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耕
清代乾嘉年間畫家張敔(1734—1803)〔1〕,以其筆墨造詣成為這一時(shí)期畫家翹楚,尤其水墨花鳥奇肆渾成,卓然大家。后人往往把張敔與同時(shí)期畫家張賜寧(1743—1818)稱作乾嘉花鳥畫壇雙璧。筆者關(guān)注張敔多年,發(fā)現(xiàn)畫史中有關(guān)張敔的相關(guān)信息往往不甚明了。本文擬主要就張敔的職官、籍貫等問題作一考證。
《歷代畫史匯傳》作:“張敔,字芷園,號雪鴻,又號木者。”〔2〕《墨香居畫識》作:“張敔,字茞園,號雪鴻,又號木者?!薄?〕《國朝畫征補(bǔ)錄》作:“張敔,號雪鴻。”〔4〕《畫林新詠》作:“張雪鴻,名敔?!薄?〕《宋元以來畫人姓氏錄》作:“張敔,字茞園,號雪鴻,又號木者?!薄?〕《國朝書畫名家考略》作:“張敔,號雪鴻?!薄?〕《桐陰論畫三編》作:“張雪鴻,敔?!绷矶斡郑骸败茍@……”〔8〕《皖志列傳稿》作:“張敔,字雪鴻,一字茞園?!薄?〕《安徽畫家匯編》作:“張敔,虎人,虎癡,雪鴻,茞園,芷園,芷沅,止止道人,二十四仙曹,橄欖軒(安博藏墨蕉圖軸,書款‘南泉張敔’,有‘春生’‘鐵橋’、‘木者’‘字敬之’?。??!薄?0〕1995版《桐城縣志》作:“字敬,又字芷園,號雪鴻,又號木者,芷芷道人,虎人?!薄?1〕安徽博物院收藏有張敔《芙蓉雙鴨圖軸》款題:“南泉山人張敔寫?!辈闈搼研⒂烟谩稄埵献遄V》張敔詞條為:“若谷公三子,可敔公,字虎人,號雪鴻。山東歷城運(yùn)學(xué)生員,乾隆壬午科舉人,歷任湖北房縣知縣,敕授文林郎。生雍正十一年甲寅二月初一……公歿嘉慶八年癸亥閏二月十六,附葬天界寺稼蘭公冢內(nèi)?!薄?2〕
據(jù)家譜及各著錄書記載張敔名、字、號如下:
名:張敔,譜名張可敔。
字:虎人、芷園、茞園、敬之。姚翁望先生《安徽畫家匯編》記安徽省博物館《墨蕉圖》上有“字敬之印”,以及1995版《桐城縣志》中的“字敬”大約都有誤,中國古人名多單字,而字多雙字,故此處“字敬”大約是校對“字敬之”之誤。桐城博物館收藏張敔《喜上梅梢圖軸》款下鈐?。骸耙蛔志粗??!迸c省博是同一印,姚氏書中落“一”字??芍州^多,其中有“敬之”。
號:雪鴻、木者、虎癡、芷沅、止止道人、南泉、南泉山人、二十四仙曹、橄欖軒等。其中“雪鴻、虎人”有記載為字,有記載為號。
另潛懷孝友堂《張氏族譜》中張敔“生雍正十一年甲寅二月初一”有誤,雍正十一年(1733)是癸丑牛年,雍正十二年(1734),是甲寅虎年,故其字號才有“虎人”“虎癡。”
《國朝畫征補(bǔ)錄》作:“筮仕湖北知縣?!薄?3〕《宋元以來畫人姓氏錄》作:“官湖北知縣?!薄?4〕此二書中條目關(guān)于任職極簡,并未述及去官。
《歷代畫史匯傳》作:“乾隆壬午孝廉,為湖北知縣?!薄?5〕孝廉為漢代選官制度,即選孝順父母,廉潔任事者為官,明清時(shí)多指考中舉人者。《桐陰論畫三編》作:“乾隆二十七年壬午孝廉,為湖北知縣?!攘T官……”〔16〕以上二書中講明了哪一年中舉,但僅講在湖北任知縣,而不確知在湖北何縣任縣令,知去官為罷免也。
《皖志列傳稿》作:“以歷城舉人知湖北房縣……既罷官?!薄?7〕此條信息可知張敔以山東歷城(濟(jì)南)籍中舉人,在湖北房縣做縣令。
[清]張敔 秋桂雙棲圖軸 135cm×52cm 紙本墨筆 桐城博物館藏
《墨香居畫識》作:“以歷城籍舉人分發(fā)湖北為知縣……后以冒籍,不自檢舉,故罷官?!薄?8〕《國朝書畫名家考略》作:“冒山東籍,中鄉(xiāng)試,選湖北房縣知縣。卒以冒籍革職去官?!薄?9〕此二書對張敔任職和去官記載較為詳細(xì),《國朝書畫名家考略》說:“冒山東籍中鄉(xiāng)試?!贝颂幟鞔_了去官的原因是冒籍參與科考,并中式。書中講到張敔“在房縣六年,日以作畫自娛”。做了六年縣令,時(shí)間并不短。
以上諸文信息說張敔于乾隆二十七年(1762)29歲時(shí)中舉人,選湖北房縣縣令,在任六年去官。但還是不清晰,哪一年任縣令?房縣連任6年縣令嗎?
