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獻彬
陽朔縣人民醫(yī)院外二科,廣西桂林 541999
腦外傷是由外力引起的腦外傷,一般會引起嚴重后果。且不同腦組織損害會引起不同的臨床癥狀,局灶性癥狀包括視覺、聽覺、感覺、運動等,臨床以偏身感覺障礙、肢體無力、言語不清、聽覺或視覺消失等為主要臨床表現(xiàn)[1]。重癥腦外傷屬于臨床最常見的一種急重疾病,具有較高的死亡率,如治療不及時或處理不當,會導致患者在短時間內死亡。在重癥腦外傷臨床治療上,保持患者呼吸道通暢是提高治療效果的關鍵[2]。目前,在治療中最常見的保持氣道通暢治療方案有氣管插管、氣管切開術等,通過輔助通氣治療,可有效提高通氣效果。大量臨床證實,給予重癥腦外傷患者行早期氣管切開術應用價值遠高于氣管插管,且恢復自主呼吸時間較短[3]。該次研究選取2015年10月—2018年10月該院收治的95例重癥腦外傷患者,探究氣管切開術的臨床治療效果及對患者自主呼吸功能影響,現(xiàn)做如下匯報。
選取該院收治的95例重癥腦外傷患者,根據不同的治療措施分為對照組與試驗組。該研究經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同意,所有患者家屬均簽署知情同意書。對照組男性患者30例,女性患者17例;年齡23~75歲,平均年齡(49.11±10.20)歲。試驗組男性患者32例,女性患者16例;年齡 24~76歲,平均年齡(49.55±10.10)歲。 兩組患者基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納入標準:①符合診斷標準者;②格拉斯哥昏迷評分低于8分者;③傷后3 d沒應用過鎮(zhèn)靜藥物者。
排除標準:①精神異常者;②臨床資料不完整者;③嚴重心肝腎等重要臟器功能障礙者;④藥物禁忌證者。
患者入院后,以其臨床體征依據,快速實施針對性檢查,病情明確后,對照組患者行氣管插管治療:于患者口腔處插入氣管導管,直到氣管內,氣管導管的另一端連接呼吸機,在此過程中,密切監(jiān)測患者的心率、血壓等各項生命體征,做好窒息預防措施。試驗組患者行氣管切開術治療:患者保持仰臥體位,保持其頭部處于后仰狀態(tài),將一軟墊放置于肩下,選擇穿刺點于2~4氣管軟骨的環(huán)間隙,做好標準,氣管固定后,行局部麻醉。做一橫切口于標記位置處,垂直穿刺氣管,連接好有套針的注射器,待其出現(xiàn)突破感,并可以抽出氣體時,證實氣管內有套針管存在。采用45°傾斜角將外套管置入氣管中,退出穿刺針芯與注射器后,擴張氣管前壁,并將其稍微抬高,保持氣管、鉗尖處于同一角度,預防組織損傷。之后將緩慢擴張鉗臂,保持氣管導管能被有效容納,最后將擴張鉗退出,置入固定的氣管。在手術過程中,對患者心率、血壓等生命體征做好監(jiān)測。
對比兩種治療方案對呼吸機使用時間、帶管時間、住院時間、治療總有效率、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死亡率、肺部感染發(fā)生率的影響。
治療總有效率判定標準:治療后,患者生命體征恢復正常,且患者可以自主呼吸即為顯效;治療后,患者生命體征恢基本恢復正常,臨床癥狀好轉即為有效;治療后,生命體征、臨床癥狀與治療前相比無變化,病情加重為無效。(顯效+有效)/總例數×100.00%=治療總有效率。
神經功能缺損評分采用美國國立衛(wèi)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實施評價,包括意識、凝視、視野、面癱、上肢運動、下肢運動、肌力共濟失調、感覺、語言、構音障礙、忽視癥等11個維度,總分0~42分;分值越低表示神經功能恢復越好。
數據采用SPSS 22.0統(tǒng)計學軟件統(tǒng)計處理,計量資料以(±s)形式表示,組間對比采用 t檢驗,計數資料以%表示,組間對比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試驗組治療總有效率95.83%高于對照組78.22%,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6.229,P<0.05),見表 1。
表1 治療總有效率比較[n(%)]
呼吸機使用時間(9.28±2.24)d、帶管時間(12.01±2.10)d、住院時間(30.30±6.48)d 低于對照(P<0.05),見表 2。
表2 呼吸機使用時間、帶管時間、住院時間比較[(±s),d]
表2 呼吸機使用時間、帶管時間、住院時間比較[(±s),d]
