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艾嬌
部編教材九年級上冊的第一個單元,是關于新詩的“活動探究”單元。這個單元是部編教材中出現的新生事物。它既不像語文綜合性學習和口語交際,獨立于單元課文之外;也不像一般單元,雖然是同一主題或體裁,但每一篇課文又設置了與內容相應的課后思考、練習。它把整個單元視為一個整體,以“活動任務單”的形式呈現本單元的教學任務。面對這樣的“新面孔”,作為教師,我們應該怎樣指導學生學習呢?
一、探究單元編排的特色
教材首先明確單元總的“活動任務單”,并同步具體化:任務一:自主欣賞;任務二:自由誦讀;任務三:嘗試創(chuàng)作。接著,教材給出任務一:自主欣賞的閱讀策略,選編了5篇閱讀文本;然后依次給出任務二:自由誦讀;任務三:嘗試創(chuàng)作的具體要求和教學策略。整個單元以“任務”為軸心,基本設計思路是:賞、誦、寫。每個任務都有相應的任務說明,在任務說明中,集中呈現學生學習活動所需要的程序性知識和策略性知識,以方便學生完成學習活動,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
這樣的編排,既體現新詩本身的特點,突出其特有的教學重點,又符合語文課程的本質屬性,有利于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促成教師語文教學方式的轉變,從而與傳統教學方式形成互補。
二、突破逐篇授課的教學常規(guī)
首先,是課文的整合。這個單元主要編排了毛澤東的《沁園春·雪》、艾青的《我愛這土地》、余光中的《鄉(xiāng)愁》、林徽因的《你是人間四月天》、穆旦的《我看》五首詩。其中有三首都寫于上世紀三十年代:毛澤東的《沁園春·雪》、艾青的《我愛這土地》、穆旦的《我看》。我們可以根據任務一:自主欣賞的閱讀策略,把它們整合成一個版塊,教師先進行縱向的總體指導,讓學生了解自主欣賞新詩的程序性知識和策略性知識。而余光中的《鄉(xiāng)愁》、林徽因的《你是人間四月天》這兩首詩整合成另一版塊,讓學生任選一首,分組探究,教師再進行組間分散指導,看看學生能否運用欣賞新詩的程序性知識和策略性知識,進行自主地欣賞,將知識轉化為實踐的能力。
其次,是任務的整合。這三者任務雖然是分別陳述的,但又是有機統一的,因為它們是欣賞新詩的三部曲,欣賞是基礎,誦讀是欣賞成果的外化,而創(chuàng)作則是一種提升。所以,可以把它們整合在一起。教師在總體指導時,做好示范,在分散指導中明確要求。當然,詩歌的創(chuàng)作對初中生來說比較陌生,課堂上的時間也有限,不妨先要求學生從仿寫片段開始,或者選取文本中兩三個意象,進行片段創(chuàng)作。
三、以活動為中心探究新詩的魅力
我們可以依托課文開展活動,從激發(fā)興趣入手,側重知識向能力的轉化,淡化檢測甄別色彩,強調展示、交流和改進。從而將整合后的“任務”轉化為活動,分為五個環(huán)節(jié):
1.“眾里尋他”
利用“班班通”,要求學生在課后分組找尋每首詩的精彩誦讀視頻并放在收藏夾里,利用一節(jié)課當堂交流展示,直觀地感受新詩的魅力,趣味開啟新詩欣賞之門。
2.“撥云尋古道”
第一版塊的集中指導(兩課時)。讓學生初步了解、應用新詩的自主欣賞、自由誦讀、嘗試創(chuàng)作的策略,初步體會創(chuàng)作的樂趣, 輕松導航新詩欣賞之路。
3.“修我甲兵,與子偕行”
第二版塊的分散指導(一課時)。把課堂的自主權還給學生,培養(yǎng)學生運用所學來解決具體問題的能力。全程以學生的自主學習、組內和組間的合作探究為主,教師不再直接掌控、主導活動的過程,只是學生活動的指導者、協助者、參與者,讓學生自由徜徉于新詩之境中。
4.“沙場秋點兵”
第二版塊的課堂展示(一課時)。教師明確展示要求:分兩大組展示,全員參與;分“賞、誦、寫”三步走;鼓勵創(chuàng)意地展示;時間十五分鐘以內。只有在明確展示要求的基礎上,才能確保展示活動有序、有趣、有效地進行,讓學生快樂分享新詩欣賞之趣。
5.“百般紅紫斗芳菲”
這一環(huán)節(jié)是以教材的某一點為依托的適度延伸。要求學生自選詩歌,用兩周時間充分準備 ,在一節(jié)課上自由地進行課堂展示。與教材相依托的“點”,可以是同一作者,或者是與課文相近或相反的主題、意境、詩風等;可以是名家名篇,更鼓勵青澀的原創(chuàng)。自由展示,一是指內容自由,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特長,或賞、或誦、或寫;二是人員的自由,可以是原來的學習小組,也可以是新建的小組,可一人,可多人。為了達到活動的全覆蓋,要求全員參與。同時要求各合作小組長協同語文課代表,選出主持人,準備好開場白、連綴詞,做好這項活動的各項準備工作。教師只是適時督查、協助,讓學生自主探究新詩之美。
任何新生事物總是同問題和困惑相伴而生,活動探究單元的出現,給我們一線教師的教學提出了新要求、新挑戰(zhàn),我們不能被教學的慣性、惰性所驅使——“任爾東西南北風,我自巋然不動”。在教學之路上,應不斷地嘗試,不停地探索;在嘗試中完善,在探索中成長。
作者單位:安徽省宣城市寧國市甲路初中(242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