湖北任縣令6年,查縣志得知:
《安陸縣志》“職官,國朝安陸縣知縣”條下:“張敔,歷城舉人,(乾?。┤吣辏?772)以試用縣署任?!薄?0〕
《鄖陽縣志》“官師志,表五十”條下:“(乾隆)三十八年(1773),張敔,歷城舉人,四十三年(1778)復(fù)任?!薄?1〕
《房縣志》卷首的舊志纂修參校姓名中“乾隆三十九年”條下:“知縣張敔,貢生汪魁儒。”〔22〕此處明正乾隆三十九年(1774)張敔任房縣知縣。又《房縣志鈔》汪魁序:“……乾隆甲午夏,邑侯張公敔以一編授魁,命訂其舛謬……”〔23〕乾隆甲午是三十九年(1774)。
《墨香居畫識》張敔條下有:“為歷城籍舉人分發(fā)湖北為知縣……乙未冬月,余主應(yīng)城之浦陽書院,雪鴻來攝邑篆,相見甚歡?!薄?4〕此“乙未”為乾隆四十年(1775),“冬月”農(nóng)歷的十月以后才上任應(yīng)城縣令。
《房縣志》:“(乾?。┧氖哪甏?,饑民欲行劫,邑令張敔嚴(yán)治之乃止。秋熟,高唐河民許文思妻柯氏孿生三子,貧不能舉,署邑令李龍濤資給之?!薄?5〕此條證明張敔乾隆四十四(1779)年上半年在房縣被革職,由李龍濤署理知縣。
《房縣志》:“秩官,國朝知縣”條下:“陳師錫(海寧監(jiān)生,乾隆三十七年任)、張敔(歷城舉人,有傳)、程家鳳(元和監(jiān)生,乾隆四十年任)、王廷憲(睢州進(jìn)士,乾隆四十二年任)、羅緯(溫江拔貢,乾隆四十二年任)、李龍濤(乾隆四十四年任)?!薄?6〕僅張敔沒有任期,或因先后任之故。
張敔湖北任職履歷(亦即其為官歷程)基本清楚了:乾隆三十七年(1772)安陸縣志明確試用、署任,可知張敔在中舉10年后,終于補(bǔ)到安陸縣知縣;乾隆三十八年(1773)任鄖陽縣知縣;乾隆三十九年(1774)任房縣知縣;乾隆四十年(1775)任應(yīng)城縣知縣;乾隆四十一(1776)、四十二年(1777)不詳〔27〕?!赌憔赢嬜R》載張敔乾隆四十年(1775)冬月方到應(yīng)城縣任知縣,那么會(huì)不會(huì)這兩年張敔都在應(yīng)城縣任上?乾隆四十三年(1778)復(fù)任鄖陽縣知縣,乾隆四十四年(1779)復(fù)任房縣知縣半年即遭革職。
另2010年5月5日《中國書畫》刊劉新崗《筆情縱逸 生動(dòng)勃勃》一文,文中說張敔:“乾隆二十七年(1763年)舉人,官房山(今屬北京)知縣?!薄?8〕這段文字有兩處錯(cuò)誤:其一,乾隆二十七年是1762年,非1763年;其二,查所有張敔資料均未見其曾在北方為官,更無北京房山之說,想是資料未曾細(xì)讀之故。
清代道光《安陸縣志》卷二十“職官·國朝安陸縣知縣”條
潛懷孝友堂《張氏族譜》(卷末),中華民國三十三年重鐫本。懷寧縣秀山鄉(xiāng)章嶺村張文賢(88歲)藏
《宋元以來畫人姓氏錄》作:“桐城人?!薄?9〕《畫林新詠》作:“江寧人?!薄?0〕《國朝畫征補(bǔ)錄》作:“本桐城,占籍江寧。”〔31〕《桐陰論畫》作:“先世桐城,遷居江寧?!薄?2〕以上三書,說張敔籍貫為“桐城”,為“江寧”,又有說其本(先世)桐城人,占籍(遷)江寧。
