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燕
[摘? ?要]以新人教版第三章第三節(jié)《細胞核——系統(tǒng)的控制中心》的教學實踐為例,從情境引入、合作交流、自主學習、模型構建等多個角度展開教學活動,彰顯“學生本位”教學思想。
[關鍵詞]學生本位; 高中生物;細胞核
[中圖分類號]? ? G633.91? ? ? ? [文獻標識碼]? ? A? ? ? ? [文章編號]? ? 1674-6058(2019)14-0086-02
教育部于2017年發(fā)布的《普通高中生物學課程標準》中將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作為課程設計的宗旨,體現(xiàn)了以生為本的教育改革思路。我國通過十余年的素質教育改革,雖已取得初步成效,然而在長期形成的以中高考成績作為評價標準的背景下,在教育教學中以學科或知識為本位的現(xiàn)象依然占多數(shù),這已然不能適應目前知識經(jīng)濟、信息化時代下復雜的、不確定的教育發(fā)展。從學科本位的教育模式轉變?yōu)閷W生本位的教育模式已成為教育發(fā)展的必然趨勢。在課堂教學中,如何彰顯學生本位,培養(yǎng)學生生物學核心素養(yǎng),是每一位生物教師需要深入研究的課題。筆者以《細胞核——系統(tǒng)的控制中心》的教學為例,談談自己的教學實踐。
一、情境感知,引入新課
知識往往在情境中生成和顯現(xiàn),情境源于自然與生產生活,可以是故事、視頻、圖像、實物、問題等,恰當合理的情境能夠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引起情感共鳴,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
例如,在《細胞核——系統(tǒng)的控制中心》這節(jié)課中,筆者首先播放視頻“克隆羊多利的誕生”;接著展示圖片,簡單介紹繼多利羊誕生后的克隆動物明星,如獼猴特拉、老鼠庫姆利納、山羊米拉、野牛諾亞、小貓科畢、小狗史努比等,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促進他們思考克隆技術的利與弊;然后以多利羊誕生的流程圖為例,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多利羊誕生過程涉及了幾頭母綿羊?多利羊長得最像哪頭母綿羊?這頭母綿羊給多利羊提供了哪種細胞結構?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fā)展,目前已有三個國外組織正式宣布他們將進行克隆人的實驗,對此你有何看法?前三個問題主要是為了引入新課,同時也能使學生初步感知細胞核的功能,為后續(xù)學習奠定基礎;最后一個問題促使學生在激烈的爭辯中感悟到克隆人所帶來的復雜后果,激發(fā)他們辯證地看待科學技術的雙刃劍效應,學會理性地分析思考社會問題。通過創(chuàng)設情境,把知識還原到情境中,不僅使枯燥乏味的知識產生豐富的附著點和切實的生長點[1],還使學生感受到知識的原始形式,增強學生的感受力、理解力以及創(chuàng)造力。
二、合作討論,展示交流
學生是未來的社會成員,面對數(shù)字化、信息化和全球化的社會環(huán)境,能對復雜問題做出靈活反應,能有效地和他人溝通,能在團隊中工作和創(chuàng)新無疑是適應未來社會的關鍵素養(yǎng)。
