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農村慈善意識研究

      2019-06-28 00:19:18王琪
      湖北農業(yè)科學 2019年5期
      關鍵詞:問卷調查農村

      王琪

      摘要:在《慈善法》頒布實施的背景下,對QX村進行實地調查,采用文獻法、問卷調查法輔之以半結構訪談法,對QX村現居住人口對慈善的認知狀況、參與意識、責任意識、行動趨向等問題展開研究。從QX村慈善意識現狀發(fā)現,由于國家有關部門宣傳力度小、稅收優(yōu)惠力度小限制了公民的慈善捐款熱情等原因,其存在慈善捐款途徑單一且存在被動捐贈現象、公民具有濃厚的傳統(tǒng)慈善意識、缺乏慈善行動意識等問題。針對這些問題提出了拓展慈善捐贈途徑,杜絕領導勸捐行為;樹立現代慈善意識;加強有關部門的慈善方面宣傳力度;建立健全慈善活動監(jiān)督機制等建議,以期為實現中國慈善事業(yè)的持續(xù)發(fā)展提供參考。

      關鍵詞:慈善意識;問卷調查;農村

      中圖分類號:F323.89;C912.82? ? ?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9)05-0152-09

      Abstract: In the context of the promulg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of the Charity Law, the QX village was investigated on the spot, using the literature method, the questionnaire survey method and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 method to research in the cognition status, participation awareness, responsibility of the current resident population and consciousness and action trends of QX village. From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harity awareness in QX village, it is found that due to the small propaganda of the relevant state departments, the small amount of tax incentives limits the enthusiasm of citizens for charitable donations, etc., there are single ways of charitable donations and passive donations, citizens have a strong sense of traditional charity, lack of awareness of philanthropy and other issues. In response to these problems, we proposed ways to expand charitable donations, put an end to the behavior of leaders to encourage donations, establish a modern sense of charity, strengthen the publicity of charities in relevant departments, and establish and improve the supervision mechanism of charitable activities, with a view to providing reference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harities in China.

      Key words: charity awareness; questionnaire; rural area

      慈善事業(yè)是政府扶植下的由個人或民間團體自愿組織與開展活動、對社會中遇到災難或不幸的人實施救助的一種無私奉獻的事業(yè)。慈善事業(yè)作為社會保障體系的必要補充部分,在促進社會公平、穩(wěn)定社會秩序方面發(fā)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隨著時代的進步,人們對慈善事業(yè)的理解與看法也發(fā)生了重大變化,人們的慈善意識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他們的慈善行為,而人們的慈善行為也會在一定程度上推動慈善事業(yè)的發(fā)展。

      慈善事業(yè)作為社會保障體系和社會福利體系的重要補充,在當代社會中發(fā)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2016年3月16日第十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審議通了《慈善法》,這是中國慈善事業(yè)的首部法律。《慈善法》將慈善的含義擴大為更廣泛的范疇;對慈善組織的形式和概念進行了界定;慈善組織直接登記,不用再經過雙重登記;要求慈善組織每年公布年度工作報告和財務會計報告等[1]。隨著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工作的不斷推進,覆蓋城鄉(xiāng)的社會保障體系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也明確提出要“健全社會保險、社會救助、社會福利和慈善事業(yè)相銜接的社會保障體系”,將發(fā)展慈善事業(yè)作為社會保障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社會慈善工作已經成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一項重要工作;黨的十七大報告中強調,要以社會保險、社會救助、社會福利為基礎,以基本養(yǎng)老、基本醫(yī)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為重點,以慈善事業(yè)、商業(yè)保險為補充,加快完善社會保障體系;黨的十八大報告強調“支持發(fā)展慈善事業(yè)”,這一系列國家政策的出臺說明中國慈善事業(yè)正在經歷一個由幼稚轉向成熟的關鍵轉型期。

