析事物的多重角度、鼓勵兒童表征他們的觀察和想法、教師與兒童都會回顧、注重學習環(huán)境的創(chuàng)設、教師間積極合作、呼應課程,幫助兒童深度學習、注重家長的參與。從這11條教育原則中充分體現(xiàn)了教師和學生的合作、教師和教師間的合作、教師與家長的合作、學生和家長的合作、學生和學生間的合作、學校與教師的合作、學校和家長的合作、以及教師將教育環(huán)境和教學記錄方法的結(jié)合運用。
二、瑞吉歐教育中合作的案例
在《讓兒童的學習看得見》一書中,有一個記錄叫做<一封來自小組的信>。[1]教師向一個學習小組的兒童建議他們可以向任何想交流的人寫一封信。小組的孩子有不同的書寫能力。小組的孩子們想給外星球的人寫一封信,他們自己先提出了一大堆問題,他們應該用什么語言寫呢?信的內(nèi)容是不是只畫圖畫就可以呢?怎么送信呢?Luca說:“可能他們只是用聲波或磁波交流”。Aurelia說:“他們可能是不會死的,或者像爬蟲一樣把它切成兩半,就變成了兩條蟲了”。他們想知道但又不知道的東西太多了,他們認定回答之前問題最可靠的人,應該是宇航員。所以孩子們的第一封信應該寫給宇航員。接著孩子們就開始了后續(xù)的探索研究。當孩子們已經(jīng)試驗并有些理解口語與書面語在交流上的差異時,教師會與他們談一些像問號那樣直接交流的符號。 兒童對他們所犯的錯誤一邊玩一邊笑。他們不斷繞詞,說些無意義的音節(jié)。這時由錯誤引起的興奮達到了高潮,錯誤被認同也成為了兒童后繼的動力。話語上的提議已經(jīng)不夠用了,Aurelia像專家一樣親自上陣。兩個人盡心盡力幫到最后。信寫完了。在教師干預后他們又作了最后討論,使句子更清楚明白。接下來幾天這信還在繼續(xù),不同的孩子又加了幾個問題。
最后這封信完成了,信的內(nèi)容是這樣的的:
[1]給最有經(jīng)驗的宇航員的信, 你有沒有幫助外星人生過孩子,外星人是怎么說話的?我確信他們會說話,他們不是傻瓜。但是我們不知道他們用什么語言。外國人與外星人是不是不同的人?我們是不是另外一種人呢?他們住的地方都是用綠巖石嗎或者是電?他們那兒也充滿了氧氣與二氧化碳嗎?外星人是不是不會死?我們能邀請這些外星人從外星球到我們地球來嗎?你認為他們壞不壞?他們有城市嗎?還是只有氣體? 如果他們碰到我們并知道我們的愿望,他們會不會高興?
如果我們送他們一些地圖或許他們會更確信。
三、案例中瑞吉歐教學中合作的體現(xiàn)
在這個案例中教師沒有指定孩子們給誰寫信,而是根據(jù)兒童書寫能力的特點,提出了他們可以向任何想交流的人寫一封信的建議,讓孩子根據(jù)他們的興趣點進而確定給誰寫信,寫什么內(nèi)容。這就是一種教師與學生、學生和學生間的合作,這在這個案例中我們可以看到了兒童的形象和傾聽/觀察-反思-回應、通過合作構(gòu)建認識以及表征之類的瑞吉歐原則的交互使用。例如,小組的孩子們想給外星人寫一封信,他們思考、提問和交流,最后確定要先給宇航員寫信。這就是兒童和兒童間的合作,在這種合作方式中兒童之間思想語言不斷的碰撞合并,利于幼兒語言、思維社交能力的培養(yǎng)。
在寫信過程中,出現(xiàn)了第一個問題:由誰來撰寫。教師有技巧的干預和幼兒大概確定了要在信中寫什么問題,然后教師及時的退出,孩子們自己交流,最后做好了寫信的人員分配。這體現(xiàn)了教師與學生之間的合作,在這一合作過程中教師能夠更好地了解參與討論中孩子的性格特點、思維方式和知識儲備,知道在以后如何更好地結(jié)合兒童的特點進行教育教學;學生通過老師的介入行為學到了處理問題的方式方法,將自己所觀察到與自己的理解結(jié)合內(nèi)化為有自己特點的行為思維方式。后期在寫信中提議已經(jīng)不夠用了,教師沒有立馬去幫助他們解決問題,而是耐心的等待孩子們自己想辦法去解決問題。最后信在兒童的共同努力下完成了,這也是讓兒童通過合作來構(gòu)建認識。
從教師開展活動的方式、兒童行為表現(xiàn),我們也能看出來家長和教師、學校間的合作,學校的教育模式和教師的教育方法一定程度上取決于家長對幼兒園教育的看法,正是因為家長對幼兒園教育模式、教師教育方法的肯定和支持,所以瑞吉歐的教育才能夠越來越有活力。家長和兒童之間的相處模式也可以看作是一種合作,家長以合適的方式幫助兒童發(fā)現(xiàn)問題,共同解決問題,幼兒才能在幼兒園之外的場所適宜的成長,然后在幼兒園活動中表現(xiàn)出來。
合作是一個雙向、互動的過程。瑞吉歐教育教學中的家園合作、師生合作、生生合作都將合作這一方式運用到了極致。我覺得瑞吉歐教育教學中的合作充分發(fā)揮使之變成了合作主體間雙向回報的過程,才使得瑞吉歐教育能夠成為幼兒教育中的烏托邦。
【參考文獻】
[1] 朱家熊譯.讓兒童的學習看得見[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作者簡介:袁順麗(1997—),女,漢族,湖北十堰市人,教育本科,單位:湖北文理學院學前教育專業(yè),研究方向:學前教育。
胡萬山(指導老師) ? 周鳴(指導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