《歷代畫史匯傳》作:“先世桐城,遷江寧,歷城籍?!薄?3〕《墨香居畫識》作:“本籍桐城,后移家金陵,以歷城籍舉人……”〔34〕《國朝書畫名家考略》作:“安徽桐城人,僑江寧,冒山東籍中鄉(xiāng)試。”〔35〕《皖志列傳稿》作:“桐城人也,移家白門,以歷城中舉,知湖北房縣?!薄?6〕《續(xù)修歷城縣志》作:“張敔,字芷園,號雪鴻。先世桐城,遷江寧,后占籍歷城,乾隆二十七年舉人,湖北知縣?!薄?7〕以上諸書很明確一致,即張敔本籍桐城,移家(遷)江寧(金陵、白門),用歷城籍參加鄉(xiāng)試中舉人。
清人著作無論是志書還是書畫著錄皆記載張敔為桐城人,然而20世紀(jì)90年代,筆者即在桐城籍老專家姚翁望先生著作中張敔條后看到附有一行字:“民國修懷寧縣志:張敔父若谷,官山東,敔兄弟并有才名,敉以書,敭以文,敔以畫,稱三絕?!薄?8〕因?yàn)橹T多清人著作張敔籍貫為桐城明白清晰,故也并未放心上。近日一友人說在網(wǎng)絡(luò)上看到有博文說張敔是懷寧人,非桐城,于是又引起我的興趣。寫博文的是中國人民大學(xué)張全海博士,文“清代畫家張敔的先祖不是桐城人”。文不長,但勾勒得比較清晰。張博士先查了《桐城縣志》不見有張敔,而《潛山縣志》《懷寧縣志》則有記載,據(jù)該博文,張敔高祖張清議,原籍潛山,寄籍懷寧,明崇禎十六年(1643)癸未科進(jìn)士,張清議子張超方清順治六年(1649)己丑科進(jìn)士,張清議孫張遇隆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庚辰科進(jìn)士,張清議曾孫張若谷(張敔父)由上元生員保舉在上元及山東平原、嶧縣等地做知縣。查清道光版《桐城縣志》確無張敔詞條,因桐城同治、光緒版縣志皆難覓,而民國二十五年(1936)版《桐城縣志略》又無人物志條,故此段資料缺,未知其詳。1995版《桐城縣志》收有張敔詞條。
查《明清進(jìn)士題名碑錄索引》張清議詞條:“直隸懷寧,明崇禎十六年(1643)2甲63名進(jìn)士?!薄?9〕張紹方詞條:“江南懷寧,清順治六年(1649)3甲224名進(jìn)士?!薄?0〕張遇隆詞條:“江南懷寧,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3甲95名進(jìn)士?!薄?1〕依現(xiàn)存潛懷孝友堂《張氏族譜》及《懷寧縣志》載張若谷為懷寧人(《潛山縣志》其為潛山人)。這樣基本可以確定張敔之祖父輩以上皆為懷寧人不虛(張敔父張若谷的籍貫已經(jīng)是上元縣了)。但清代所有書畫著錄書皆稱張敔為桐城人。當(dāng)然有些書是轉(zhuǎn)載詞條,雷同之處難免,而《墨香居畫識》的作者馮金伯在其著作中確稱張敔本籍為桐城就不一般了。
[清]張敔 雨燕圖扇 迎江寺藏
馮金伯(1738—1810),“字冶堂,又字墨香,號南岑。嘉慶間南匯人,貢生,官句容訓(xùn)導(dǎo)。工書畫,尤長詩古文。著有國朝畫識、墨香居畫識二書,竹汀錢大昕先生親為序介”〔42〕。
馮金伯在《墨香居畫識》的自序和例言第一條中分別寫道:“是編但就髫年師事父事之人,以及壯歲游歷萍跡,相值或友其人而得見其畫,或見其畫而企慕其人,隨所欣賞,輒為札記,積有歲月,又已成帙?!薄坝搠啬晔犬?,見里黨中有能山水、花鳥者,即具絹素請索。故于壬申、癸酉間其人尚在者輒多采入,再前則另錄。”例言第二條寫道:“是編自壬申至戊申,所載皆三十余年中人,其幼時(shí)相識多入首卷,從其溯也。二卷王蓬心以下數(shù)人在楚中相識則從類敘……”〔43〕由此書的自序我們知道作者寫是書的目的為“別于國朝畫識之纂輯群言也”,即不再是編輯已有前人著述,而是記述自己從少年以來師事或壯年以后相交仰慕之畫家文士。