      據民政部發(fā)布的《中國慈善事業(yè)發(fā)展指導綱要(2011—2015年)》顯示,截至2010年底,在民政部門依法登記的各類社會組織數量由2005年底的31萬個增加到44萬個,基金會數量從975個增加到2 200個,其中許多社會組織將慈善作為服務宗旨。到2014年為止,QX村10個縣(市、區(qū))和高新區(qū)都成立了慈善總會,139個鄉(xiāng)鎮(zhèn)、街辦全部成立了慈善分會,5 010個村(社區(qū))有4 416個建立了慈善聯絡站,縣(市、區(qū))級慈善工作站358個,市級慈善工作站51個[2]。國家和地方政府也開展了“希望工程”“一張紙獻愛心”“蒲公英愛心行動”“慈心愛家”等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慈善活動。慈善事業(yè)為汶川、玉樹等遭受自然災害的地區(qū)重建貢獻了巨大力量,在這些重大災害面前公民慈善熱情高漲,積極參與慈善活動,民眾的慈善態(tài)度與意識被進一步強化。但是隨著“郭美美”事件、“天價帳篷”事件等慈善負面新聞的曝光,人們對慈善組織運行過程、信任度產生了懷疑,這也使公民剛剛發(fā)展的慈善意識遭受重創(chuàng)。公民的慈善行動受其慈善意識的影響,中國慈善事業(yè)的發(fā)展依靠每一個公民的慈善行動,公民慈善意識的高低對慈善事業(yè)發(fā)展至關重要。目前正值《慈善法》初步運行之際,本研究從《慈善法》入手,探討慈善事業(yè)發(fā)展狀況與不足,通過文獻法、問卷調查法輔之以半結構訪談法,對QX村當前居住人口對慈善認知狀況、參與意識、責任意識、行動取向等問題展開調查,總結了QX村公民慈善意識的相關問題,為以后提高公民慈善意識奠定基礎。

      1? 文獻綜述

      從國內研究來看,新中國建立后由于政治因素慈善事業(yè)曾經一度不受重視,慈善方面的學術研究處于停滯狀態(tài);1978年改革開放后,關于慈善方面的學術研究才日益發(fā)展。中國學者主要從慈善事業(yè)發(fā)展歷程、經典文化對慈善意識的影響、政府在慈善事業(yè)中的角色與作用、慈善事業(yè)發(fā)展趨向等方面進行研究。關于慈善意識方面的研究,盧進麗[3]認為,所謂慈善意識就是個體在面對需要幫助的人或事時所表現出來的社會思想、理論、情感、意志、知覺等各種觀念形態(tài)的總和,是反映人們對“類”的認識程度和認識水平,并最終借助于同情心表現出來;蔡勤禹[4]認為慈善意識是一種“捐款捐物給需要的人”的自覺心理反映,這種反映是出自“對人類的普遍的愛”;楊方方[5]認為公民慈善意識是人們在實踐中形成的對慈善的認識、判斷、了解和感知能力以及由此帶來參與積極性,慈善意識從根本上決定了人的慈善行為,是影響慈善事業(yè)發(fā)展的最深層因素;王晶[6]認為慈善意識應包括公益意識、關懷意識、責任意識、參與意識、合作意識和奉獻精神等內容。這些研究主要將慈善意識操作化為民眾對慈善事業(yè)的認知、參與行為、責任意識等。關于慈善意識現狀及存在問題研究中,韓振秋[7]認為中國公眾慈善意識的發(fā)展與社會發(fā)展需求不能保持同步前行,具體表現為公眾對參與慈善活動的目的、動機都有缺乏理性認識,他們最擔心的是善款挪作他用、慈善機構貪污腐敗現象發(fā)生,以至于不信賴慈善機構,公眾對慈善事業(yè)制度建設等方面缺乏關注。許琳等[8]在全國多個省、自治區(qū)和直轄市開展了關于中國公民慈善意識的調查,認為慈善事業(yè)在中國社會正逐漸被公眾認可和接受,中國的社會公眾越來越關注慈善;幫助弱勢群體是全社會共同的責任;社會公眾更多地參與單位及工會組織的捐贈活動,這成為中國慈善公益事業(yè)的一大特色。同時,他們提出了一些問題和思考,地方慈善機構的社會影響力較弱,全社會尚未形成濃郁的慈善意識和社會氛圍;政府有關慈善稅收優(yōu)惠政策有待落實和加大宣傳力度;加強慈善組織建設,提升組織的公信力刻不容緩。熊小紅等[9]認為慈善意識尚未成為中國的主流思想,中國慈善組織獲得捐款總額占GDP比例小,遠低于英國、美國、加拿大等發(fā)達國家,中國慈善事業(yè)很大程度上依賴海外捐款。鄭功成[10]認為中國人的仁愛與慈善通常限于家庭內部或親近之人,雖然有幫助非親非故者的諸多事例,但總是遵循著由親及疏、由近及遠的潛規(guī)則,缺乏西方社會那種無論親疏與遠近均推崇愛人如己的博愛理念。蔡勤禹[4]認為中國慈善基于道德教化功能,行善不過是良心上的滿足,沒有將慈善活動轉化成一種本能意識。

