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 山
王其亨
崔景舒
暢春園是清康熙帝在京城西北郊開發(fā)的首座皇家園林??滴醵?1684年),康熙帝首次南巡后在明皇親李偉的別墅“清華園”的廢址(康熙十八年即1679年曾修葺[1])上修建暢春園。一期工程于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在疊山家張然的主持下建造完工。據(jù)說張然在監(jiān)造暢春園疊石工程時曾繪制暢春園圖[2]。暢春園在康熙二十八年至三十年間(1689—1691年)的整修增建工程是由供職康熙時期內(nèi)廷的江南山水畫家葉洮主持[3],葉洮也曾奉召繪制康熙時期暢春園圖[4],但他們的暢春園圖檔至今難覓蹤跡。
清乾隆欽定《日下舊聞考》概述了暢春園在康、雍、乾三朝的使用情況,以文字形式描述了暢春園內(nèi)百余處(不計西花園)大小不等的景觀方位關系,指出了其中40處圣祖康熙帝御書園景題額、3處世宗雍正帝御書園景題額(恩佑寺內(nèi)),以及23處乾隆帝御書園景題額。雍正帝御題的“敬建恩佑寺”與乾隆帝御題的“敬建恩慕寺”“春暉堂”“觀蓮所”和“云涯館”分別是相對獨立的5處建筑景觀,筆者認為是在雍正和乾隆時期增建或改建的。除了這5處建筑景觀外,大體判斷其他建筑景觀在康熙時期就已經(jīng)存在。今天暢春園除了恩佑寺和恩慕寺2座琉璃山門外[5],其余已蕩然無存(圖1)。以平面圖的形式再現(xiàn)康熙時期暢春園格局,成為研究鼎盛時期暢春園的關鍵。
近代對暢春園平面圖的研究,被引用頻率最高的是周維權(quán)描繪的《暢春園平面示意圖》[6],是根據(jù)乾隆《日下舊聞考》和民國初年“樣式雷”研究者金勛描繪的內(nèi)務府樣式房圖紙繪制。趙興華的《京華園林尋蹤》[7]中繪制出了中路8處建筑及回廊的平面示意圖。近年對暢春園的研究有朱強的《暢春園遺址及萬泉河在城市發(fā)展中的問題及對策研究》[5],文中根據(jù)《道光十六年三月廿九日對準樣》及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圓明園來水河道全圖》推測復原出暢春園水系的大致格局及平面的大致圖樣。
對暢春園園景題名進行研究的有趙連穩(wěn)《京西第一名園:暢春園筑園理念》[8],敘述了整體造園理念。其他文章多就暢春園之“暢春”進行辨析。與暢春園園景題名間接相關的有張寶章《暢春園記盛》[9]、李大平《歷史在不同視角下的別樣景觀——從圓明園到暢春園清初皇家園林考》[10]和闞紅柳《崇儉戒奢:康熙帝與暢春園》[11]。
天津大學建筑歷史研究所于21世紀初在北京故宮博物院整理清代“樣式雷”圖檔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了一幅“樣式雷”《暢春園平面圖》,落款為“道光十六年三月廿九日對準樣”(圖2)。此圖是第五代樣式雷傳人雷景修(1803—1866年)以清嘉慶(1796—1820年)樣式雷第四代傳人雷家璽(1764—1825年)之原圖作為底本貼改而成,它描繪了嘉慶以后暢春園的平面布局(推測道光年間曾修葺坍塌建筑,但未擴建新建筑)。任昳霏《“三山五園”地圖中的暢春園》整理了中國國家圖書館館藏清光緒年間(1887—1908年)和民國初期5個版本“三山五園”所描述的暢春園圖像,其中光緒時期的《五園圖》概略地描繪了乾隆時期暢春園的三路景觀建筑及其朝向[12]。
清乾隆《日下舊聞考》記載暢春園“繚垣一千六十丈有奇”,但沒有園墻單向長度的描述,所以才有近現(xiàn)代關于暢春園范圍“南北1公里,東西600米”的模糊說法。
