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世興
摘 要:在高中歷史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要傳授給學生基礎的歷史知識,還要通過歷史教學的形式對學生進行正確的價值觀的教育。本文針對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滲透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進行研究和分析。
關健詞:高中歷史教學;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一、教學中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必要性
教育肩負的責任與使命是非常巨大的。當下的高中生,面臨著升學的壓力與困惑,導致心理上極易產生矛盾。雖然邏輯辯證思維增強,有了一定的理想追求與是非觀念,但是價值觀念很不穩(wěn)定,處于心理半成熟的階段,具有極大的叛逆性與可塑性,在成長和學習過程中,面對多元文化的影響和多重價值觀念的碰撞,極易受不良影響的侵害,價值取向易出現(xiàn)偏差,面對嚴峻的形勢,迫切需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來引領,這是當代學生必須具有的價值觀。在學校教育時,要遵循學生的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發(fā)揮其主觀能動性,重視高中生的內在精神建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高中生加強自身道德修養(yǎng)、培養(yǎng)積極向上價值觀、人生觀指明了方向。
二、如何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滲透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
(一)情景創(chuàng)設中寓教于境,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歷史課堂中運用情境創(chuàng)設法,進行核心價值觀情景化教學,就是把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盡可能地還原為學生熟悉的生活情景,聯(lián)系現(xiàn)實生活,喚起學生的生活經驗和感知能力,讓學生通過體驗、感悟、探究的方式進行學習。打破形式主義的教學套路,掙脫學科化知識的局限,借助情境性的對話實踐,把顯性和隱性的價值觀知識整合起來,營造出輕松自如的情境課堂,把“教的課程”轉化為“學的課程”,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學變成體驗的歷程和探究的過程。其實質是,教師借助歷史情境的創(chuàng)設,使學生在“生活情境”中潛移默化的實現(xiàn)價值觀的內化及升華。
例如在講到甲午中日戰(zhàn)爭時,利用多媒體展示黃海海戰(zhàn)的一段視頻,讓學生真實直觀地感受當時戰(zhàn)爭慘烈悲壯的場景,引導學生說出最真實的感受,再引導學生討論對于鄧世昌等愛國將領的看法及其所體現(xiàn)的精神;在講到中國戰(zhàn)敗,清政府被迫簽訂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時,教師不能簡而言之地對其是否愛國直接告訴學生,要引導學生自己去搜集材料,做出自己的思考和判斷,這樣就可以一步步引導學生做出正確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不僅對歷史人物有了客觀的評價,更是在思考的過程中,有了正確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的標準,有利于高中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養(yǎng)。
(二)故事中寓教于樂,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
歷史長河之中,出現(xiàn)過無數(shù)活生生的人物和事件組成的歷史故事,使人們走進歷史、認識歷史成為可能,對某些重要的歷史事件、歷史現(xiàn)象、歷史人物及事跡,具體生動的用故事的方法描述出來,這也成為了浩瀚的歷史教育的資源,這也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提供了便利和可能。在課堂上,無論是課前的導入還是在課程的推進過程中,教師選取合適的小故事插入其中,不僅有利于學生對所學知識更好的理解,更能活躍課堂氣氛,調動學生學習的熱情和積極性,也有利于抽象價值觀教育的順利進行。
例如,在講到“中國古代的科學技術”的醫(yī)學成就時,教師可以詢問同學是否了解李時珍的故事,師生可以一起分享李時珍的故事,52卷、190多萬字的《本草綱目》堪稱是中國古代藥物學的最高成就的巨著,為完成著作,李時珍親嘗上萬種草藥,而且中毒多次,但是他從沒有放棄。這時,教師應該詢問學生,李時珍為什么會這么堅持?體現(xiàn)了什么樣的精神?有沒有堅持的必要?結果如何?需不需要我們學習?通過歷史故事的分享與一系列的啟發(fā)思考,讓學生做出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真正學習到李時珍身上的敬業(yè)精神,從身邊小事做起,真正勤奮主動地學習。而不是直接告訴學生這么做的原因,或者開始“教條主義”教育,大談特談學生在現(xiàn)階段的學習中,應該如何學習,應該有如何的品質。
(三)討論中寓教于思,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包含著既相互對立又相互統(tǒng)一的兩個方面,看似對立的兩面卻又相互依存、相互貫通,對歷史人物的功過評判,都不是一概而論的,而高中生雖然有了一定的思辨性,但思維上仍具有片面性、主觀性,“道理不辯不明,通過討論、辯論,往往可以形成正確的價值取向,同時也可以最終確立健康的價值觀”,所以在歷史課堂中,要引導學生辯證的看問題,在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時,可以采用辯論討論的方法,寓教于思,可以使高中生在辯論討論中對歷史人物或歷史事件有一個全面的認識,在不知不覺中做出正確的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
例如在講完辛亥革命后,結合袁世凱竊取革命果實、簽訂了除第五條之外的“二十一條”條約,針對袁世凱的評判,教師將學生分為兩組,以組為單位共同收集資料,進行辯論討論,通過辯論,讓學生主動、全面地認識袁世凱,最后,教師引導學生對其作出客觀的評價。他是一個經歷中國世紀轉折點的人物,他曾強硬抵制日本的侵略企圖,編練新軍促進了中國陸軍近代化;推翻清朝,接受共和,并進行了中國第一次民主議會選舉,稱帝登基,但仍是君主立憲制度的嘗試,都在客觀上推動了中國政治近代民主化。雙方通過辯論可以對人物的功過是非做出正確客觀的判斷,這種評價的過程,可以使學生輕松地理解各種知識,學會用歷史唯物主義的眼光解決問題,促進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良好養(yǎng)成,最大限度的實現(xiàn)歷史課堂的教學效果。
三、結語
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更好地滲透到高中歷史教學中,通過開展生活實踐教學活動,讓學生體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存在意義,能夠提升高中生的綜合素質,促進高中生的全面發(fā)展。
參考文獻:
[1]李梅菊.高中歷史教學中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途徑[J].教師,2018(20):17-18.
[2]李玲,王友華.歷史教學與核心價值觀[J].讀與寫雜志,2015,(3)
[3]馬敏.歷史教育如何滲透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J].新課程(下),20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