      從國外研究來看,國外研究者常常從道德觀、宗教觀和財富觀出發(fā)進行慈善意識方面的研究,最早的慈善起源于宗教對貧困人口的救濟。在西方慈善思想史上,達爾文是進化倫理學的奠基人,他在《人類的由來》一書中對道德意識(良心)的起源和進化進行了徹底的自然主義考察,在他看來良心是由樂群感、同情心和愛等社會性本能發(fā)展而來的,而這些社會性本能又是由群體自然選擇所造成的。達爾文的道德進化論研究,實則上也是良心進化論研究[11]。目前,美國是全球慈善事業(yè)的領頭羊,其慈善意識根源于基督教的教義。但美國的個人主義和自由主義是主流的社會意識,這與行善是相悖的,因此又通過邊疆個人主義和實用主義對極端個人主義進行適當限制。羅斯福新政對自由主義進行了適當改革,加之卡耐基等人的理論總結,美國社會形成了一整套的慈善理論。同時,以政府為主導的羅斯福新政的實施以及美國社會廣泛的慈善參與,使美國民眾的慈善意識得以不斷完善[12]。歐美國家流行“及時行善”的財富觀,諸如比爾蓋茨、卡耐基等企業(yè)家將自己的財產捐給社會,以求回報社會;另一方面國家向巨額財產征收高額遺產稅也從一定程度上促使富豪將遺產捐贈給社會,這也增加了慈善事業(yè)資金收入。英國有近三分之二的公眾知道退役軍人慈善,但是35歲以下人群知道退役軍人慈善的卻很少,隨著老一代人們的衰退,密切監(jiān)測年輕人的慈善意識將會變得很重要[13]。

      綜上所述,大多數國內學者從現實、傳統(tǒng)文化的角度出發(fā),提出了中國公民慈善意識相對比較淡薄,尚未成為社會主流意識;對慈善認知不夠,慈善參與動機不強,慈善責任意識不清晰;慈善組織公信力面臨挑戰(zhàn)等問題。大多數國外學者則從道德觀、宗教觀出發(fā)研究公民慈善意識[14]。公民慈善意識越來越受學者關注,但還存在諸多問題,一是公民慈善意識通常采用定性研究,很少采用定性結合定量的研究方法;二是現有學者大多只從宏觀視角進行分析,很少用宏觀結合微觀層次進行研究;三是關于公民慈善意識的研究很少以國家政策、法律法規(guī)為切入點。本研究從《慈善法》入手,探討人們對慈善相關法律的認識,分析民眾慈善意識淡薄的原因以及慈善法律促進慈善事業(yè)發(fā)展過程中的不足之處。

      2? 調查對象的基本情況

      調查結束后核查所有問卷,篩選出有效問卷111份。調查對象基本情見表1。其中,男性54人,女性57人。處于21~30歲年齡段的受訪者最多,為34人,占30.6%;61歲及以上的最少,為5人,占4.5%。受訪者文化程度以具有大學及以上學歷的最多,為51人,占45.9%;初中及以下的24人,占21.6%;高中學歷的12人,占10.8%;大中專、技校、職業(yè)學校畢業(yè)24人,占21.6%。受訪者中國家公職人員6人,占5.4%;教師13人,占11.7%;企業(yè)管理人員14人,占12.6%;工人7人,占6.3%;服務行業(yè)從業(yè)人員23人,占20.7%;在校學生23人,占20.7%;個體戶、退休人員、家庭主婦等其他職業(yè)從業(yè)者25人,占22.5%。樣本中月收入在2 000元以下的人最多,為51人,占54.9%;月收入6 000元以上的人最少,為9人,占8.1%;月收入2 001~4 000元的29人,占26.1%;月收入4 001~6 000元的22人,占19.8%。為了解宗教信仰與慈善意識的關系,問卷中設計了“您是否有宗教信仰”題項。調查結果顯示,有宗教信仰的調查對象有23人,占20.7%;沒有宗教信仰的調查對象有88人,占79.3%。

      3? QX村公民慈善意識現狀

      慈善事業(yè)的發(fā)展要依靠社會中每一個公民的慈善行動,而公民慈善行為一定程度上受慈善意識的影響。分析QX村慈善事業(yè)的發(fā)展狀況,并根據問卷調查和半結構式訪談剖析QX村公民慈善意識現狀,分析其慈善意識存在的問題。

      問卷共設計了33個問題,涉及4個方面,分別測量QX村公民對慈善、慈善活動以及對《慈善法》的認識和理解、對慈善組織了解程度,對提供和接受慈善救助的態(tài)度,被調查者的行為動機,發(fā)展慈善事業(yè)公民責任,下面就對收集到的數據展開分析。

