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前,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將背景知識與教學內容結合起來,在引導學生閱讀之前,先導入背景知識,或者當學生閱讀到一半時,導入與課文相關的背景知識,詳細介紹文中的故事情節(jié)和蘊含的知識點,使學生在閱讀過程中輕松理解課文內容,并領悟文中抒發(fā)的思想感情,有利于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可見,運用背景知識非常重要。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背景知識;運用
一、 前言
很多教師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沒有認識到導入背景知識的重要性,在課堂上以講解課本內容為主,致使課堂氛圍沉悶,很難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在此種情況下,不利于提高學生對課文的理解能力,導致學生不清楚作者的寫作意圖,不明確文中滲透哪些知識。對此,下文結合教學經(jīng)驗,分析應用背景知識,打破常規(guī),有效提高閱讀教學質量的措施。
二、 背景知識的含義和應用意義
所謂背景知識是指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閱讀之前,先介紹作者創(chuàng)作的背景,使學生初步了解文章的創(chuàng)作背景,加深對課文的認知,便于學生閱讀中快速理解課文的主旨,同時使學生了解作者寫作的社會背景、思想感情、寫作的意圖等等。因此,在實際的教學中,教師應積極運用背景知識,結合不同的課文,導入不同的背景知識,以導入的方式,詳細講解課文作者的敘述方式、所處的年代、背景、經(jīng)歷、文中的故事等等,也可以依據(jù)背景知識提出幾個問題,有利于激發(fā)學生求知欲和閱讀興趣,調動全體學生主動閱讀課文,進一步提高學生課堂參與的主動性和閱讀的積極性,使學生以最佳的狀態(tài)品讀,并在閱讀中結合背景知識,深入思考課文中心思想,從而理解作者所抒發(fā)的情感和課文滲透的寓意,必然會提高學生的認知能力、閱讀能力和理解能力,可見,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發(fā)揮背景知識的作用和價值具有重要意義。
三、 背景知識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應用
(一) 課前導入背景知識
在進行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時,教師將背景知識作為一種全新的教學方法應用于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在課前導入背景知識,不再循規(guī)蹈矩地講解課文內容,而是注重設計背景知識導入環(huán)節(jié),如,教師可以將導入的背景知識利用多媒體技術呈現(xiàn)出來,直觀地展示生動的畫面和立體的視頻,教師詳細講解視頻中的背景知識,一邊播放一邊剖析,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同時學生對課文的背景知識印象深刻,便于學生輕松記憶和理解課文主旨。
例如:學習《桂林山水》一課時,教師利用多媒體技術導入背景知識,呈現(xiàn)立體的畫面,清晰展現(xiàn)桂林山水優(yōu)美的景色、山水圖畫等等,教師在播放過程中詳細介紹文中以桂林山水景色為主,分析背景知識后,引導學生閱讀課文,調動學生主動閱讀文中的各個段落,使學生明確文中寫作意圖,并對課文加深感悟和理解,可見,運用背景知識十分重要。
(二) 結合課本內容導入背景知識
當前,小學語文教師應認識到教學過程中一味地灌輸知識,會導致學生積極性不高,難以激發(fā)學生主動閱讀課文,必然會降低學生的主動性,教師在明確這一點后,在引導學生閱讀課文時,應積極結合課文內容導入背景知識,從而剖析文中的主旨和課文蘊含的知識,學生清楚課文的主要段落后,一邊閱讀一邊思考段落大意,深思熟慮中理解文中的知識點,進而扎實掌握作者抒發(fā)的情感,同時使學生對課文詞語、語句加深理解,學生在深入理解的基礎上,輕松記憶課文中的知識點、修辭手法、敘述方式、思想感情等等,學生不再感覺課文難以理解,從而對閱讀課文感興趣,并且,閱讀中知道哪段應著重分析和思考,充分了解閱讀的重點,促使學生有目標地閱讀,并在學生自主閱讀中快速獲取文中的知識,不僅使學生儲備更多的知識點,還提升學生的閱讀水平,可見教學中運用背景知識,對于提高閱讀教學效果起到推動作用。
(三) 閱讀到一半時導入背景知識
目前,小學語文教師為了獲取較好的教學效果,教學中引導學生閱讀一半時,可以導入背景知識,詳細講解文中的故事、蘊含的知識等等,以此介紹文中的知識點,使學生更加深入理解課文內容,同時便于學生輕松掌握課文的主旨、抒發(fā)的情感、蘊含的道理等等,使學生在閱讀中儲存和記憶更多的知識,進一步提高學生語文素養(yǎng)和閱讀能力。
例如:學習《狼牙山上五壯士》時,教師先引導學生閱讀課文,閱讀到一半,運用背景知識,詳細介紹文中的歷史背景,之后,要求學生重新閱讀,并舉手說出閱讀感悟感想,學生明確閱讀任務后,主動閱讀課文,閱讀中認真回想背景知識,結合當時的歷史背景品讀,促使學生理解和掌握課文的中心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和思考力。
(四) 依據(jù)背景知識提出問題
現(xiàn)階段,小學語文教師對背景知識的融入應高度重視,在開展閱讀教學時,應根據(jù)課文內容表述文中背景知識,詳細分析課文的主旨、蘊含的知識和作者的思想情感,將背景知識融入到教學環(huán)節(jié)中,使學生更加清楚課文內容,并明確文中都有哪些背景知識。因此,閱讀教學中為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教師在運用背景知識的同時,可以根據(jù)背景知識提出問題,學生帶著問題讀文中的各個段落,認真分析和思考的過程中歸納答案,必然會增強學生的思考力、總結能力,可見,閱讀教學中,教師要重視設計背景知識導入的環(huán)節(jié),從而當學生閱讀后,依據(jù)背景知識提問,調動學生重新品讀,反復閱讀中深入理解課文的內容。
例如:學習《小蝌蚪找媽媽》一課時,教師可以依據(jù)文中的背景知識發(fā)問,設置懸念,引發(fā)學生主動思考,使學生在深思熟慮后,積極閱讀課文,不僅與作者產(chǎn)生情感共鳴,還自主解決問題,進一步提高學生獨立性和閱讀的自覺性。
四、 總結
綜述,小學語文教師開展閱讀教學時,應高度重視運用背景知識,從而依據(jù)課文內容,介紹文中的故事、人物、寫作方式、敘述事件的意圖,分析時可以在課前詳細表述課文的背景知識,或者閱讀到一半時,導入與課文相關的背景知識,也可以立足于背景知識提出問題,使學生閱讀中加深對課文內容理解,實現(xiàn)學生閱讀水平的提高。
參考文獻:
[1]王安娜.談背景知識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應用[J].學周刊,2019(5):97-98.
[2]韓雨.微課在小學閱讀教學中的運用[J].學周刊,2018(19):150-151.
[3]陳磊.“背景知識”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實踐研究[D].上海:上海師范大學,2018.
[4]吳茜.內容圖式理論視野下的小學高段閱讀教學研究[D].成都:四川師范大學,2017.
作者簡介:
郭亞仲,貴州省銅仁市,貴州省石阡縣龍?zhí)伶?zhèn)海軍希望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