例如,在“細胞核功能”的教學中,筆者將學生分成若干組,讓他們小組討論課本上的四個實驗資料,依據(jù)教師給出的問題串,分析實驗過程并得出實驗結論。資料1問題:美西螈的膚色是由細胞核還是細胞質控制的?結合克隆羊多利的誕生,你認為生物體性狀的遺傳主要由細胞核還是細胞質控制?為什么?資料2問題:蠑螈受精卵有核的那一半能分裂嗎?無核的一半呢?當有核的一半分裂到16~32個細胞時,將一個細胞核擠到無核的一半,這一半會發(fā)生怎樣的變化?細胞核與細胞的分裂、分化有什么關系?資料3問題:變形蟲切割實驗說明控制細胞生命活動的是細胞核還是細胞質?無核的細胞質在生活了一段時間后會死亡,取出的細胞核若不及時植入細胞質中會立刻死亡,說明細胞核、細胞質間存在怎樣的關系?資料4問題:傘藻帽的重新建成,主要與細胞核還是細胞質有關?你認為嫁接實驗和核移植實驗哪個更有說服力?為什么?這樣通過問題串的形式很好地培養(yǎng)了學生實驗觀察、科學探究和分析問題的能力。利用小組討論和交流的方式展開學習,一方面提升了學生在團隊合作中認識自己和他人的能力,讓學生學會相互學習、相互尊重;另一方面提高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同時獲得合作經(jīng)驗。
三、自主學習,構建模型
著名教育家杜威認為,學校中求知的目的不在于知識本身,而在于使學生自己去發(fā)現(xiàn)獲得知識的方法。這種發(fā)現(xiàn)離不開理性思維的支持,理性思維是建立在證據(jù)和邏輯推理基礎上,并嚴格遵守邏輯規(guī)律的思維方式[2]。細胞核的功能由它的結構所決定,教材以圖片及文字形式展示細胞核的結構特點,很多教師通過講授或者讓學生自主閱讀的形式來完成該部分內容的教學。這樣的教學體現(xiàn)了“知識本位”,并不能幫助學生有效理解結構與功能觀,也不利于發(fā)展學生的理性思維。只有引導學生主動探索、自主學習,才能實現(xiàn)知識的有效建構。
例如,在“細胞核結構”的教學中,筆者首先引導學生根據(jù)已有知識回憶并思考幾個問題:真核細胞中遺傳信息的攜帶者DNA主要存在于細胞的哪個部位?DNA的存在形式是怎樣的?細胞代謝的主要場所在哪里?細胞核與細胞質之間有沒有屏障?如果有,細胞核是如何透過屏障控制代謝的?通過對這些有一定邏輯關系的問題進行思考,學生在一定程度上運用并發(fā)展了理性思維,理解了細胞核結構和功能的統(tǒng)一性。在結合已知事實的基礎上,通過推理,學生可初步建構細胞核的相應結構。接著,下發(fā)課前準備好的超輕粘土、細繩、黃豆等材料,讓學生根據(jù)自己的理解從中選取一定的材料構建細胞核的物理模型。最后,教師提供證據(jù)幫助學生修正及完善模型。學生在構建模型的過程中,不僅能夠感受到細胞核各結構與其功能之間的關系,直觀地認識細胞核的結構,感悟生命觀念,還能提高動手能力和獨立思考的能力。在自主學習及構建模型的過程中,讓學生主動去探索、學習,學生在掌握概念的同時學會了模型構建的方法,培養(yǎng)了理性思維,彰顯了學生的主體地位。
愛因斯坦曾說過:“教育無非是將一切已學過的東西都遺忘后所剩下來的東西。” 當代社會,以信息經(jīng)濟、低碳經(jīng)濟為主要的經(jīng)濟形態(tài),科學技術和人力資源成為社會發(fā)展的關鍵。在當今教育改革浪潮中,核心素養(yǎng)為世界普遍重視。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過程需側重學生的自主探究和自我體驗,更多地依靠學生自身在實踐中的摸索、積累和體悟[3]。新形勢下,高中生物教師需要持之以恒地進行反思、學習和實踐,以學科知識作為培養(yǎng)學生素養(yǎng)的載體,在平時的教學中要有意識地改變原先存在的“學科本位”或“知識本位”的現(xiàn)象,組織多種教學活動,因勢利導地將“學生本位”的理念落到實處。
[? ?參? ?考? ?文? ?獻? ?]
[1]? 高彤彤,任新成.多元智能理論與情境教育的發(fā)展[J].上海教育科研, 2015 (3):40-44.
[2]? 秦亞平.高中生物學教學中理性思維的缺失及其對策[J].生物學教學,2018(1):21-22.
[3]? 林崇德.21世紀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研究[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6.
(責任編輯 黃春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