      3.1? 公民慈善認識和了解程度

      通過“您是否知道慈善事業(yè)或慈善活動”“您對我國慈善事業(yè)發(fā)展是否滿意”、“您認為慈善的定義是什么”“您認為慈善事業(yè)的作用是什么”“您對幾項大型慈善活動了解程度”“您對下列慈善組織的了解程度”“您是否知道國家新頒布的《慈善法》”“您如何看待《慈善法》”“您是否了解個人、企業(yè)捐款時稅前全額扣除的稅收優(yōu)惠政策”“您覺得捐款時稅收優(yōu)惠政策合理嗎”“對‘對弱勢群體和不幸者的救助是政府的責任陳述的態(tài)度”“對‘民間救濟的發(fā)展是政府無能的表現陳述的態(tài)度”“對‘有錢人應該積極參加慈善活動并且多捐一點錢陳述的態(tài)度”“對‘慈善是用仁心慈愛關心同胞的疾苦,樂行善舉陳述的態(tài)度”“對‘我們應該關愛社會中的所有人,讓社會中的鰥寡孤獨殘疾者得到社會的關懷和照顧陳述的態(tài)度”“對‘多行善事將來會有福報陳述的態(tài)度”等問題開展公民慈善認識和了解程度的調查。調查結果顯示,88.3%的QX村公民(98人)知道慈善事業(yè)或活動,只有11.7%的公民(13人)不知道慈善事業(yè)或活動(圖1)。這說明經過政府和媒體的大力宣傳,公民普遍接觸到了“慈善事業(yè)和活動”概念。

      在知道慈善事業(yè)或活動的公民中,對中國慈善事業(yè)或活動非常不滿意的公民有11人,占總數的11.2%;對中國慈善事業(yè)或活動不太滿意的有62人,占63.3%;對中國慈善事業(yè)或活動比較滿意的有23人,占23.5%;對中國慈善事業(yè)或活動非常滿意的有2人,占2.0%。也就是說,74.5%的QX村公民對中國慈善事業(yè)或活動不滿意,25.5%的公民對中國慈善事業(yè)或活動滿意。

      從半結構式訪談中了解到,慈善捐助程序繁雜、慈善機構服務缺失是大部分公民對慈善事業(yè)不滿意的重要原因。此外,近些年曝光的慈善事業(yè)丑聞讓慈善機構的信譽大幅度下降,這些原因都制約著中國慈善事業(yè)的發(fā)展進程。

      關于對慈善定義的理解,QX村公民中認為慈善是關心或同情的有10人,認為慈善是捐錢捐物的有14人,認為慈善是心理指導等社會工作專項服務的有20人,超過60%的QX村公民(67人)認為慈善是愛心和捐贈(圖2)。

      慈善事業(yè)兼具濟貧助困、賑災、促進社會公平和維護社會穩(wěn)定的作用。問卷調查顯示,QX村公民大多數認同慈善事業(yè)作用的其中一項或兩項功能,“濟貧助困”是QX村公民認可度最高的“慈善事業(yè)作用”,而慈善事業(yè)的“賑災”作用常常被忽略(圖3)。

      從表3可以看出,在對國家級和市級大型慈善活動了解程度上,絕大多數人知道“希望工程”,但僅有3人非常了解;對“一張紙獻愛心”活動了解程度弱于“希望工程”;對“蒲公英愛心行動”和“慈心愛家”活動的了解程度更低。

      表4顯示了QX村公民對國家級和市級慈善組織的了解程度,知道中華慈善總會和嫣然天使基金的公民分別有73和70人;中國扶貧基金會知曉程度小于中華慈善總會;近85.6%的QX村公民不知道所屬市慈善四級組織。絕大多數公民對慈善組織的了解僅限于皮毛,對這5個慈善組織非常了解的QX村公民僅有4人。

      除以上各方面公民慈善意識外,僅有25人知道2016年頒布的《慈善法》,占總人數的22.5%;有63人不知道個人、企業(yè)捐款時稅前全額扣除的稅收優(yōu)惠政策,占56.8%。這些狀況對于慈善事業(yè)立法普遍化很不利,更無法提高公民慈善法律意識。

