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建平,張俊嶺,扈曉霞,鄭群,張慧晶
冠心病是臨床常見的心臟病,指因冠狀動脈狹窄、供血不足引起的心肌功能障礙和/或器質(zhì)性病變,包括穩(wěn)定型心絞痛、不穩(wěn)定型心絞痛、急性心肌梗死等,早發(fā)現(xiàn)及早治療可有效改善患者預后[1-2]。心肌酶是反映心肌細胞損傷的主要臨床指標,但其對冠心病的早期診斷價值有限[3]。章祎等[4]研究表明,缺血修飾白蛋白(IMA)及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與冠狀動脈病變嚴重程度有關(guān),且二者均為冠心病的獨立影響因素。本研究旨在分析血清IMA、Hcy水平與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程度的關(guān)系,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4月—2016年11月衡水市哈勵遜國際和平醫(yī)院心內(nèi)科收治的冠心病患者357例,均符合《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診斷標準》中的冠心病診斷標準[5]。根據(jù)心肌缺血程度將所有患者分為穩(wěn)定型心絞痛48例(A組),不穩(wěn)定型心絞痛177例(B組),急性心肌梗死132例(C組);另選取同期在衡水市哈勵遜國際和平醫(yī)院體檢健康者48例作為對照組。排除標準:有心臟病病史者;有心臟手術(shù)史者;病情危重瀕臨死亡者。本研究經(jīng)衡水市哈勵遜國際和平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所有患者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觀察指標 記錄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包括性別、年齡)和實驗室檢查指標,不穩(wěn)定型心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于入院后3 h內(nèi)抽取靜脈血4 ml,穩(wěn)定型心絞痛患者于入院第2天清晨抽取空腹靜脈血4 ml,體檢健康者于體檢當天抽取靜脈血4 ml,均3 500 r/min低溫離心5 min(離心半徑10 cm),留取血清并于2.5 h內(nèi)完成檢測。采用日立7600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檢測血清IMA、Hcy水平,采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試驗檢測血清C反應蛋白(CRP)、白介素6(IL-6)水平,均嚴格按照試劑盒說明書進行操作。
1.3 統(tǒng)計學方法 應用SPSS 17.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處理,計量資料以(±s)表示,多組間比較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組間兩兩比較采用q檢驗;計數(shù)資料分析采用χ2檢驗;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程度影響因素分析采用多元有序Logistic回歸分析;血清IMA、Hcy水平與冠心病患者血清CRP、IL-6水平的相關(guān)性分析采用Pearson相關(guān)分析。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一般資料和實驗室檢查指標 4組受試者性別、年齡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4組受試者血清IMA、Hcy、CRP、IL-6水平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B、C組患者血清IMA、Hcy、CRP、IL-6水平高于對照組、A組,C組患者血清IMA、Hcy、CRP、IL-6水平高于B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多元有序Logistic回歸分析 將表1中有統(tǒng)計學差異的指標作為自變量,將心肌缺血程度作為因變量(變量賦值見表2)進行多元有序Logistic回歸分析,結(jié)果顯示,血清IMA、Hcy、CRP、IL-6水平是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程度的獨立影響因素(P<0.05,見表3)。
表1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和實驗室檢查指標比較(±s)Table 1 Comparison of general information and laboratory examination result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表1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和實驗室檢查指標比較(±s)Table 1 Comparison of general information and laboratory examination result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注:IMA=缺血修飾白蛋白,Hcy=同型半胱氨酸,CRP=C反應蛋白,IL-6=白介素6;與對照組比較,aP<0.05;與A組比較,bP<0.05;與B組比較,cP<0.05;d為χ2值
