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媛
張曼華教授《中國畫論史》一書以史為綱,自先秦至近代畫論無不包羅。書中將“中國繪畫理論”分為先秦兩漢的萌芽期,魏晉南北朝的重要開始期,唐五代的成熟期,宋元的重要發(fā)展期,明清的因襲與創(chuàng)見交錯期,近現(xiàn)代的振興期。此外,書中將中國畫論各個時代的重點悉數(shù)列出。如唐代畫論部分,論者多著眼于《歷代名畫記》等著名畫論,其他畫論則一帶而過。此書除論述經(jīng)典畫論外,將唐代散見于他處的理論精華也一一拈出,以方便讀者全面立體地了解每個時代的繪畫理論。故無論從時間跨度或涉及的理論觀點上來說,《中國畫論史》均可謂是一部完整系統(tǒng)的畫論史。
《中國畫論史》一書對歷代畫論進行分類整理,以命題為目。在畫論的不同發(fā)展時期,作者除以山水、花鳥、人物畫論之傳統(tǒng)方法來分類外,另將畫論發(fā)展階段中的獨特性單獨分出。如唐代畫論留存有限,題畫詩論畫可充實此時的繪畫理論,故書中專列出《唐代題畫詩論畫》一節(jié),此正與唐代題畫詩的重要地位相稱。又如宋代文人畫興起,繪畫主體漸由畫師轉為文人,許多重要的繪畫思想均在此時發(fā)生了轉折性變化,如對“形神論”的探討,此前自韓非子的“犬馬難,鬼魅易”,淮南子的“君形者”,至顧愷之的“以形寫神”,傳神論基本確立,且影響一直持續(xù)到宋代。北宋文人畫思想興起后,“犬馬難,鬼魅易”的觀點被徹底顛覆,傳神論被蘇軾“論畫以形似,見與兒童鄰”的觀點所取代。自此后,“形神論”均以此為出發(fā)點,不斷生發(fā)。故可知此時文人畫思想所帶來的重要轉變。因此,《中國畫論史》一書在宋元畫論部分辟三節(jié)來闡述宋元間的文人繪畫思想,可謂非常恰當。此正可幫助讀者將畫論中的重要問題梳理清楚,并形成一個清晰的歷史發(fā)展脈絡與認知。
在此類大條目下,作者詳細點出重要的畫論著述與其中的繪畫思想,使讀者一目了然。多者如在“《歷代名畫記》論畫”中,分十一點列出其繪畫思想中的經(jīng)典內(nèi)容,少者如李開先《中麓畫品》、李流芳論畫、沈宗騫《芥舟學畫編》、鄭績《夢幻居畫學簡明》等,雖只有一處重點,作者仍將其列出。綱舉目張,讀者便可無慮畫論之繁雜,而能快速建立起對畫論體系的認知。
在畫論不斷發(fā)展的過程中,同一個論題在不同時代的審美風氣下往往呈現(xiàn)出獨具時代風貌的特點。如前文所說關于“形神論”的發(fā)展,又如對“美丑”“雅俗”“似與不似”等范疇的不斷理解與充實,此等均為畫論中的重要論題,曾經(jīng)多人闡釋,內(nèi)涵豐富。故欲了解此類論題,必須對此論題的歷史發(fā)展有一全面的了解?!吨袊嬚撌贰芬粫鴮⒋朔N問題集中一處進行論述,正可為吾等學子梳理出畫論中的重點與脈絡。
如書中在沈宗騫論“五雅”“五俗”之處集中討論“雅”“俗”。“雅”“俗”作為中國畫的品評標準,自南齊謝赫時被提出,此后避俗求雅一直是歷代文人畫家們不斷研究的重要課題。然對“雅俗”本身的評判卻因時而異,甚至到了清朝的“揚州八怪”,自然而然形成一種由雅趨俗的繪畫風格。
關于“似與不似”的問題集中于黃賓虹論畫處一并綜述,倪云林的“逸筆草草,不求形似”,王紱的“不似之似”,徐渭的“不求形似求生韻”,沈顥的“似而不似,不似而似”,石濤的“不似之似似之”等觀點,對“似與不似”的范疇不斷生發(fā)。
除此類問題外,書中對其他重要問題也設有專題進行討論,如在董其昌論畫部分集中梳理了關于“南北宗”的論述。早在元代湯垕《畫鑒》中,便已注意到山水畫的不同筆墨風格,其后南北宗論經(jīng)過一百多年的醞釀終在董其昌、莫是龍、陳繼儒、沈顥時被正式提出。此后,關于南北宗的討論綿延不絕,有褒南貶北的沈顥、唐岱、布顏圖、錢杜,有認為南北宗皆有可學之處的惲向、方薰。不僅如此,關于南北宗論的紛爭一直持續(xù)到現(xiàn)代,俞劍華先生從多個角度進行分析,指出南北二宗的劃分是不能成立的。作者在研究前人論述的基礎上,提出自己的見解,認為“南北宗”論的提出是受到蘇軾、米芾等人審美觀的影響而產(chǎn)生的思潮,旨在倡導文人畫之精神。若從具體形式內(nèi)容的劃分來看,或許此南北宗的分法不盡恰當,但在文人畫發(fā)展的趨勢下,“南北宗”論的提出有其重要的時代意義。
(張曼華著《中國畫論史》廣西美術出版社2019年3月出版)
畫論中的同一論題不僅在古代會隨著時代的變革產(chǎn)生不同的見解,到了現(xiàn)代,學者們對某些問題的看法也是莫衷一是。針對這一類問題,《中國畫論史》一書中均博采眾說而詳加辨析。諸如此類辨析,不僅可供讀者按圖索驥,拓寬閱讀,又可啟發(fā)讀者思考,倘若留心研索,便可從中探得治學之法。
現(xiàn)有的畫論史著作多著眼于明代以前,對明清之時的記敘尤少,更遑論近現(xiàn)代畫論了。然明清畫論規(guī)模宏大,畫論、畫史專書,文人筆記,書畫鑒藏述論,書畫題跋等著錄繁多,其數(shù)量遠超前代畫論之總和,雖多因襲前人之處,卻不乏精論,值得學習與研究。作者不畏繁難,對內(nèi)容駁雜的明清畫論進行了系統(tǒng)的整理與提煉,不僅詳述了董其昌、石濤等為人所熟知的畫論觀點,更補充了許多為人所忽略的理論精華。如顧凝遠《畫引》,論者多以為其書僅有論興致、氣韻、筆墨、生拙、枯潤、取勢、畫水七則,而此書作者詳查《畫引》原籍,從各個方面提煉出顧凝遠論畫思想之精華,發(fā)前人所未見。在明清花鳥畫論部分,論者常提到的無外乎徐渭、鄭板橋,此書中除此二人外,另詳述了李方膺、李鱓、汪之元、鄒一桂的論畫思想。明清時期,肖像畫取得較大發(fā)展,總結肖像畫經(jīng)驗的專著不斷產(chǎn)生,如蔣驥《傳神秘要》、沈宗騫《芥舟學畫編》之《傳神》《人物瑣論》、丁皋《寫真秘訣》等,其繪畫思想常為論畫者所忽視,而此書中均有論述。
自清末至現(xiàn)代,隨著社會的大變革,西學東漸,傳統(tǒng)的繪畫思想也與前代迥然有別,尤其是中畫與西畫之論辯,不可不察?!吨袊嬚撌贰芬粫鴮⒔F(xiàn)代畫論的主要觀點分類論述,由此可了解中國繪畫步入近現(xiàn)代后所面臨的諸多問題與現(xiàn)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