例言就更詳是書著述之方法和起止年限,1.“壬申、癸酉”是指清乾隆十七(1752)、十八(1753)年,馮氏其時(shí)十五六歲,開始留心翰墨,并有著述之志,亦非常人可比,作者將其十五六歲時(shí)尚在世的畫家都著入此書。2.書中由“壬申”至“戊申”即乾隆十七年(1752),作者15歲,至乾隆五十三年(1788),作者51歲。在此36年間其所熟知的畫家皆著入,并明確幼時(shí)相識的入首卷,二卷是在楚中相識之畫家,張敔則二卷第二人,可知其對張敔的熟稔程度。該書寫道:“乙未(為乾隆四十年,1775年)冬月,余主應(yīng)城之浦陽書院,雪鴻來攝邑篆,相見甚歡。除夕衙鼓三通,以畫幅節(jié)物見貽,其灑落如此。后以冒籍,不自檢舉,故罷官。庚子(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冬相遇于清江旅次,又為余作書畫數(shù)幅……”〔44〕如此故交老友的籍貫馮金伯怎么可能在自己的著作中寫錯(cuò)?那么只有一種可能張敔自己說他是桐城張氏。
查桐城清河《張氏宗譜》第十一世有張若谷,張若谷的祖父叫張克昭,同康熙年間文華殿大學(xué)士張英同輩,都是桐城清河張氏第九世,并且共三世祖張鐸。張鐸育5子:張端、張瑞、張鸞(郭太君出),張鳳、張鵬(陶太君出)。張若谷是四房張鳳之后,張英是五房張鵬之后。鳳、鵬同父同母?!稄埵献谧V》張若谷詞條為:“若谷,諱廷珪長子,字聞孝,生康熙壬申年(1692)十二月二十六日子時(shí),卒乾隆戊午年(1738)二月二十六日亥時(shí),葬古塘。配黃氏,子二,鴻評、鴻訏。一女適李。”〔45〕子鴻評條:“鴻評,諱若谷長子,生雍正戊申年(1728)七月十八日丑時(shí)。卒葬,無考無傳?!薄?6〕子鴻訏條:“鴻訏,諱若谷次子,生雍正乙卯年(1735)九月二十日卯時(shí)。卒葬,無考無傳?!薄?7〕據(jù)譜可知,桐城清河張氏之張若谷享年47歲,生2子1女。張若谷無功名,女兒成人嫁李氏。兩子僅見生年,未見婚配,無考無傳,又有“卒葬”兩字,應(yīng)該是沒有成年而歿,或遠(yuǎn)走他鄉(xiāng)失去聯(lián)系。張若谷在第二子出世的第3年即去世,據(jù)家譜記載這一支人丁不旺,至此就斷了香火。
查潛懷孝友堂《張氏族譜》張若谷詞條為:“若谷公,字稼蘭,號朗華。上元庠生(生)。雍正九年壬辰保舉賢良方正,歷任廣東順德,山東長清、嶧縣知縣,敕授文林郎。生康熙三十五年丙子七月十五……公歿乾隆四十八年癸卯十月二十七,葬南門外天界寺?!薄?8〕康熙三十五年為1696年,其時(shí)桐城張若谷5歲,兩張若谷年歲相去不遠(yuǎn)。據(jù)潛懷孝友堂《張氏族譜》可知,懷寧張清議這一支很早就落戶南京。家譜卷八:“清議公支下派系居金陵省城,筮仕未歸,采訪無著,下修再查登譜?!薄?9〕《明清進(jìn)士題名碑錄索引》記載張清議、張超方(是書作張紹方)、張遇?。☉褜帍埲艄雀赣H)中進(jìn)士的籍貫都是懷寧,潛懷孝友堂《張氏族譜》記載,張清議“懷庠生……葬懷寧分路口高椅形”〔50〕;張超方“懷庠生……葬潛邑祠堂后祖塋之次金星大水窩左”〔51〕。由此可知張清議一支自明末安慶糟亂之時(shí)遷到金陵,至第2代張超方即康熙中期時(shí)還保留著懷寧的籍貫,歸葬老家潛山、懷寧。