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閱讀與研討”,強調閱讀不僅是讀,還要有所思有所言,其追求的不僅是厚度,更是深度,本質上是一種允許“個性化解讀和多元化解讀”,且能各抒己見的“深探究”。探討名著教學研討課的策略問題——1.研究:價值是最好的方向;2.探討:“差異”是最好的切入點。
關鍵詞:名著閱讀教學 整本書 經典名著 課外閱讀 名著教學 研討課
隨著《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的頒布,作為“顯性課程”[1]的“整本書閱讀與研討”已開始在高中語文課堂上登場?!伴喿x與研討”,強調閱讀不僅是讀,還要有所思有所言,其追求的不僅是厚度,更是深度,本質上是一種允許“個性化解讀和多元化解讀”[2]且能各抒己見的“深探究”[3]。
問題是,用以“閱讀與研討”的“整本書”是什么樣的書——“通俗”[4]的?“時尚”[5]的?都不行,這不僅因為它們可能具有“潛在負價值”[6],而且還因為它們往往是“削平了‘深度的”[7],所以閱讀還無妨,但花心思研討就很不值了。即是說,要研討就必須找那些“高值化”的“有深度”的經典名著[8]。
接下來的問題是,經典名著“枯燥難懂”[9],不要說“學校普遍不重視課外閱讀教育”的以往[10]孩子們都讀得少——從小學[11]到中學[12]再到大學[13],就是“較為重視課外閱讀教育”的今天,也好不了多少——無論閱讀量[14]還是閱讀力[15],如果再考慮“各科目考試成績=各科目學習成績=各方面發(fā)展?jié)撃堋盵16]的“荒謬”所造成的諸多壓力,就能知道經典名著的“閱讀與研討”在當下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然而,再不容易也得做好。這里,擬探討名著教學研討課的策略問題。
1.研究的起點:“有用”和“有趣”
人們常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但是,名著閱讀所需的興趣不只是一時的興起,面對“一部十多萬字乃至上百萬字的名著”,學生的閱讀興趣必須是“濃厚而持久”才行[17]。而在“分數(shù)至上主義”[18]背景下,“在害怕‘考分低的心理壓力下”[19],學生“沒有時間”、“讀不下去”是怠慢名著閱讀的一種常用說法。閱讀都成問題,研究從何談起?故而,在設定名著閱讀的研究對象時,教師要根據(jù)學生實際立足于:不僅“有趣”,而且“有用”。
不同學生眼中看到的名著,光環(huán)不盡相同。換言之,學生只會偏向選擇他更容易理解的或更想看到的內容,如讀《富蘭克林自傳》,理科生會更偏向于了解傳主在物理方面的研究,想知道他用風箏捕捉閃電的細節(jié),而文科生則更想知道傳主的讀書寫作之法,或者作為一位政治家的思想境界。所以,教師應該先研究學生希望得到什么或愿意看什么,以其找到書中“有用”和“有趣”的結點,這也是課堂教學研討的良好起點。
2.研究的終點:認知價值和思想價值
關于名著文本研究,參考陳雪君老師的說法[20],筆者將其簡化為“認知價值”和“思想價值”兩個方面。認知價值是指向事實層面上的價值,而思想價值則是指向精神層面上的價值。比如,《紅樓夢》“內容包羅萬象,堪稱中國封建社會的百科全書”[21],學生讀《紅樓夢》,有助于掌握更多的古代文化常識,這就是它的認知價值,而其中蘊含的文化思想,比如儒釋道的思想呈現(xiàn),則是可供學生研究的思想價值[22]。
研讀《哈姆雷特》時,筆者讓學生自己選擇劇中的某個人物,以這個人物的身份給哈姆雷特寫一封信[23]。在這種有趣的形式之下,學生研讀了文本,感受了莎翁華美的詩歌般的語言,還揣測了作者留下的“空白”[24]。最終,一封封信呈現(xiàn)出的是,一方面實現(xiàn)了文本的認知價值:對人物關系的把握,對故事情節(jié)的梳理,對言外之意的揣摩;另一方面實現(xiàn)了一次思想感情上的升華:對優(yōu)柔寡斷的哈姆雷特有了更深切的同情和強烈的共鳴,對歷史課本上的“文藝復興”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總之,只有以“有用”和“有趣”為起點、以“認知價值”和“思想價值”為終點的研究,才是真正有效、有料的研究。而實際上,當學生真的能跟隨老師的步伐深入研究名著,研究相關歷史文化,那么,這個研究根本上就沒有終點,因為正如歌德所說:“優(yōu)秀的作品無論你怎樣去探測它,都是探不到底的?!盵25]