實測“恩佑寺山門”與“恩慕寺山門”正面長度均為5.30m,兩山門中心間距30.20m。比對清“樣式雷”暢春園平面圖中的2座山門,疊合衛(wèi)星平面圖,用CAD輔助作圖,x、y坐標軸雙向等比縮放對準二山門中心,利用幾何等比關系列方程計算校核,對暢春園進行地理復原定位(圖1)。
量出暢春園方位為中軸線南偏東近7°。不計宮門和隨墻門寬度,求得清道光時期《“樣式雷”暢春園平面圖》中的暢春園園墻周長為 2 488.22m,西花園園墻周長為1 169.21m,暢春園和西花園周長之和為3 657.43m,換算成清代量地尺(1丈=3.45m)為3 657.43m÷3.45m/丈= 1 060.12丈,考慮到作圖誤差因素,其中“0.12丈”為不定數(shù),結(jié)果恰與“繚垣一千六十丈有奇”吻合(圖3)。說明“繚垣”范圍指的是暢春園及其西花園,也說明二園在清乾隆至道光的數(shù)十年間沒有改變園墻位置,更說明了清“樣式雷”暢春園平面圖的方位和尺度都是精準可信的,也確定當時繪制暢春園平面圖時使用了角度和長度測繪儀器。
暢春園西北角沿西園墻方向至宮門南照壁的長度為967.29m,自無逸齋處暢春園西南角沿園墻向東至暢春園園墻東南角的長度為394.95m,自西花園西南角沿西花園南墻和暢春園南墻至暢春園東南角的長度為717.71m(圖3)。
結(jié)合國家圖書館藏“樣式雷”暢春園東路景觀圖紙、《日下舊聞考·暢春園》“三路”景觀說、清王原祁等繪制的《萬壽盛典圖》[13]中暢春園大宮門(圖4)與清《五園圖》(圖5)等史料,確定暢春園內(nèi)建筑的面闊、朝向和形式,推測康熙時期暢春園平面布局,從而進一步解析暢春園內(nèi)園景題名用典。
圖1 康熙時期暢春園平面與如今地理信息重合 比對(暢春園緊鄰北京市北四環(huán)路向西四環(huán) 路轉(zhuǎn)彎外側(cè))
圖2 清道光十六年(1836年)“樣式雷”暢春園 平面圖
圖3 清乾隆時期暢春園園墻周長測量圖
參考清“樣式雷”暢春園圖可繪制出宮門前后的平面格局,結(jié)合《萬壽盛典圖》《五園圖》判斷建筑朝向(圖6),據(jù)《日下舊聞考》確定角門和隨墻門。暢春園之“暢春”指希冀天地四時之氣通暢,百姓和樂[14]。
圖4 清康熙時期王原祁等繪《萬壽盛典圖》(刻本)之暢春園宮門(引自《萬壽盛典圖》)
圖5 清光緒時期《五園圖》暢春園(國家圖書館館藏)
圖6 依據(jù)清“樣式雷”圖等文獻復原暢春園過程分析
九經(jīng)三事殿為暢春園主殿,康熙帝于此上朝理政、宴請王公大臣?!熬沤?jīng)”即儒家《中庸》用以管理國家之法:“凡為天下國家有九經(jīng)。曰:修身也,尊賢也,親親也,敬大臣也,體群臣也,子庶民也,來百工也,柔遠人也,懷諸侯也?!笨滴醯塾鶗沤?jīng)三事殿對聯(lián):
皇建有極斂時敷錫而康而色
乾元下濟虧盈益謙勉始勉終[15]
“九經(jīng)”“三事”體現(xiàn)了康熙帝對《尚書·堯典》中“克明俊德,以親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協(xié)和萬邦”與“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的太平理想的繼承和發(fā)展。
九經(jīng)三事殿后庭院正殿為“萬樹紅霞”[10],后有“嘉蔭”“積芳亭”和在康熙時期未命名的建筑(乾隆時御題“云涯館”),這組建筑是根據(jù)《日下舊聞考》的描述和暢春園“樣式雷”圖中貼圖下的殘留墨跡繪制(圖6)?!胺e芳亭”取自明·徐勃詩:“從此相過蹤跡少,積芳亭上月空明”,既有“積聚美好”的含義,又表現(xiàn)了康熙帝對于徐勃那樣的布衣無官一身輕的向往。