然而到張超方之子張遇隆時(shí)情況有改變,家譜載張遇隆“安慶府庠生……歿葬山東長清縣五峰山”〔52〕,遷金陵第3代籍貫變成了安慶府(安慶府、懷寧縣府縣一城,還不算變化大),也不再歸葬了。到第4代張若谷成年時(shí)已經(jīng)是上元縣庠生。那就是說懷寧張若谷的原始籍貫已經(jīng)脫離了安徽遷到江寧府上元縣了,后又被保舉在廣東、山東任縣令,再次遷籍至山東歷城。由家譜可知,懷寧張若谷歿葬南京南門外天界寺,并且其子張敔逝后葬入父張若谷冢內(nèi)。他們的鄉(xiāng)愁已經(jīng)是上元縣而非安徽。經(jīng)過三個(gè)省的遷徙后,到懷寧張若谷的兒子張敔時(shí),他的籍貫已經(jīng)變成了桐城,他最要好的知己之交馮金伯都知道他是桐城人。而此時(shí)的桐城清河張氏之張若谷一支已沒有了人丁。
康熙九年(1670),時(shí)任翰林院庶吉士的桐城張英應(yīng)潛山張超載(青熊)之約,為其父張清雅(孝烈公)的詩集寫序,序言中有:“吾桐與潛同郡而接壤,相距百里許。余之先自鄱陽瓦屑壩徙于桐,始祖為貴四公,潛亦同時(shí)同地并來鄱陽,始祖為貴七公,徙居于潛之青山焉。居潛者世多隱君子……青熊在譜系中于余當(dāng)為兄,孝烈公余伯也?!薄?3〕看此序言桐城清河張氏同潛懷孝友堂張氏應(yīng)該是一家了,但查兩地家譜,還是有很多不確定的信息。桐城清河張氏自一世祖貴四公傳至文端公張英是第九世,而潛懷孝友堂張氏自一世祖貴七公傳至張超載(青熊)是第十二世,那么上文張英以兄相稱或亦未詳其源,或有其他原因。由序言可知“居潛者世多隱君子”,但遷往金陵的清議公(與張清雅為堂兄弟)那支是潛懷張氏最發(fā)達(dá)的一支,他們不是“隱君子”,祖孫三代進(jìn)士,已然是門閥之家,他們同潛懷老家漸行漸遠(yuǎn)。在查閱潛懷張氏族譜過程中發(fā)現(xiàn)清議公后人的詞條多有舛錯(cuò),“可”字輩(張敔即可字輩)及以后很多人只有名字而詞條皆闕如,終至不再聯(lián)系。
[清]張敔 仿文衡山筆意圖軸 123cm×58.2cm 紙本墨筆 濰坊博物館藏
張敔作為桐城籍已然被普遍認(rèn)可,但仔細(xì)看張敔畫作,發(fā)現(xiàn)他與其他桐城書畫家在字號、落款、用印上有諸多不同。桐城籍書畫家自明末開始好在字號及畫作上標(biāo)明地域信息,往往多見“桐城”“龍眠”等字眼。如明末何如寵有印“龍眠山人”,方以智落款“龍眠愚者”印章亦然,清父子大學(xué)士張英、張廷玉款好作“龍眠”“雙溪”,姚文燮號“黃檗山樵”(黃檗山是龍眠山山峰之一),張若靄號“晴嵐”(桐城有晴嵐山),吳廷康款好寫“皖桐”等等不勝枚舉。張敔書畫作品凡真跡落款和印章未見有桐城的相關(guān)信息,而常見的地域信息是他的號“南泉”“南泉山人”,這個(gè)地域是山東濟(jì)南、濟(jì)寧一帶,這也正合他的實(shí)際情況。張敔父親張若谷雍正九年(1731)始任職,先廣東,旋山東直至致仕。張敔生于雍正十二年(1734),大約其父已官山東,至少張敔的成長過程都是以歷城為中心的。這與桐城方苞有相似之處,方苞出生成長在江寧,故其書作落款好寫“石城方苞”。但方苞逢大事必回桐城,且中式籍貫填的是桐城。張敔似乎很糾結(jié),他周圍的友人都知道他是桐城人,但他自己不留一點(diǎn)桐城人的痕跡。
那冒籍又是怎么回事?
