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型肝炎(乙肝)是感染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一種慢性肝臟疾病,主要造成肝細胞的炎癥性病變,并逐漸壞死、纖維化,隨著病情的進一步發(fā)展,肝細胞廣泛性壞死,肝小葉結構被破壞,肝臟整體變性、變硬,發(fā)生肝硬化[1-2]。研究顯示[3],肝硬化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腸道黏膜功能障礙,導致腸道的內環(huán)境改變,腸源性內毒素水平升高,進一步加重患者的病情,因此如何改善患者的腸道黏膜屏障功能具有重要意義。本研究中以2017年1月—2018年6月收治的100例乙肝肝硬化患者為例,分析應用益生菌輔助治療的效果及對肝功能、內毒素水平及治療效果的影響,報道如下。
選取2017年1月—2018年6月收治的乙肝肝硬化患者100例作為研究對象,將其隨機分為對照組與試驗組,每組各50例。試驗組中,男30例,女20例,年齡33~75歲,平均(50.3±6.0)歲,乙肝病程5~20年,平均(10.2±3.0)年,肝功能Child-Pugh分級:A級28例、B級15例、C級7例。對照組中,男28例,女22例,年齡33~74歲,平均(50.5±6.0)歲,乙肝病程5~19年,平均(10.5±3.0)年,肝功能Child-Pugh分級:A級26例、B級16例、C級8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經(jīng)生化檢查及影像學檢查確診為乙肝,并符合《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5年版)》對乙肝肝硬化的診斷標準[4];本研究在實施前已向患者及家屬解釋說明,均自愿加入本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伴有全身其他重要器官功能障礙及惡性腫瘤者;有胃腸手術史者;入院前4周內接受過相關治療者。
對照組予以抗病毒、保肝、護肝等對癥治療,使用恩替卡韋(正大天晴藥業(yè)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100019,0.5 mg×28 s)口服0.5 mg/次,1次/d;門冬氨酸鉀鎂(上?,F(xiàn)代制藥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31022534,每片含無水門冬氨酸鉀79 mg和無水門冬氨酸鎂70 mg,149 mg×100 s)4片/次,3次/d;還原型谷胱甘肽(重慶藥友制藥有限責任公司,國藥準字H20050667,100 mg×36粒)口服400 mg/次,3次/d;維生素C(廣東恒健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44021171,100 mg×100 s)口服100 mg/次,1次/d。同時叮囑患者注意休息、清淡飲食、戒煙酒。
試驗組在對照組基礎上,應用益生菌輔助治療,方法為:雙歧桿菌乳桿菌三聯(lián)活菌片(內蒙古雙奇藥業(yè)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S19980004,500 mg×36 s)口服2 g/次,3次/d。
兩組患者均連續(xù)用藥14 d。
(1)對比肝功能指標。治療前后抽取患者的外周靜脈血3 mL,離心分離血清后使用重氮法檢測總膽紅素(TBiL)水平,使用速率法檢測丙氨酸氨基轉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轉移酶(AST)水平。
(2)對比內毒素(ET)水平。使用改良鱟實驗法檢測血清ET水平。
(3)對比治療效果。參考《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5年版)》[4],顯效:癥狀體征消失,肝功能指標恢復正常范圍;有效:癥狀體征明顯好轉,肝功能指標有所改善;無效:癥狀體征、肝功能指標未改善。治療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shù)×100.00%。
采用SPSS 25.0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n,%)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治療前,兩組血清TBiL、ALT、AST水平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均下降,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試驗組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治療前,兩組血清ET水平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均低于治療前,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比較試驗組更低,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試驗組的治療有效率為98.00%,低于對照組的86.00%,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乙肝患者的病程長、病情反復,機體感染HBV后,可在肝細胞內持續(xù)復制,刺激肝細胞發(fā)生免疫損傷,肝臟逐漸纖維化,其代謝能力下降,影響消化道的代謝,消化道內環(huán)境穩(wěn)定失衡,腸道菌群失調[5],黏膜屏障被破壞,細菌和代謝產物引隨血液進入門靜脈系統(tǒng),導致血清中的ET水平升高,引發(fā)ET血癥,進而刺激肝臟的免疫反應,加重肝臟的損傷[6-7]。因此在乙肝肝硬化的治療中,如何降低ET水平,對于改善患者的病情有重要意義。
表1 治療前后的肝功能指標比較(±s)
表1 治療前后的肝功能指標比較(±s)
images/BZ_131_213_2137_2303_2270.png試驗組 50 59.00±10.32 30.30±5.10 17.725 0.000 55.60±8.51 35.10±5.05 14.771 0.000對照組 50 59.52±10.25 40.12±6.51 11.051 0.000 56.10±9.10 42.61±5.30 10.890 0.000 t值 - 0.240 8.536 - - 0.228 7.376 - -P值 - 0.811 0.000 - - 0.820 0.000 --images/BZ_131_213_2479_2303_2612.png試驗組 50 80.30±9.45 50.44±10.33 15.089 0.000對照組 50 78.80±9.82 60.30±10.45 9.108 0.000 t值 - 0.777 4.759 - -P值 - 0.439 0.000 - -
表2 治療前后的ET水平比較(±s)
表2 治療前后的ET水平比較(±s)
images/BZ_131_213_2964_2303_3098.png試驗組 50 0.20±0.05 0.10±0.03 12.127 0.000對照組 50 0.21±0.06 0.15±0.04 5.883 0.000 t值 - 0.905 7.071 - -P值 - 0.367 0.000 - -
表3 兩組的治療效果比較
本研究結果中顯示治療后兩組的 血清TBiL、ALT、AST水平均下降,試驗組低于對照組,證實在乙肝肝硬化的治療中應用益生菌輔助治療對于改善肝功能有更好的作用;兩組在治療后的血清ET水平均下降,提示益生菌輔助治療乙肝肝硬化對于降低ET水平有顯著的作用。常規(guī)治療乙肝肝硬化主要以抗病毒、保肝、護肝為主,雖可抑制HBV的繼續(xù)復制,改善肝功能指標,但對于已損害的腸道黏膜無明顯的修復作用,使治療效果受限[8]。益生菌輔助療法,是通過外源性補充腸道有益菌。本研究所用雙歧桿菌乳桿菌三聯(lián)活菌片含有長型雙歧桿菌、保加利亞乳桿菌和嗜熱鏈球菌,皆為腸道正常菌群,通過口服直接進入消化道,補充腸道內正常益生菌,并緊密的粘附于腸道黏膜上皮細胞,形成生物屏障,促進腸道黏膜功能的修復,調節(jié)腸道內環(huán)境,抑制致病菌的生長[9-10]。另外益生菌還能酸化腸道,降低肝硬化代謝過程中產生的堿性有害代謝物水平,從而降低ET水平,改善ET血癥,抑制ET對肝臟功能造成的損害,延緩病情的發(fā)展[11]。因此乙肝肝硬化患者中,以益生菌輔助治療,對于改善肝功能指標,降低ET水平有顯著的作用。
本研究結果還顯示試驗組的治療有效率高于對照組,說明在乙肝肝硬化患者中應用益生菌輔助治療可提高治療效果。分析原因是由于益生菌可通過調節(jié)肝硬化患者的腸道菌群,提高腸道有益菌水平,降低致病菌及其產物的水平,促進腸道黏膜恢復正常的屏障功能,調節(jié)機體的正常代謝,改善機體免疫功能,減輕肝臟的免疫損傷,促進肝功能更好的恢復,從而提高治療效果[12]。
綜上,應用益生菌輔助治療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不僅可更好的改善患者的肝功能、降低內毒素水平,還可提高治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