據(jù)《日下舊聞考》,基本弄清“玉澗金流”及“瑞景軒”“林香山翠”景、“延爽樓”“式古齋”“綺榭”(圖2)“丁香堤”和“蘭芝堤”的位置關系?!傍S飛魚躍”亭坐落在向北探入湖中、縱長不足20m、寬不足10m的小半島上,其名取自《詩經(jīng)》:“鳶飛戾天,魚躍于淵。”再參照《五園圖》推測出此組建筑的方位(圖6)。
綜上,康熙時期暢春園中路的主景為九經(jīng)三事殿及其周邊景觀和林香山翠及其周邊景觀;可繪出中路的暢春園宮門及其前廣場、九經(jīng)三事殿、萬樹紅霞和積芳亭的平面位置。宮門和中路的九經(jīng)三事殿作為暢春園游線的開端是最具有政治意義的儒家理學治國的場所。
“蒼然亭”“清遠齋”的位置是通過“樣式雷”圖進行判斷的(圖6)。暢春園東部的“劍山”是文殊菩薩在南通的道場,寄意康熙時期敬梵學[16]??滴醯垲}名“蒼然亭”,源自宋·文天祥詩《蒼然亭》,彰顯其敬仰漢族英雄,代表了漢、滿、蒙古族人民共同的心愿(康熙帝血緣的一半是漢族,四分之一是蒙古族,四分之一是滿族[17])。“清遠齋”出自唐·李群玉詩:“蓬萊道士飛霞履,清遠仙人寄好詩?!北憩F(xiàn)出康熙帝身為國君不能像常人一樣飄逸灑脫,而通過引古證今,寄寓清遠閑放的山人情懷。
據(jù)《日下舊聞考》和暢春園“樣式雷”圖繪出“劍山”“龍王廟”“廣梁門”和康熙帝御門聽政的“澹寧居”(圖6)。澹寧居題名體現(xiàn)了康熙帝對儒家倡導的“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的認同。
根據(jù)《日下舊文考》文字描述確定“淵鑒齋”“葆光齋”“蘭藻齋”“藏輝閣”“藏拙齋”建筑群的位置、楹數(shù),據(jù)《五園圖》定其朝向(圖5、6)?!皽Y鑒齋”是康熙帝藏書閱覽、編撰典籍之所。淵鑒:理學“格物”之意。“佩文齋”和“蘭藻齋”在清《五園圖》中都為東西向。蘭藻:文詞雅麗。南北朝·謝靈運詩:“眾賓悉精妙,清辭灑蘭藻?!睋?jù)《日下舊文考》還能確認“清籟亭”“養(yǎng)愚堂”“府君廟”“疏峰”(圖7)的位置。“疏峰”出自《國語·周語》“疏為川谷,以導其氣”。
圖7 “疏峰”平面圖
圖8 “清溪書屋”“道和堂”平面圖
圖9 “清溪書屋”平面圖
圖10 “無逸齋”平面圖
圖11 “觀瀾榭”平面圖
圖12 西直門至御路樣——暢春園與西花園(紅色區(qū)域為西花園)
圖13 西花園宮門區(qū)域平面圖
由《日下舊聞考》確定“太樸軒”“小東門”“清溪書屋”“道和堂”(圖8、9)“昭回館”“藻思樓”“竹軒”的位置,據(jù)《五園圖》判斷“太樸軒”為東西向??滴醯蹖嫷睢扒逑獣荨痹⒁猓河陟o思中滌蕩污濁。遵照“樣式雷”圖繪制“昭回館”和“藻思樓”(圖2)。“昭回”為向天祈雨之意;“藻思”寓文人才子之聚集,表明康熙帝的重文傾向。
綜上,康熙時期暢春園東路主景為澹寧居、淵鑒齋、佩文齋、清溪書屋及其周邊景觀。其功用和方位基本遵循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東文西武”的“陰陽”之理,以代表著“陽”的習文益智功用為主。所以康熙時期在暢春園中設立的被譽為中國歷史上最早的國家科學院“蒙養(yǎng)齋”[18]應坐落于暢春園東路,這個推理與道光丙申年(1836年)《交河集》卷一“恩榮備載”30頁中記錄的康熙帝在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九月二十日所說的:“在暢春園奏事東門內(nèi)蒙養(yǎng)齋”相印證[19]。