查《欽定科場條例》:“乾隆四十四年,吏部議準(zhǔn)原任山東嶧縣知縣張若谷,籍隸江寧縣,乾隆九年被參革職回籍。伊子張敉、張敔具于山東任所入贅商人楊作舟為婿,冒入商籍考試、進(jìn)學(xué)。張敉出任江西萍鄉(xiāng)縣知縣,二十九年因案參革,三十六年奉旨賞給降二等職銜,現(xiàn)在江寧府原籍。張敔由舉人挑選簽掣湖北,補(bǔ)房縣知縣,均例應(yīng)斥革,應(yīng)將房縣知縣張敔照例革職?!薄?4〕由此可知張敔是科舉冒商籍中的舉人。
為什么要冒籍考試?
清朝籍貫劃分主要有民籍、旗籍、軍籍、商籍等等,科舉中的童試、鄉(xiāng)試,朝廷在不同的地區(qū)分配中式名額,即所謂分省取士(不是全國統(tǒng)一擇優(yōu)取士),以此保證落后地區(qū)讀書人的中式機(jī)會(huì)。這使得文風(fēng)昌盛的江南地區(qū)讀書人中式名額僧多粥少,江南士子每有屢試不中者就鋌而走險(xiǎn),利用文化差異作弊,冒籍便屢禁不止?!坝捎跓o論在童試還是鄉(xiāng)試中,商籍考生的錄取率往往要明顯高于民籍考生,因此,大量本身并不符合商籍應(yīng)考條件的考生,紛紛通過各種途徑而冒考商籍。”〔55〕這里的商籍主要指為鹽商及其子弟設(shè)立的應(yīng)考科舉的籍類標(biāo)記。商籍又稱為“鹽籍”“運(yùn)籍”。所以說張敔是“山東歷城運(yùn)學(xué)生員”。乾隆朝著名的學(xué)者詩人江南人趙翼就是冒直隸商籍中式乾隆十五年(1750)鄉(xiāng)試,杭州學(xué)者鐘毓龍也是冒商籍中式清朝最后一科舉人。冒籍是特定歷史時(shí)期的產(chǎn)物,是清代讀書人涉險(xiǎn)入仕的一條路,有清一代冒籍進(jìn)學(xué)幾乎被讀書人認(rèn)可。
[清]張敔 水墨牡丹圖軸 186cm×47cm紙本墨筆 桐城博物館藏
有著詩書畫印全能之稱的乾嘉大畫家張敔卻留給我們一堆錯(cuò)誤的信息。潛懷孝友堂張氏遷金陵的一支自第3代后籍貫漸漸變更,由安慶至金陵再至歷城,至第4代張若谷后應(yīng)該完全同安徽潛懷孝友堂張氏不再聯(lián)系。張若谷命其子為桐城人,遷金陵而寄籍歷城,故張敔的同輩都知道他是桐城人。這是清代典籍記載桐城張敔之來源。以商籍進(jìn)學(xué)入仕,終至冒籍罷官,故其任職僅7年之短。或許仕途不順,少于官場應(yīng)酬,反使得張敔潛心書畫,心無旁騖,終成丹青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