探討,是課堂研討課中的重頭戲。既然要探討,就要有理解上的不同、思想上的對立。一個好的問題有時候比答案更重要,所以,老師要引導學生提出“疑惑不解的問題”,或者由老師直接拋出“辯題”[26]。為了“辯論”,為了“說服”,甚至是為了讓同學和老師“刮目相看”[27],他們就必須重讀、細讀文本,必須查找相關資料。而在此基礎上的探討,就一定是言之有物、言之有果。
應該指出的是,名著教學研討課的這種探討,既可以在“閱讀初感”[28]階段,也可以在“成果展示”階段[29],還可以在“拓展延伸”階段[30]。當然,在“拓展延伸”階段,探討的問題應更具深度——如教完《三國演義》,可提出:“評價這部巨著”用“藝術標準”之外,還能用“史實標準”[31]嗎?為什么?另外,不論哪個階段的探討,問題都要有深度,但也應該避免“過深”。如《談美書簡》的“時代局限性”[32]不妨探討,而“學理性缺失”[33]問題則不宜,因為它已超出了高中生思辨能力的范圍。
可以說,研討課是名著閱讀教學的主角,是整個流程的高潮,是教學成果的主要來源。不過,上好名著研討課,首先是對教師的素養(yǎng)有很高的要求,除“樹立良好榜樣”[34]、“引領盡心”[35]外,還必須有“高水準的引領技巧”[36],而這,就需要有內力即高“閱讀素養(yǎng)”的支撐[37];其次是對“學校管理者”在“條件創(chuàng)設”方面乃至整個社會也有諸多的要求[38]。從這個意義上講,本論及本論所屬項目[39]跟其試圖達到的目的之間,仍有相當長的一段路要走。
參考文獻
[1]鄭惠生.影響中學生課外閱讀的五個因素[J].教學與管理,2007(34):37.
[2]姚佩瑯.高中語文中文學作品的定位——以《課標》、教材、高考的分析為基礎[J].語文教學通訊·D刊(學術刊),2014(05):29.
[3]姚佩瑯.校辦讀書節(jié)的閱讀理念[J].語文教學通訊·D刊(學術刊),2016(07):23.
[4]鄭惠生.通俗小說的認識判斷與價值判斷[J].汕頭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04(02):12.
[5]鄭惠生.論審美時尚的特性[J].汕頭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 1998(02):24.
[6]鄭惠生.論審美時尚的潛在負價值[J].汕頭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 1998(06):35.
[7]鄭惠生.論大眾審美文化的特征[J].韓山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2000(03):41.
[8]鄭惠生.論文學經典的生成、意義和特性[J].社會科學評論,2009(01):15.
[9]鄭惠生.關于當前大學生喜歡閱讀哪類課外書的調查研究[J].江西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2005(02):58.
[10]鄭惠生.城鄉(xiāng)小學生最喜歡哪些雜志和報紙——小學生課外閱讀調查研究之五[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7(02):87.
[11]鄭惠生.城鄉(xiāng)小學生離經典名著有多遠——小學生課外閱讀調查研究之二(上)[J].湖北教育學院學報,2006(11):102-106.