      從表5可以看出,71.2%的QX村村民認為“對弱勢群體和不幸者的救助是政府的責任”、31.5%的公民認為“民間救濟的發(fā)展是政府無能的表現”,這些公民對慈善事業(yè)發(fā)展的看法與中國傳統(tǒng)儒家的“仁政”思想有著密切的關系。大部分公民認為慈善事業(yè)是政府的責任,但也有39.6%的公民認為“中國慈善事業(yè)發(fā)展需要社會中的每一個人”。儒家思想強調仁愛,墨家強調兼愛非攻,而“慈善是用仁心慈愛關心同胞的疾苦,樂行善舉”“應該關愛社會中的所有人,讓社會中的鰥寡孤獨殘疾者得到社會的關懷和照顧”正體現著“仁”和“兼愛”思想。絕大多數QX村公民都同意這樣的看法,說明絕大多數公民對慈善的認知受到儒家、墨家等傳統(tǒng)文化的熏陶。

      3.2? 公民提供和接受慈善救助的態(tài)度

      公民進行慈善活動的目的和對慈善救助的態(tài)度也是衡量其慈善意識的重要指標。問卷設計“您認為在慈善活動中,社會上富人捐款的目的”“您自己參加慈善活動的目的”2個問題項來測量公民慈善捐助的目的和對慈善救助的態(tài)度。調查結果(表6、表7)顯示,在村民認為的富人捐款目的中,“善心助人”的最多,占總數的43.2%,但認為富人出于“揚名”的目的而捐款的人也占總數的41.4%,二者相差只有1.8個百分點。與此相比,公民自認慈善捐款出于“善心助人”目的的比例遠遠超過“贏得社會榮譽”的比例,超過85.6個百分點。

      當調查對象被問到“如果您遭遇困難,您是否會接受慈善救助”時,38.7%的被訪者回答“會,等著有關組織找到自己實施救助”;46.8%的被訪者回答“會,并且會主動尋求幫助”;4.5%的被訪者回答“不會,接受救助是可恥的”;9.9%的被訪者回答“不會接受救助,盡量自己解決”。說明QX村村民主動自我救助意識有所提高,但仍然存在“等、靠、要”“被救助羞辱感”等陳舊慈善救助意識。

      3.3? 慈善事業(yè)中的公民慈善責任

      為了解QX村慈善責任意識,問卷設計了“您覺得誰是慈善事業(yè)發(fā)展的責任主體”題項。結果(表8)顯示,認為國家或政府是慈善事業(yè)發(fā)展的責任主體的村民最多,占50.5%;認為慈善事業(yè)發(fā)展責任主體的是社會中的每一個人的村民占39.6%;認為慈善事業(yè)發(fā)展責任主體是慈善組織和富人的村民最少。

      3.4? 公民慈善行為取向和意愿

      在慈善行為方面,有82位村民參加過慈善活動,29位村民沒參加過慈善活動。其中,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村民中,參與過慈善活動的占58.3%,沒參與過慈善活動的占41.7%;大學及以上文化程度的村民中,參與過慈善活動的村民占72.5%,沒參與過的占27.5%(表9)。這說明文化程度越高的村民參與慈善活動的積極性越高。

      在慈善意愿方面,當被問及“您是否愿意將自己的遺產捐贈給社會”時,不同年齡段具有不同的意愿傾向(表10)。21~30歲年齡段有16人愿意將部分遺產捐出,占該年齡段總人數的47.1%,3人愿意將遺產全部留給兒女,占8.8%;31~40歲年齡段有5人愿意捐出部分遺產,占該年齡段總人數的23.8%,7人愿意將全部財產留給兒女,占33.3%。41~50歲年齡段有2人愿意捐出部分遺產,占該年齡段總人數的8.7%,6人愿意將全部遺產留給兒女,占26.1%。51~60歲年齡段僅有1人愿意捐出部分遺產,占7.1%。由此可以看出,隨著年齡的增加,人們更希望把遺產留給兒女。調查過程中,大多數村民表示自己沒有考慮過遺產問題,說明在中國遺產捐贈意識還比較淡薄。

      4? QX村村民慈善意識存在的問題

      4.1? 慈善捐贈途徑單一,存在被動捐贈現象

      從表11結果可以看出,參加過慈善活動的村民中有64人通過自己所在單位參與慈善活動、奉獻愛心,占總數的78%,通過慈善組織、直接幫助救助對象和新聞媒體等其他途徑參與慈善捐贈的比較少,這與中國官方式慈善傳統(tǒng)息息相關。目前中國慈善事業(yè)由官方主導,民間慈善發(fā)展相對薄弱;另外中國長期實行“單位制”,制度變革過程中的惰性問題使得公民普遍形成了“有事找單位”的老舊思想,因此“單位”成了慈善募捐的主要途徑,再通過政府轉交給需要幫助的地區(qū)。這種形式很不利于提高慈善組織的獨立性及其吸納慈善物資的能力,不利于慈善組織職能的建立健全。

