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婷婷
【摘? 要】 教學不是因循守舊,也不是墨守成規(guī),是需要不斷創(chuàng)新的過程。個性化的小學語文教學方式能夠激發(fā)學生的思考力與創(chuàng)造力,培養(yǎng)他們的學習興趣,這樣才能起到很強的激勵成效,促進教學成效的提升。本文首先分析了傳統(tǒng)小學語文教學問題,接著提出了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激發(fā)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關鍵詞】 小學語文? 興趣? 教學
興趣是學生學習最好的老師,在小學語文教學實踐中,語文教師要能夠運用有效的教學手段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應用這個特殊的“教師”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中去,教學成效明顯。
一、傳統(tǒng)小學語文教學問題分析
首先,教學理念。傳統(tǒng)教學理念都是教師是課堂教學的主體,學生被動地接受語文知識。由于語文知識與其他課程知識不同,特別是古詩文部分,需要教師下功夫去講授。但是部分教師沒有把學生放在教學中心的位置,教學理念有待轉變。其次,教學模式。“灌輸式”教學是很多教師的通病,機械化地“輸送”讓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受到了打擊,按照同一個標準授課并不能體現因材施教的觀念。 我們以課堂導入為例,教師在講授新課的時候基本都是會先回憶上一節(jié)課的內容,接著用純理論的方式引入新課,無法激發(fā)學生的興趣。
二、小學語文教學中激發(fā)學生學習語文興趣的措施
1. 營造良好的師生關系,激發(fā)學習興趣
小學語文作為小學階段的必學科目,能夠在教學中看出小學生的學習特點,語文教師要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首要的前提和基礎就是積極營造良好的師生關系。在日常教學工作開展中,教師要經常跟學生溝通和交流,關心他們的學習狀況,詢問他們對語文知識學習的看法,及時幫助他們解決難題,尊重學生的人格與情感,做學生的良師益友。要定期與學生家長進行溝通,了解學生在家的表現,爭取家長對語文教學工作的支持與信任。要讓學生感受到教師心中裝著學生,每個學生無論其成績好壞,在教師心中的地位都是平等的,要善于鼓勵學生,做到公平與公正,強化學生與教師之間心與心的溝通,為學習興趣的培養(yǎng)打下堅實的基礎。
2. 以學生為教學主體,激發(fā)學習興趣
在新課程標準中提出語文教育教學是針對人的教育,尤其是在義務階段,小學語文課程屬于基礎性課程,要把重點放在學生整體素質的提高方面,要能夠促進學生的全面性發(fā)展,這就要求在語文教學中堅持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成為課程的主人。也就是說,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要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明白自身要完成什么樣的任務,經歷什么樣的學習過程。在小學語文教學中,不管是簡單的字詞語,還是復雜的閱讀教學,都不要直接把知識點“灌輸”給學生,都可以設立相應的活動模式,引導學生積累語文學習方法與經驗,通過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來感悟語文學習過程,滲透核心素養(yǎng)。總之,結合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方向以及學習需求等進行課程的教學安排,學生變成了課堂教學的主體,積極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教師是語文教學活動的設計者,也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更是學生遇到學習困難的幫助者。通過“以學生為中心”理論,提升了學生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也獲得了學習上的成就感,激發(fā)了學習興趣。
3. 運用情境教學模式,激發(fā)學習興趣
教學情境創(chuàng)設應用到小學語文課堂中,屬于教學模式的創(chuàng)新,是對傳統(tǒng)靜態(tài)教學模式的改變,屬于動態(tài)化教學。語文教師通過為小學生語文教學創(chuàng)建相應的教學情境,能夠讓學生更好地融入到課堂教學的整體氛圍中,讓老師和學生之間的情感交流變得更加順暢,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對于小學生來說,比較愛玩,思維也是以形象思維為主,活潑好動,特別容易被新鮮的事物吸引其注意力。所以,在小學語文教學的時候,為學生創(chuàng)設相應的學習情境,進行生活化、游戲化、比賽化的教學情境環(huán)節(jié),能夠幫助開發(fā)小學生的智力,讓小學生在喜歡的活動氛圍中學習,提升了學生的學習成效。 而且在學生喜歡的環(huán)境中得到進步也能形成自主學習的良好習慣,最終提高了教學成效。比如,在學習《皇帝的新裝》的時候,可以選擇運用情境教學法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結合教學內容進行角色扮演,這個過程是學生主動參與的過程??梢詫W生進行分組,每個組中選舉產生一個“導演”,并以小組為單位進行編排開展情境角色扮演,為了更好地完成小組任務,小組成員之間就會相互分工與合作,加深了學生對于課文內容的理解,教學成效明顯。
4. 運用故事教學法,激發(fā)學習興趣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無論知識點的難易程度如何,都不要直接把知識點“灌輸”給學生,要引導學生積累學習方法與經驗。故事對小學生的吸引力不言而喻,小學語文教學中應用故事教學模式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這個學習過程是學生樂于參與的過程。所以,要想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可以在教學活動中選擇故事教學法來提升教學成效。比如,在學習《贈汪倫》這節(jié)課的時候,可以針對教學內容,以李白與汪倫的故事作為切入點開展故事化教學,在調動學生積極性的前提下,通過兩人的故事來理解這首古詩的深刻內涵。在寫作環(huán)節(jié)也可以運用故事教學法,根據學生愛聽故事的心理特點,結合班隊會和課前讀,把古今中外許多著名作家修改文章的軼聞趣事講給學生聽。比如,給他們講葉圣陶先生對文章精雕細琢的故事,講著名作家徐遲創(chuàng)作時每篇稿子至少要修改五次等,這樣就可以把修改作文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融于這些故事之中。潛移默化下,學生的寫作意識也會慢慢地被激發(fā)起來。
參考文獻
[1] 李亮.課程內容的文化選擇——以小學語文為例[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16:29-30.
[2] 何方,周浩.嘗試·分享·導學——核心素養(yǎng)觀下小學教學模式的思考與實踐[J].教育研究與評論(小學教育教學),2017(02):78-79.
[3] 田東東.探索新課標下小學語文創(chuàng)新能力培養(yǎng)的有效方法[J].新課程(上),2017(10):3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