[12]鄭惠生.中學生離經典名著有多遠——中學生課外閱讀調查研究之二[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5(12):82-90.
[13]鄭惠生.大學生離經典名著有多遠——大學生課外閱讀調查研究之三[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5(09):60-66.
[14]姚佩瑯.高中生名著閱讀量、閱讀認知與行為的調研[J].文學教育(上),2019(04).
[15]姚佩瑯.高中生名著閱讀中愉悅、失望與困難的調研[J].文學教育(上),2019(05).
[16]鄭惠生.關于“當前小學生課余時間最喜歡做什么”的調研[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8(04):30.
[17]姚佩瑯.名著閱讀教學“四步工作法”[J].語文教學通訊·D刊(學術刊),2019(01):10.
[18]鄭惠生.“新媒體時代”小學生最喜歡閱讀哪類課外書[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07(02):56.
[19]鄭惠生.小學生課外閱讀認知、行為與相關條件的調研[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8(06):86.
[20]陳雪君.構建課外閱讀研討課的基本模式[J].文學教育(上),2019(04).
[21]梁小艷.構建名著閱讀教學模式:以《紅樓夢》為例[J].文學教育(上),2019(04).
[22]邵曉樂.在名著閱讀教學中提升文化傳承與理解素養(yǎng)[J].文學教育(上)2018(11):88-89.
[23]肖楊楊.名著閱讀教學中的“導演”和“偵探”[J].文學教育(上),2018(11):82-83.
[24]黃立榮.在文學名著教學中運用召喚結構理論[J].文學教育(上),2019(04).
[25] (德)歌德.歌德的格言和感想集[M].程代熙,張惠民,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2:75.
[26]鄭佩琪.名著閱讀教學之“辯”[J].文學教育(上),2019(04).
[27]王銀鴻.學習動機視閾中的名著閱讀教學[J].文學教育(上),2019(04).
[28]柯麗文.在名著閱讀教學中促進直覺思維的發(fā)展與提升[J].文學教育(上),2019(04).
[29]黃少娥.名著與名篇閱讀教學之比較分析[J].文學教育(上),2019(04).
[30]姚佩瑯. 略論當前中學文學教學的“八重八輕”[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9(02):83.
[31]姚佩瑯.語文學科中的文學真實性問題——兼與李明哲《疑點重重,令人費解——讀都德〈最后一課〉》商榷[J].語文教學通訊·D刊(學術刊),2017(03):10.
[32]鄭惠生.論朱光潛先生《談美書簡》的局限性——兼向國家教育部提建議[J] .汕頭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9(01):10-13.
[33]鄭惠生.《談美書簡》是“現(xiàn)代中國美學經典”嗎——論朱光潛先生《談美書簡》的學理性缺失[J].汕頭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02):11-16.
[34]鄭惠生.論影響小學生課外閱讀五因——從城鄉(xiāng)小學生的心里話談起[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8(10):95.
[35]鄭惠生.高校圖書館在大學生經典名著接觸途徑中有多重要——大學生課外閱讀調查研究之五[J].韓山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2006(01):88.
[36]鄭惠生.經典名著留給大學生的印象探討——大學生課外閱讀調查研究之六[J].美與時代(下),2005(09):83.
[37]姚佩瑯.高中語文學科新面向:整本書[J].文學教育(上),2019(01):98.
[38]姚佩瑯.名著閱讀教學的條件創(chuàng)設[J].文學教育(上),2018(12):122.
[39]姚佩瑯.以提升素養(yǎng)為導向的名著閱讀教學實驗[J].文學教育(上),2018(11):71-75.
基金項目:廣東省教育科學規(guī)劃課題重點項目《以“提升素養(yǎng)”為導向的名著閱讀教學實驗研究》(項目編號:2018ZQJK023,項目負責人:姚佩瑯)
(作者介紹:肖楊楊,廣東汕頭市東廈中學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