      除此之外,調查中也發(fā)現一些企業(yè)員工中存在“被動捐贈”“勸捐”現象,通過自己所在單位參與慈善活動的64位村民中,有20人不愿意再次參加類似的捐贈活動,占31.3%(表12)。有公民認為,中國式慈善捐贈背負著政績工程和道德綁架的枷鎖。

      4.2? 具有濃厚的傳統(tǒng)慈善意識

      4.2.1? 以“親疏遠近”論慈善? 根據此次調查可以看出,公民普遍存在以“親疏遠近”論慈善的問題,突出的表現為親朋好友、鄰里互助,而不習慣于陌生人的救助,相對于西方公民的普遍慈善救助意識而言,中國公民更習慣于根據血緣、地緣實施慈善救助。根據表13與表14對比顯示,77人認為路邊乞討現象真假難辨,很難捐錢,占總數的69.4%;24人認為值得同情,可以捐錢,占總數的21.6%。相比較之下如果周圍熟人遭遇困難,106人愿意向熟人捐錢,占總數的95.5%;不愿意捐錢的僅有5人,只占總數的4.5%。通過“您看電視或讀報紙時會關注哪方面的慈善信息”題項的調查分析也得到了同樣的慈善救助觀點(表15),67人關注自己身邊需要慈善救助的人和事,占總數的60.3%。

      4.2.2? 遺產捐贈意識淡薄? 調查顯示,QX村村民存在宗族救濟觀念,公共救濟意識比較淡薄,QX村村民遺產捐贈方面意識也還比較模糊、保守。根據表10可知,被調查對象中有56人表示沒考慮過將遺產捐贈給社會,占50.5%;有24人愿意將全部遺產留給兒女,占21.6%;有30人愿意部分捐出自己的遺產,占27.0%。

      4.2.3? 認為慈善是政府的責任? QX村村民慈善責任意識相對落后,根據表5和表8研究結果顯示,超過50%的村民認為政府或國家是慈善事業(yè)的責任主體。但在慈善事業(yè)實際發(fā)展過程中,公民應該自覺將參與慈善活動促進慈善事業(yè)的發(fā)展當作自己應該承擔的社會責任,而不是認為是慈善事業(yè)只是政府的責任。

      4.3? 缺乏慈善行動意識

      公民缺乏慈善行動意識主要表現為缺乏主動求助意識和主動實施慈善救助意識薄弱兩個方面。

      第一,村民在遭受困難時缺乏主動求助意識。表16結果顯示,有46.8%的受訪者會主動尋求有關組織的幫助,38.7%的受訪者會等著慈善組織找到自己實施救助,9.9%的受訪者說盡量自己解決,甚至有4.5%的受訪者覺得接受救助是可恥的。結合表4和實際訪談資料可以看出,QX村村民大多數對慈善組織了解程度僅限于知道機構的存在而不了解其具體功能,更不用說主動尋求幫助。由此可見,對慈善組織的了解程度也是影響慈善行動意識的因素之一。另外,有關部門在慈善法律法規(guī)政策方面宣傳力度小也會影響村民主動求助的意識,人們不了解與自己切身利益有關的法律法規(guī)會錯失求助的有力根據。表17和表18結果顯示,被調查對象中有61人認為《慈善法》的有關部門宣傳力度小因此不了解,占55.0%;村民獲得慈善信息的方式主要依賴于電視、電腦等電子媒體,只有17.1%的人通過國家出臺的慈善法律法規(guī)政策獲得慈善信息。一項新的法律法規(guī)要想盡快投入社會使用,必須要讓村民熟悉這項法律法規(guī),雖然《慈善法》已經頒布,但是仍有77.5%的村民不知道《慈善法》。表11顯示,64人通過所在單位參與過慈善活動,卻只有55人從所在單位慈善活動宣傳中獲得慈善信息(表18),這說明單位在讓員工捐錢捐物的同時對慈善活動的宣傳沒有做到位,導致員工只知道捐錢捐物而不能進一步了解慈善活動內涵。此外,公民對慈善組織不了解也是影響其慈善求助意識的重要因素,表4顯示QX村村民知道所屬市慈善總會、所屬市慈善四級組織的人數較少,甚至少于知道壹基金、嫣然天使基金的人數。

