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芳芳 安徽省合肥市大西門幼兒園舒馨分園
1、游戲名稱:大魚吃小魚
2、游戲材料:24張正方形卡片(每張卡片上面分別畫有大小不同的魚一條。)
3、游戲玩法:
玩法一:一人游戲,將24塊正方形卡片任意置于桌面上(需要將每張卡片背面向上)。游戲時每次翻轉(zhuǎn)兩張卡片,并比較卡片上面魚的大小,大魚放在小魚的上面,表示大魚吃了小魚。兩張卡片放在桌子的一邊,游戲繼續(xù),直到桌面上的卡片全部拿完,游戲結(jié)束。
玩法二:兩人游戲,將24塊正方形卡片任意置于桌面上(需要將每張卡片背面向上)。游戲時,每次每個人翻出一張卡片,翻出的卡片若是一條大魚和一條小魚,那就將大魚放于小魚上面,表示大魚吃了小魚,翻出大魚卡片的幼兒贏了,然后將其放到一邊。若是兩張卡片上面的魚一樣,那就兩張卡片疊放一起,放于旁邊,誰也沒有贏,最后將卡片翻完之后,比較一下,誰翻出的大魚多,誰就贏了。
4、游戲總結(jié):這是一個比較簡單的游戲,游戲中有大魚和小魚,是一個顯性的量的比較游戲。
在游戲?qū)嵤┻^程中,我在前幾周開展的是第一種玩法,讓班級的每個幼兒自己玩卡片,認識卡片上面的大魚和小魚,但是由于單人游戲趣味性不強,因此開展了幾次以后,孩子們明顯對這個游戲的興趣不高了。針對此種情況的出現(xiàn),我們開展了游戲的第二種玩法,也就是兩人共同游戲。
在孩子游戲中我進行了反思,兩種游戲的玩法孩子更加喜歡哪一種?為什么?得出的結(jié)論明顯是孩子喜歡第二種玩法。原因是第二種玩法中,帶有比賽的形式,能夠激發(fā)幼兒的勝出心理,符合幼兒年齡特點。其次游戲時,每次翻出的卡片上面會是什么,會讓幼兒覺得很有神秘感,會玩的幼兒甚至在游戲的時候故弄玄虛一些,將卡片翻出一半的時候,又突然將其放下,故意逗對方孩子的開心。且在這種玩法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贏的幼兒數(shù)一數(shù)自己贏了幾張卡片,比對方多幾張,這樣將量的多少融入到游戲中,達到玩中學,學中玩的效果。
思考:如何在第一種玩法和第二種玩法的基礎上,改變材料、改變游戲的玩法,既能更好地調(diào)動幼兒參與游戲的積極性,又能夠讓孩子在玩中學到知識。經(jīng)過思考,將游戲改編,出現(xiàn)第三種玩法。
玩法三:兩人游戲,材料提供孩子魚網(wǎng)和魚竿。具體玩法為:游戲時,教師將卡片放于魚網(wǎng)中,教師組織每兩名幼兒一起游戲,這兩名幼兒需要先玩“剪刀、石頭、布”這個游戲,贏的幼兒,用魚竿去嘗試釣魚,最后比較誰釣的魚多,誰就贏了。這種玩法中融入兩次比賽,第一次是傳統(tǒng)的經(jīng)典游戲“剪刀、石頭、布”孩子們都非常喜歡玩,在這個基礎上又融入了釣魚和比一比誰的多,既激發(fā)了幼兒參與游戲的積極性,又在游戲過程中學到了相應的知識。
《指南》中指出:幼兒的學習方式主要通過實際操作、親身體驗,在過程中去模仿、感知、探究,“做中學”、“玩中學”、“生活中學”,不斷積累經(jīng)驗,逐步地構建自己的理解與認識。將抽象的數(shù)學知識與生動活潑的區(qū)域游戲緊密結(jié)合,能夠使幼兒沉浸在游戲情境中,自發(fā)地探索數(shù)學,獲得有益的學習經(jīng)驗。孩子們在“大魚吃小魚”的游戲中,多種玩法讓孩子玩得不亦樂乎,同時又學到了相應的知識。因此教師應該在學習過程中給予孩子環(huán)境、時間、方法方面的支持,通過觀察與適時引導,讓孩子們在寬松、自主的環(huán)境中不斷的探索,讓數(shù)學學習變得更加快樂、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