組別 呼吸機使用時間 帶管時間 住院時間試驗組(n=48)對照組(n=47)9.28±2.24 13.70±3.40 12.01±2.10 15.33±4.57 30.30±6.48 35.30±7.39 t值 P值7.497 0.000 4.565 0.005 3.508 0.0000
治療前,兩組患者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試驗組神經功能缺損評分(5.40±1.15)分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 3。
表3 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比較[(±s),分]
表3 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比較[(±s),分]
組別 治療前 治療后 t值 P值試驗組(n=48)對照組(n=47)19.55±4.60 19.85±5.01 5.40±1.15 10.35±2.30 20.675 11.814 0.000 0.000 t值 P值0.304 0.762 13.309 0.000
兩組患者死亡率、肺部感染發(fā)生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 4。
表4 死亡率、肺部感染發(fā)生率比較[n(%)]
重型腦外傷是臨床最常見的一種危重程度高癥狀,此病癥患者氣道缺乏良好的保護性反射作用,患者隨者都會出現(xiàn)心跳突然停止、呼吸突然停止等癥狀,故在治療中,應保持重型腦外傷患者氣管通暢來提高治療效果。重型腦外傷是急危重癥,多由外傷所致,以意識障礙、頭痛、感覺障礙、昏迷、呼吸循環(huán)障礙為主要臨床表現(xiàn),同時還會伴有腦干損傷、顱底骨骨折等,病情較重,且病情危急,多數患者易出現(xiàn)氣道保持性反射,從而引發(fā)嚴重并發(fā)癥[4]。
臨床實踐表明,重型腦外傷患者最常見的急救手段為抗感染、糾正休克、預防并發(fā)癥為主,故入院后,保持傷后氣道通暢至關重要,因此,機械通氣治療是提高治療效果的關鍵。目前,臨床常用的機械通氣輔助方式有氣管插管、氣管切開術兩種,以上兩種方式常用于維持呼吸困難患者的呼吸功能中,保證患者呼吸道通暢,保使患者自主呼吸功能盡快恢復。其中氣管插管治療效果明顯,但在治療中,會損傷患者咽喉部;而氣管切開術則不會損傷患者咽喉部,故安全性較高。氣管插管是將氣管導管經患者鼻或是口部,經聲門進入氣管,從而完成患者供氧與通氣效果,保持呼吸道通暢,改善自主呼吸,屬于臨床搶救呼吸困難患者最常用的一種方式[5]。氣管切開術需要將機體頸部氣管切開,于切口處圍起入氣管套管,對于喉源于呼吸困難者、呼吸功能失常者效果較好;且氣管切開術通過全麻、局麻兩種麻方式,操作較為方便,禁忌證較少;且如患者有咽部異物、下呼吸分泌物、喉頭水腫癥狀時,不適合采用氣管插管,故氣管切開術適用性較高,同時還便于吸痰,保持呼吸道通暢[6]。此外,氣管切開術用于重型腦外傷患者中,呼吸機使用時間較短,恢復較快,可有效減少住院時間,從而減少治療費用。
該次研究結果顯示,呼吸機使用時間(9.28±2.24)d、帶管時間(12.01±2.10)d、住院時間(30.30±6.48)d 低于對照(P<0.05),試驗組治療總有效率95.83%高于對照組 (P<0.05),試驗組神經功能缺損評分(5.40±1.15)分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兩組患者死亡率、肺部感染發(fā)生率比較差異統(tǒng)計學無意義(P>0.05)。李全利[7]學者選取28例重癥腦外傷患者實施氣管切開治療,結果顯示臨床效果顯著好于氣管插管組,呼吸機使用時間(9.4±2.5)d、帶管時間(13.74±4.98)d、住院時間(31.41±13.45)d 低于氣管插管組(P<0.05),兩組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和死亡率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畢成紅[8]研究顯示氣管切開治療患者神經功能缺損評分(5.42±4.16)分明顯高于氣管插管組(P<0.05)。 與該研究結果基本一致。
綜上所述,氣管切開術治療重癥腦外傷臨床治療效果顯著,促進患者盡早自主呼吸,減輕神經功能損傷,促進患者快速康復,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