      第二,村民主動實施慈善救助意識薄弱。表19和表20顯示,大部分人認為媒體中看到或讀到慈善信息可信程度還是比較高的,但還是有接近一半的人不會向電視網絡上報道的需要幫助的人捐錢捐物。稅收的優(yōu)惠力度也會影響村民主動實施慈善救助的行為,根據調查結果(表21)顯示,接近一半的村民認為捐款時稅收優(yōu)惠政策不太合理,優(yōu)惠力度太小。另外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yè)所得稅法》第九條規(guī)定,企業(yè)發(fā)生的公益性捐贈支出,在年度利潤總額12%以內的部分,準予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扣除;第六條第二項規(guī)定,個人將其所得對教育事業(yè)和其他公益事業(yè)捐贈的部分,按照國務院有關規(guī)定從應納稅所得額中扣除。捐贈額未超過納稅義務人申報的應納稅所得額30%的部分,可以從其應納稅所得額中扣除。無法享受捐款全額扣除抑制了企業(yè)和公民的慈善熱情,這樣的稅收優(yōu)惠政策不利于激勵公民和企業(yè)對慈善事業(yè)的投入。

      5? 結論與建議

      慈善事業(yè)作為中國社會保障體系和社會福利體系的重要補充,在“社會第三次分配”中發(fā)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促進公民形成良好的慈善觀念關系著中國慈善事業(yè)的發(fā)展與進步。

      本研究通過對QX村村民慈善意識的調查,在搜集資料的基礎上,從研究慈善事業(yè)發(fā)展狀況、村民慈善認識和了解程度、村民對提供和接受慈善救助的態(tài)度、發(fā)展慈善事業(yè)中的村民慈善責任、村民慈善行為趨向和意愿五個方面對QX村村民慈善意識現狀展開描述。通過分析QX村村民慈善意識現狀,發(fā)現其中存在慈善捐款途徑單一且存在被動捐贈現象、公民具有濃厚的傳統(tǒng)慈善意識、缺乏慈善行動意識等問題,國家有關部門宣傳力度小,稅收優(yōu)惠力度小限制了公民的慈善捐款熱情。針對這些問題提出了拓展慈善捐贈途徑,杜絕領導勸捐行為;樹立現代慈善意識;加強有關部門的慈善方面宣傳力度;健全慈善活動監(jiān)督機制等建議,培養(yǎng)公民慈善意識任重而道遠。

      5.1? 拓展慈善捐贈途徑,杜絕勸捐行為

      調查顯示,78%的公民通過自己所在單位參與慈善活動,很少通過慈善組織或新聞媒體參與。要改變慈善參與途徑單一的現狀,就需要開展多種形式、多種途徑的慈善捐贈途徑,鼓勵、激勵村民通過慈善組織、新聞媒體或直接幫助救助對象等途徑參與慈善活動;各企業(yè)也可以積極組織“愛心一日捐”“下鄉(xiāng)”等多種形式的慈善活動。除此之外,中國憲法規(guī)定村民在完成個人納稅義務后,任何人也沒有權力要求村民捐贈,因此相關企業(yè)無權強制員工捐贈或規(guī)定捐贈金額,慈善行為應該尊重個人的意愿。

      5.2? 樹立現代慈善意識

      綜上所述,公民具有根據“親疏遠近”進行救助、公共救濟觀念差;遺產捐贈觀保守;認為慈善事業(yè)責任在于政府等傳統(tǒng)慈善意識。相對于傳統(tǒng)慈善意識而言,現代慈善意識是公民平等、廣泛地對社會上陷入危急的其他公民實施關愛,將推動慈善發(fā)展當作自己應盡的責任的一種普遍的先進慈善觀念。樹立現代慈善意識要做到如下3點:首先村民應該祛除“關系”慈善救助意識,樹立普遍的慈善觀,在獲取全面的慈善信息后盡量無差別地幫助困難人員;其次樹立先進的遺產捐贈意識,讓自己的遺產在最大范圍內幫助更多的人;最后村民應該樹立普遍的慈善責任意識,自覺將參與慈善活動促進慈善事業(yè)的發(fā)展當作自己應該承擔的社會責任,而不能認為慈善事業(yè)只是政府的責任。

      5.3? 加強慈善宣傳力度

      一方面,在慈善法律法規(guī)政策方面要拓寬宣傳面,利用新聞媒體、基層社區(qū)、企業(yè)內部宣傳進行廣泛地傳播,通過大眾喜聞樂見的形式讓基層百姓知道、了解關乎自己切身利益法律法規(guī)政策、有困難時該向哪些部門求助,提高公民慈善行動能力。還可以利用現代多媒體手段大力宣傳慈善法律法規(guī)方面的知識,結合社區(qū)居委會、村委會定期開展慈善知識科普展覽、慈善法律講座、社區(qū)工作人員走訪村民居民發(fā)放講解慈善法規(guī)宣傳冊,讓廣大人民群眾了解熟悉慈善方面的法律知識。另一方面,慈善宣傳要貼近民生,多創(chuàng)辦一些“接地氣”的節(jié)目,深入人民生活,解決與人們切身利益有關的困難事、煩心事,諸如人們的醫(yī)療問題、“空巢老人”精神慰藉方面的問題等,讓公民感受慈善的力量。

