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志國
在大家的印象中,小松是個老實甚至窩囊的男孩,誰也沒想到他竟把同學打得渾身是血!這究竟是怎么回事?
原來,這天午飯后閑聊中,同宿舍的一個同學取笑小松。小松開始裝沒聽見,可那個同學沒完沒了地取笑。小松忍不住回擊了幾句,于是,矛盾升級了,那個同學就說更難聽的話取笑他。晚飯時,那個同學見到小松,舊話重提,繼續(xù)取笑,并且威脅小松,如果不服就出去單挑。這兩次沖突都被其他同學勸住,暫時平息了。
到了晚上,大家睡下了??墒?,小松怎么也睡不著,躺在床上輾轉反側,越想越難受,越想越氣憤。正在這時,他看到桌上削鉛筆用的小刀,這一下子刺激了小松的神經。沖動之下,他拿起小刀就朝那個同學下手了……反應過來的小松和同學都嚇壞了。小松趕緊“自首”,去報告老師。幸好那個同學只是皮外傷,沒有生命危險。
雖然小松反擊情有可原,但是,如此暴力實在太危險了,如果再次發(fā)生,后果不堪設想。因此,學校責令小松回家反省。在反省期間,家長帶他來接受心理咨詢。
心理解析:極端的心理自我防衛(wèi)
陪同來訪的是小松的爺爺。小松上小學時,父母就開始外出打工,爺爺奶奶成了代理家長。學校的家長會都是爺爺出席,學校有什么事情需要和家長溝通,也都是爺爺來。老師做過家訪,也從來沒有見過小松的父母,每次都是爺爺奶奶接待。這次,出了這樣的事,學校緊急聯(lián)系家長,也只見到了小松的爺爺,因為父母遠在千里之外,一時回不來。
這一情況,讓我意識到小松的問題比較復雜。
小松的爺爺是位樸實的老人,一個勁兒檢討:“都怪我們沒管好孩子。孩子父母都不在家,我們平時總是教育孩子別惹禍。這孩子也算聽話,平時挺老實的,從來沒打過架,有時候被同學欺負都忍著,不知這次是怎么回事?!?/p>
坐在我面前的小松非常自責,非常害怕:“我知道錯了,我下手太狠了,往后我要堅決避免這樣的行為……”
心理咨詢需要的不是檢討。我引導說:“馬老師知道,你平時是個老實的孩子,這次怎么差點兒闖了大禍?說說自己是怎么想的?!?/p>
看我態(tài)度溫和神情平靜,小松遲疑了一下,開口說:“這回是我太生氣了。我爸爸媽媽都外出打工,大家瞧不起我,有的還欺負我。爺爺奶奶總叫我別惹禍,所以我怕惹麻煩,平時都不敢反抗??墒牵@次那個同學太欺負人了,所以我就……”
“你是說,這次太傷你的自尊,讓你受不了了?”
“是啊,我再老實,再好欺負,也是要面子的?!?/p>
不難看出,小松之所以出現(xiàn)暴力行為,是因為他感到自尊心受到嚴重傷害,這種暴力行為是一種極端的心理自我防衛(wèi),是為了維護心理平衡,維護自尊心。這種暴力行為雖然不可取,但不是簡單的懲罰處分就可以杜絕的,需要給予心理疏導。
如果僅僅是進行簡單說教,講講暴力行為的危害,談談情緒調控方法,則治標不治本,很難奏效。很明顯,小松問題的實質不是暴力傾向,而是怎樣面對被人取笑,以及怎樣處理他人與自我的關系。抓住這一點,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心理對策:完善自我,贏得尊重
于是我問:“事已至此,你是怎么想的?”
小松態(tài)度很誠懇:“不管怎樣,要避免這樣的暴力行為。”
“怎樣才能避免呢?”
小松的態(tài)度是:“以后一定能忍就忍?!?/p>
忍,也是個辦法,卻不是積極主動的辦法,更不是治本的辦法。小松傷人的最初動因,就是因為受不了別人的取笑。小松面對別人的取笑也不是沒有忍,但是總有忍不住的時候。因此,光靠忍耐別人的取笑不是根本辦法,根本辦法是不讓別人取笑自己。
怎樣從根本上避免被別人取笑呢?這就涉及對問題的歸因。對問題的歸因往往有兩種,一種是外歸因,一種是內歸因。一個人被人取笑,被人瞧不起,有偶然因素,也有必然因素;有外因,也有內因。恰當?shù)膬葰w因能促進自我反省,從根本上改變別人對自己的態(tài)度。因此,首先需要引導小松進行恰當?shù)膬葰w因,促進他積極地改變自我。為此,我們進行了如下對話:
“那個同學為什么取笑你?”
“他就這樣,經常取笑我?!?/p>
“取笑人肯定是不對的。但是,他誰都取笑嗎?為什么經常取笑你?”
“他就愛取笑我,因為我老實?!?/p>
“不是老實的人都會被人取笑,被人取笑往往還有自己的原因。你說呢?”
“我學習不好,大家都瞧不起我?!?/p>
“人的能力有強弱,學習成績有好壞,學習成績不好的人也不一定都被人取笑。你們班上成績不好的同學都被人取笑嗎?”
“主要因為我對學習失去了信心,就不好好學習了。”
“怎樣不好好學習,都表現(xiàn)在哪里?”