±s,μg/L)對照組 48 26/22 58.0±7.3 9.41±1.05 79.48±11.35 5.30±0.72 15.27±2.42 A 組 48 25/23 58.2±7.5 9.97±1.13 80.16±9.87 5.37±0.66 15.66±1.97 B 組 177 87/90 58.4±7.4 15.63±2.39ab 109.48±14.63ab 12.39±2.35ab 29.78±3.45ab C 組 132 70/62 57.9±7.6 21.78±3.08abc 122.73±15.55abc 28.63±4.55abc 48.55±6.79abc F(χ2)值 0.43d 0.12 56.45 121.45 83.23 143.21 P 值 0.70 0.95 <0.01 <0.01 <0.01 <0.01組別 例數(shù) 性別(男/女) 年齡(±s,歲) IMA(±s,U/ml) Hcy(±s,μmol/L) CRP(±s,mg/L)IL-6(x
表2 變量賦值Table 2 Variable assignment
表3 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程度影響因素的多元有序Logistic回歸分析Table 3 Multivariate ordinal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on influencing factors of severity of myocardial ischemia in patients with coronary heart disease
2.3 相關(guān)性分析 Pearson相關(guān)分析結(jié)果顯示,血清IMA水平與冠心病患者血清CRP(r=0.558)、IL-6(r=0.609)水平呈正相關(guān),血清Hcy水平與冠心病患者血清CRP(r=0.447)、IL-6(r=0.518)水平呈正相關(guān)(P<0.05)。
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習慣改變及人口老齡化社會進程加劇,冠心病發(fā)病率及病死率逐年升高且呈年輕化趨勢,已成為危害我國居民的主要心臟病,因此早期診斷并及時治療冠心病具有重要現(xiàn)實意義[6]。
IMA是近年來研究較多的心肌缺血生化檢測指標,是心肌缺血時機體血液中的白蛋白氨基末端被氧化修飾產(chǎn)生的結(jié)構(gòu)改變,其是目前較理想的心肌缺血生物標志物[7]。MAIR 等[8]研究表明,心肌缺血 6~10 min內(nèi)IMA即可在血液中檢出,心肌缺血恢復正常后6~10 h內(nèi)IMA恢復正常,提示IMA可用于診斷心肌梗死發(fā)生前心肌缺血。VAN BELLE等[7]研究表明,IMA對心臟手術(shù)圍術(shù)期患者心肌梗死具有一定預測價值。WANG等[9]研究表明,心肌缺血24 h內(nèi)IMA>104 U/ml是1年內(nèi)發(fā)生心臟事件的獨立預測指標。此外,IMA的檢測方法無創(chuàng)、快速且經(jīng)濟[10]。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B、C組患者血清IMA水平高于對照組、A組,C組患者血清IMA水平高于B組,提示隨著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程度加重血清IMA水平升高;進一步行多元有序Logistic回歸分析結(jié)果顯示,血清IMA水平是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程度的獨立影響因素。
Hcy是一種具有硫醇基團的氨基酸,是蛋氨酸代謝中間產(chǎn)物,與人體甲基化及抗氧化水平相關(guān),是冠心病和動脈粥樣硬化新的、重要的危險因素之一,其不僅對血管內(nèi)皮功能具有毒性作用,還能增加斑塊易損性,誘發(fā)血栓形成,進而增加冠心病發(fā)生風險[11-12]。CATIS研究[13]表明,高Hcy水平可增加女性急性心肌梗死發(fā)病率和病死率;ZHE等[14]研究表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Hcy水平高于非急性心肌梗死患者;BONETTI等[15]研究表明,Hcy水平升高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30 d內(nèi)心血管事件的獨立預測因子;HUDZIK等[16]研究表明,血清Hcy水平≥10.8 μmol/L可能增加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力衰竭發(fā)生風險。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B、C組患者血清Hcy水平高于對照組、A組,C組患者血清Hcy水平高于B組,提示隨著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程度加重血清Hcy水平升高;進一步行多元有序Logistic回歸分析結(jié)果顯示,血清Hcy水平是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程度的獨立影響因素。
眾所周知,炎性反應貫穿冠心病的發(fā)生、發(fā)展過程。CRP、IL-6是最常見的炎性因子,CRP是機體組織損傷、炎性反應的敏感指標;IL-6能激活單核細胞并促進其向血管平滑肌黏附、趨化,促使血管平滑肌增殖、遷移,另外IL-6還能誘導巨噬細胞向斑塊遷移并參與斑塊形成及加速斑塊破裂[17-18]。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血清IMA、Hcy水平與冠心病患者血清CRP、IL-6水平呈正相關(guān),與PYTEL等[19]研究結(jié)果相一致,提示血清IMA、Hcy水平與冠心病患者炎性反應有關(guān)[20-21]。
綜上所述,血清IMA、Hcy水平是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程度的影響因素并與其炎性反應有關(guān),二者均可能參與冠心病的發(fā)生發(fā)展過程。但本研究為單中心研究,且未進行長期隨訪,血清IMA、Hcy水平與冠心病心肌缺血程度及預后的關(guān)系仍有待大樣本量、多中心聯(lián)合進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