      5.4? 健全慈善活動監(jiān)管機制

      慈善意識的調查結果顯示,50.0%的村民因為“捐贈款項運行不透明,容易造成貪污挪用”而不愿意再次參加慈善活動,說明善款運作過程的透明性也影響著公民再次參與慈善活動的意愿。有些慈善組織網站只是列出了部分善款的去向,而有些網站限制只有捐款達到一定數額的捐贈人才可以查詢到捐款信息和相對應的援建項目及善款的具體使用情況,這都大大降低了公眾對相關慈善活動的信任度。針對這樣的情況,國家需要制定相關政策建立健全慈善活動監(jiān)管機制,應當在統(tǒng)一的信息平臺及時、無條件地全部向社會公開慈善信息,并免費提供慈善信息發(fā)布服務,讓善款情況透明清晰地展現在社會公眾面前,并接受社會公眾的監(jiān)督,使慈善事業(yè)走向規(guī)范化、透明化。

      參考文獻:

      [1] 楊思斌.慈善法草案的亮點解析[J].中國民政,2016(4):22-23.

      [2] 郭晨曦,吳欽景,董廣坤.創(chuàng)建有QY村特色的慈善事業(yè)——訪QY村慈善總會會長張澤[N].聯合日報,2014-07-23(4).

      [3] 盧進麗.中國慈善意識的現時代反思及其轉型[J].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2008,20(8):14-17.

      [4] 蔡勤禹.慈善意識論[J].天府新論,2006(2):101-106.

      [5] 楊方方.發(fā)展現代慈善事業(yè)應該認識的幾個基礎性問題[J].社會科學,2004(3):52-58.

      [6] 王? 晶.試論公民慈善意識的培育[J].河南工程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26(3):47-50.

      [7] 韓振秋.我國公眾慈善意識的影響因素與對策思考[J].桂海論叢,2015,31(2):120-124.

      [8] 許? 琳,張? 暉.關于我國公民慈善意識的調查[J].南京社會科學,2005(5):89-94.

      [9] 熊小紅,劉? 斌.論我國慈善意識淡薄的原因及對策[J].中國市場,2006(3):55-56.

      [10] 鄭功成.構建和諧社會鄭功成教授演講錄[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11] 舒遠招.西方進化倫理學——進化論運用于倫理學的嘗試[M].長沙:湖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12] 李國強.美國慈善意識的文化因素影響及啟示[J].中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29(4):15-19.

      [13] GRIBBLE R,WESSWLY S,KLEIN S,et al. Public awareness of UK veterans charities[J].The RUSI journal,2014,159(1):50-57.

      [14] CAF,NCVO. UK Giving 2012:An overview of charitable giving in the UK[R].UK:CAF,2012.

      猜你喜歡
      問卷調查農村
      農村積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瘋”不消停 今冬農村取暖怎么辦
      提高農村小學習作講評的幾點感悟
      活力(2019年21期)2019-04-01 12:17:48
      四好農村路關注每一個人的幸福
      中國公路(2017年16期)2017-10-14 01:04:28
      職校學生手機使用狀況調查報告
      基于問卷調查的防護頭盔佩戴熱舒適性研究
      城中村改造問題及對策研究
      現代園藝(2016年17期)2016-10-17 07:04:29
      媒介融合背景下的分眾傳播與受眾反饋
      今傳媒(2016年9期)2016-10-15 22:37:20
      高?!霸喝芜x課” 情況調查及問題解析
      考試周刊(2016年76期)2016-10-09 10:09:08
      大學生對慕課的了解和利用
      考試周刊(2016年76期)2016-10-09 10:07:22
      宜州市| 博白县| 大庆市| 阳江市| 迁西县| 宁波市| 成都市| 澄城县| 米泉市| 凌海市| 隆安县| 屯门区| 陇南市| 加查县| 鹤岗市| 巴东县| 迁西县| 定南县| 南溪县| 丽水市| 平和县| 石阡县| 虹口区| 拜城县| 姚安县| 新干县| 文昌市| 淳安县| 永昌县| 商洛市| 茶陵县| 洛浦县| 彭山县| 石门县| 沿河| 台南市| 霍林郭勒市| 海伦市| 嘉鱼县| 阜阳市| 巩留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