“上學遲到,上課睡覺,不寫作業(yè),還有違紀。老師經常批評我,同學們也瞧不起我?!?/p>
不難看出,小松在班上是個不被人尊重、自己也不自重的人。不自重是他經常被人取笑的內因。所以,接下來的關鍵是引導他開始學會自重。于是,我們的對話繼續(xù)進行:
“現(xiàn)在,對自己被人取笑這件事,你有什么新的想法?”
“別人取笑我,是因為我自己表現(xiàn)不好?!?/p>
“這樣看問題很好。生氣打架不是辦法,消極忍耐也不是出路,最根本的辦法是什么呢?馬老師知道這樣一個中學生,他成績比較差,自己不努力,同學瞧不起他,老師想幫也無從下手。可是,當他通過努力成績漸漸好起來之后,大家看他的眼光變了,老師對他有信心了,同學們也開始關注他,沒有人再瞧不起他,直到他考入大學……”
小松的語氣中有了力量:“我知道了,要想不被取笑,就得嚴于律己,爭取做一個好學生?!?/p>
隨后,我們就如何控制情緒和改變自我,討論了一些可行的方法。
臨別,小松的爺爺也表示,要幫助孩子改變自己,從自我做起,來贏得別人的尊重。最后,我明確建議,希望孩子父母多回家看看孩子。
大約兩三個月后,小松打來電話高興地告訴我,說自己有進步了,別人也不再取笑自己了,對自己更有信心了。
事情就是這樣,別人瞧不起你,嘲笑你,怎么辦?你得瞧得起自己,努力改變自己,完善自己。有了這份自尊自重,別人才會尊重你,敬重你,甚至愿意幫助你。
一個老實的男孩,為什么動刀傷人?追根溯源,是他作為留守兒童的特殊心理。
說起留守兒童,我們通常想到的是父母外出,留在農村的兒童。不錯,在我國農村確實有大量這樣的留守兒童。但是,留守兒童的實質特征,不在于留在農村還是留在城里,而在于因父母外出工作留給祖輩照看。就是說,凡是父母不能盡養(yǎng)育職責,把孩子留在家里由祖輩照看的孩子,都可以說是留守兒童。
我們注意到,留守兒童在心理健康方面出現(xiàn)了許多問題。比如,自律不嚴,學習不好,不愛說話,冷漠,自卑懦弱,孤僻,缺乏愛心,心理抑郁,消極悲觀,沖動易怒,暴力,等等。留守兒童的表現(xiàn)往往走向兩個極端:要么老實懦弱,要么打架斗毆。這是為什么?
親情,是一個孩子最基本的心理能量的源泉。由于父母離家外出打工,留守兒童缺乏應有的心理能量,況且,父母外出打工的家庭,境況往往也不太好。因此,這樣的學生很容易自卑。同時,由于家庭疏于管教,留守兒童的學業(yè)及行為都容易懈怠懶散,因而在學校中不被重視,不受尊重,也就更容易自卑,這樣的學生往往比較懦弱。
留守兒童的自卑,會讓他們心理上更容易缺乏安全感,因而在人際交往中,又很容易表現(xiàn)出過度的自我防衛(wèi)心理。于是,面對人際關系,他們老實窩囊的背后,也就容易反應過于敏感,引發(fā)過度的心理自我防衛(wèi)。在這種過度自我防衛(wèi)心理作用下,這樣的學生又會走向另一個極端,即引發(fā)激烈的反抗,表現(xiàn)為打架斗毆等暴力行為。小松這次動刀傷人險些闖下大禍,就是源于這樣的心理。
留守兒童的問題需要方方面面共同關注。
首先是社會的關注。留守兒童的問題已經引起全社會的關注,有關部門進行了相關調研和宣傳,也采取了相應的對策。
其次是家庭的關愛。家庭應該努力創(chuàng)造條件,給留守兒童理應享有的父母之愛。一是盡量避免和孩子長期分離。孩子的成長不光需要錢,更需要親情。所以,父母應該盡量避免與孩子長時間分開。外出打工,可以就近,可以時常回家,甚至可以帶著孩子,辦法總比困難多。二是創(chuàng)造條件增進和孩子的聯(lián)系。不論把孩子留給誰,也不要忘了你是孩子的父母。實在不便回家,就讓電話來傳遞親情。
最后是學校的關心。學校和老師應該而且也能夠給予留守兒童更多的關心。
一是間接的關心。所謂間接的關心,就是增進與留守兒童家庭的聯(lián)系,做好留守兒童家長的工作,促使留守兒童的父母盡可能給予孩子應有的關心。比如,有些學校和老師不僅與留守兒童的祖輩保持聯(lián)系,還通過電話微信等方式與留守兒童父母保持聯(lián)系。有些學校和老師還通過與留守兒童家庭的溝通,促使孩子父母或者回到家鄉(xiāng)打工創(chuàng)業(yè),或者經?;丶铱赐⒆樱蛘呓洺Ec孩子保持電話聯(lián)系。
二是直接的關心。所謂直接的關心,就是在日常教育教學實踐中,增進與留守兒童的交流,走進他們的世界,關心他們的學習,關心他們的生活,關心他們的心理。這樣,就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他們的心理特點,了解他們的心理困擾,了解他們的心理波動,進而更有針對性地給予他們渴望得到的關心,促進他們健康成長。
就前面的案例來說,如果老師能夠給予小松特別的關心,就可能意識到他作為留守兒童心理的特殊性,就可能理解他的自卑心理,進而理解他自卑背后強烈的自尊心,理解他內心的不安全感。如此,老師可以給予他必要的心理關懷和心理支持,幫助他學會正確對待自己,正確對待他人,同時,引導其他學生給予他應有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