參照《日下舊聞考》所描述的“買賣街”“閑邪存誠”齋和“韻松軒”(圖2),根據(jù)《五園圖》“韻松軒”東西向方位,以及“樣式雷”圖判斷二齋軒位置。閑邪存誠齋曾為康熙帝的皇太后博爾濟吉特氏(孝惠章皇后)的一處寢宮[1]??滴醯壑伴e邪存誠”題名,借鑒了隋唐·孔穎達疏:“閑邪存其誠者,言防閑邪惡,當自存其誠實也。”
據(jù)暢春園“樣式雷”圖繪制“船塢”和“無逸齋”(圖2、6、10)??滴醯圪n無逸齋給皇太子胤礽居住讀書,這里又是康熙帝身體力行教育培養(yǎng)諸皇子的地方。無逸齋在暢春園東南角的“坤”位,象征疆土穩(wěn)固。“無逸”出自《尚書·無逸》。無逸齋北邊狹長的地塊,是康熙帝體驗“知稼穡之艱難”的菜園和稻田,他在那里進行了多年的“京西稻”培育[20],以明哲的殷王中宗、高宗、祖甲,以及周文王和周公為榜樣,自我檢討,忠告后世為王者。
據(jù)《日下舊聞考》定位“關帝廟”“蓮花巖”“松柏閘”“娘娘殿”“桃花堤”和“純約堂”(圖2、6)。還可以確定純約堂附屬的“招涼精舍”“迎旭堂”“灣轉(zhuǎn)橋”“憩云”門和回廊,以及“曉煙榭”的布局。再憑借道光年間“樣式雷”圖上被貼圖遮擋下的殘留墨跡初步繪出這組建筑(圖2、6)。
據(jù)《日下舊聞考》描述繪出“松柏室”“樂善堂”“天光云影”亭、“紅蕊”亭、“綠湶”窗、“回芳墅”“紅蕊亭”“秀野亭”“蕋竹院”“觀瀾榭”(圖2、11)“流文亭”和“集鳳軒”的位置。《五園圖》“集鳳軒”的東西向與《日下舊聞考》的南北向敘述矛盾,復原圖取時間上更接近康熙時期的南北向。集鳳軒附屬建筑有“月崖”“錦陂”亭和“俯鏡清流”。據(jù)《日下舊聞考》判斷暢春園西北端有“雅玩齋”“紫云堂”和“天馥齋”?!熬G湶”窗的方位尚沒有文獻予以佐證。
表1 康熙帝暢春園四十景題名用典匯總
綜上,康熙時期暢春園西路主景為無逸齋、關帝廟、純約堂、觀瀾榭及周邊景觀,它們繼續(xù)詮釋著“東文西武”的“陰陽”觀念??滴醯塾诖肆㈥P帝廟以表忠義,并沿西路墻垣內(nèi)養(yǎng)花種稻賞秋收。暢春園大西門同時也是康熙帝進行射圃、閱視武舉等活動的場所。
通過以上對暢春園的綜合考證與分析,結(jié)合“樣式雷”暢春園西花園平面圖(圖12、13)以及張寶章《暢春園記盛》書中的《圓明園來水河道全圖》,推測出暢春園及其西花園平面布局圖(圖14)。
1)校核了暢春園的方位和園墻長度,驗證清乾隆欽定《日下舊聞考·國朝苑囿·暢春園》“繚垣一千六十丈有奇”指的是暢春園及其西花園范圍,以較為確切的數(shù)據(jù)描述了暢春園的占地情況。
2)推測出的康熙時期暢春園平面布局圖屬于階段性研究成果,尚不能完全定量化,但有利于進一步準確研究處于鼎盛期的暢春園的布局造景。
3)康熙帝的暢春園園景題名用典是探討清初皇家造園活動及其儒家造園思想的重要依據(jù)(表1)。
圖14 推測繪制的康熙時期暢春園平面圖
在校核復原康熙時期暢春園平面布局的過程中,基本判明暢春園平面圖上的康熙帝御書題額的四十景的位置,其他的園、田、街、山、巖、崖、壁、島、堤、橋、池、閘、塢、門、殿、堂、齋、廳、軒、廟、墅、舍、房、亭、榭、坊等亦屬于康熙時期暢春園的地上物原型。圖中水域面積大于陸地面積,說明暢春園是以水為主并置有山石的皇家園林,風格簡遠、疏朗??滴醯蹐@景題名用典涵蓋了華夏之周、漢、兩晉、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等朝代的文史著作,尤以詩詞為最,顯示其“以物比德”的儒家理學造園思想,代表著康熙時期暢春園的特色。
注:圖2、7~13由王其亨提供,引自故宮博物院、中國國家圖書館,其余由作者繪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