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曉君
摘 要:隨著我國教育體制改革的深入,教學模式也在不斷發(fā)展。信息技術作為現(xiàn)代社會發(fā)展的重要內容,運用到小學語文教學中,可以創(chuàng)新語文教學模式,激發(fā)學生的興趣,提高教學效率。信息技術和小學語文教學整合,能營造輕松活躍的課堂氣氛,讓學生深入了解語文課程的內涵,提高語文的綜合素質能力。教師在教學中要認識到信息技術帶來的積極影響,也要關注整合過程中存在的不足和問題。本文作者結合自己的工作經驗并加以反思,對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課程整合進行了深入的探討,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關鍵詞:信息技術;小學語文;整合
一、信息技術創(chuàng)造有效的讀寫課堂
新課程改革下,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重要目的之一是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應用能力。而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已經過時,不能引起新時代小學生的興趣,不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能力。因此,應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創(chuàng)造輕松的學習氛圍,提高學習效率。其中運用現(xiàn)代信息技術的教學方式,能夠教授更多的小學語文知識,滿足學生日益增長的知識需求。比如在《草》與《宿新市徐公店》的古詩教學中,如果按照傳統(tǒng)教學法,對課本內容進行講解,內容枯燥乏味,小學生的好奇心強,耐心卻不夠,很容易失去學習古詩的興趣,不利于教學效率的提高,也不利于小學生的思維發(fā)展,學生不會去主動思考,而是被動接受教師的知識灌輸。而將信息技術運用到這節(jié)課中,通過播放有關秋天的草原、春夏時節(jié)的田野風光的視頻,讓學生從視覺、聽覺上得到感染,集中他們的注意力,學到很多課本上沒有的知識。視頻音樂創(chuàng)造的意境也能讓學生體會詩人的心情及想要表達的內涵,簡化小學生理解古詩內容的難度,使小學生身臨其境,感受中國古典詩歌的秀美。在多媒體教學過程中,小學生不但很快理解了古詩的內容和含義,而且還學到了古詩中的押韻知識。這些都可以運用到小學生的閱讀和寫作當中,增強學生的語感,提供了良好的文化素材,促進了學生語文應用能力的提高。
如果語文教學內容包含生活或者科技知識,例如在《蜜蜂引路》這篇課文的教學中,教師在課前制作課件時,也要搜索一些相關生活常識內容,播放給學生看,讓學生們時刻感受到語文知識與生活之間聯(lián)系密切,把自己對于生活的感悟寫到作文中。而在寫作課堂上,很多小學生詞匯量少,缺少素材,教師也可以利用信息技術鼓勵學生們自己動手查閱,學習新的詞匯和句子,增長知識,開拓學生視野,為寫作提供詞匯和語言基礎,實現(xiàn)高效教學。
二、信息技術手段授課要遵守原則
每種教學方法都有原則性,雖然信息技術的運用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教學效率,但是沒有按照信息技術的原則教學,效果就會大打折扣,甚至適得其反。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應用信息技術手段,教師首先要明確授課的目的和有效的授課方法。但是很多教師在運用信息技術講課時,過于追求課件的精美度,雖然學生會被精美的課件所吸引,但是卻忽略了學習的重點?;蛘哂行┙處熤皇亲隽税徇\工,把教材中的內容搬到多媒體課件中,無法發(fā)揮預期的教學效果,這些都是因為教師在講課中沒有遵循信息技術講課的原則,脫離了運用信息技術的目的。比如,在人教版四年級上冊《觀潮》一課中,教學內容是讓小學生了解錢塘江大潮的自然景觀、有關潮水的知識和其中的奧秘。但是教師在運用信息技術手段講課時,忽視了原則性和教學本質,將課文內容用科學課的方式教給學生,播放了過多的自然奇觀視頻,不但不會提高教學效果,反而會增加學生對知識的困惑。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加強對信息技術的掌握能力和篩選能力,把握好對信息技術的使用度,利用多媒體授課的優(yōu)勢教授重點內容,實現(xiàn)小學語文的有效教學。
在教授《觀潮》時,教師可以在正式講課之前,利用多媒體播放錢塘江大潮的視頻影像,給學生帶來視覺上的盛宴,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和興趣,然后向學生提出問題:“什么時候是觀潮的最好時期?”“假期里最喜歡去哪里玩?”等學生回答后,教師就可以說明錢塘江的觀潮日大約在十一假期前后,所以人很多,引出課本的內容。給學生講作者去觀潮時的情景,給學生講解重點詞匯和句子,比如“屹立”“橫臥”“人山人?!薄叭綦[若現(xiàn)”“人聲鼎沸”“猶如千萬匹戰(zhàn)馬齊頭并進”等等,等講解完課本主要內容,再讓學生試著用所學的詞匯或者句子去寫一篇觀賞游玩景點的作文,可以去網上查詢資料和素材,或者根據(jù)自己的真實經歷寫一篇。充分利用信息技術的作用,但是還是以講授課本知識為主。
三、明確應用目的,提高應用效率
運用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課堂整合,就是要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加強學生與教師的信息交流,改善課堂結構,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因此小學語文教師在運用信息技術到小學課堂中時,要明確運用目的,有針對性,最大程度地發(fā)揮信息技術的作用。比如,教師在進行《難忘的潑水節(jié)》的授課時,要明確教學的目的是為了讓學生了解我國少數(shù)民族的有趣的節(jié)日活動,增長知識,開闊視野。因此,教師可以運用多媒體技術向學生展示一些具有少數(shù)民族特色的活動,比如傣族的潑水節(jié),通過圖片或者視頻資料,直觀又形象地展示傣族人民的潑水活動,感染學生的心靈,讓學生了解更多的少數(shù)民族知識的基礎上,深刻掌握課文的內容,然后讓學生在課下上網搜集一些其他少數(shù)民族的有趣的節(jié)日活動內容,比如蒙古族的那達慕大會,寫出一篇介紹節(jié)日活動的小短文,鞏固課本知識,又開拓學生的眼界。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巧妙應用信息技術,實現(xiàn)二者的整合,語文教師應該具有正確的信息技術教學的意識,及時了解和掌握語文學科中的新變化,轉變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明確教學目的,正確運用信息技術手段進行教學,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和積極性,擴展學生的知識面,提高閱讀語文的語感,簡化寫作文的難度,提高小學語文的教學效率,促進小學生語文能力的提高。
參考文獻:
[1]王穎.基于信息技術與教育深度融合的小學語文高效課堂構建[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7(5):59-61.
[2]崔立宗.信息技術融合小學語文教學之點滴談[J].課程教育研究:學法教法研究,2017(27):84-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