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華民族歷史悠久,創(chuàng)造了上下五千年燦爛輝煌的文化,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東方魅力。在數千年流淌的文化長河中,“文化”與“中華民族”本身就擁有著豐富的內涵,體現出它特有的本質和民族特色。
關鍵詞:中華 文化 分析 思考
“文化”一詞,源于《易·賁卦》的“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追f達為其注疏:“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者,言圣人觀察人文,則《詩》《書》《禮》《樂》之謂,當法此教而化成天下也?!?/p>
這一注疏是以孔子儒家學說為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主體,并將其作為中華民族的心理結構和民族性格來解釋“文化”的,有其偏頗不足之處,但單就“文化”的內涵卻也道出了幾分真諦,真實地體現了中華“文化”先入為主的地位和作用。
“中華”之名,“中”者,居四方之中;“華”者,華美、文化之意,而“中華民族”則作為一種開放性的文化價值原則和文化價值理想,隨著不同血緣種屬的相互交融而擺脫形而下的內涵限定逐步形成的。為此,中華民族是一個多元的構成體,中華文明則是一個多元的超越時空的文化宇宙。正如國學大師章太炎所言:“中華之名詞,不僅非一地域之國名,亦且非一血統(tǒng)之種名,乃為一文化之族名?!薄爸袊梢酝藶橐牡遥牡铱梢赃M為中國,專以禮教為標準,而無有親疏之別。其后經數千年,混雜數千百人種,而其稱中華如故。以此推之,華之所以為華,以文化言可以決之也?!?/p>
從“中華”和“中華民族”的由來及內涵可以明晰地看出:“中華”和“中華民族”的概念是一個“文化”的產物,其中包含著整個民族的價值取向,即民族的價值理想及民族心理和民族性格在文化中直接體現出來。
“中華”與“民族”的結合,本身就是世界文化中的一個例外,從積極意義方面講,本身就體現著一種完美而和諧的融溶,本身也已成為一種凝聚力和向心力的人格化力量。其間,文化與中華民族的融合又是以文化為主體的融合。
關于“文化”與“中華民族”的文化體系,自古至今,不但論述頗豐,而且思想博大精深,同時,處處體現出文化與民族的完美結合和統(tǒng)一。盡管人們在詮釋研究古代文化經典之中,不斷挖掘出新的理論閃光點,并不斷批判其不足與偏頗之處,但大多數文化理論可謂定論已久。這里再多闡述和重復就顯得毫無意義了。而對于中華文化的形成、發(fā)展和相互滲透、促進,以致融合而推進社會進步的基本歷程,也就不用再多做解釋。本文只想借用“文化”先入為主的功能,從中華文化的特點入手,進一步分析思考中華文化的內涵與發(fā)展創(chuàng)新。
中華文化的特點,主要突出了以下六點:
1.以“人”為中心的人的文化。
2.以政治為目的的政治文化。
3.以道德倫理為主體地位的道德文化。
4.以耕讀為基礎的農本文化。
5.“人本”“天下”精神結合的宗族文化。
6.多元結構和多元發(fā)生的儒、釋、道并行,而不斷將“學說”上升為“宗教”的宗教文化。
一定的文化底蘊和突出的文化特點構成了中華文化的實質:以“人”為起始,以農本為基礎,以倫理道德為主體,以政治目的的實現為內涵和以人格理想為本質的文化體系。進而形成了中華民族強大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民族性格和民族心理結構,但同時,在文化的發(fā)展過程中,以“人”為中心的人的張力作用在不斷萎縮,而以皇權為中心的政治目的實現的規(guī)范作用在不斷擴張,不容回避地表現為一種文化矛盾體,文化先入為主的功能也在不斷減弱。
為什么這樣說呢?因為從中華文化的特點和實質上看,中華民族的進程是以文化的進程和不斷詮釋與“規(guī)范”為基礎的,直接表現為一種“先入為主”與集權政治規(guī)范的矛盾,并逐漸上升為“宗教”,成為固步自封和個性萎縮的直接原因。同時,中華文化是以道德價值取向為主體的現實文化,它的目的就是促進人的理想、人格和經世致用的形成和提升完善,并以此來定位社會的價值取向,但在定位過程中,又是以政治統(tǒng)治為界限的。另外,中華文化的形成和發(fā)展,直接沉淀在人的思想深處,成為人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成為人的一種潛意識,直接塑造著人的思想與治世之道、處世之方和修身之法,是人與政治之間的“法定”橋梁和紐帶,從而形成文化——人——政治的同等關系。再者,隨著文化的發(fā)展與進步,中華文化由“人間”上升到了“天上”,具有了一定神性的不可違反的禮教元素。
從中華文化的特點和實質上看,文化在最終達到“文化”與“民族”的緊密聯系上,表現得特別突出。由于“文化”與“政治”的緊密聯系,導致了“文化”與“民族”的完美統(tǒng)一。因為從發(fā)展歷程看,“文化”的目的是政治,往往表現為文化與集權專制統(tǒng)治的一致性,這在千年“以仁治天下”“以孝治天下”和“以中庸之道治天下”與所謂的“休養(yǎng)生息”“橫征暴斂”的“王道”中可窺一斑,也可在所謂的“文景之治”“貞觀之治”和“開元盛世”中知全豹。一句話,人的道德修養(yǎng)、君子之道和治世思想決定著一個時代的脈搏。
從結繩記事,到圖騰崇拜;從文王推演《周易》,到百家爭鳴;從學派到宗教;從神話傳說,到文化變遷演繹,不僅閃耀著中華文化的悠久與燦爛,其自始至終體現著一個主題:人。這是中華文化的起始,也是中華文化的最大特點。但隨著它的演替,卻也出現了它的偏狹與固執(zhí)。
從中華文化發(fā)展的派別與階段來看,就顯現出了中華文化起始的超前性,也明顯地體現出了中華文化特殊的內涵與作用。
儒學家說,是中華思想文化的主干,是中華民族共同的思想基礎,可謂中華最主要的文化內涵。不論從它的“仁、義、禮、智、信”,還是從它的“恭、寬、信、敏、惠”;不論從它的“修身”之道,還是從它的“人性”之論;也不論從它的“天人”關系與“義利”關系,還是從它的“知行”關系與“體用”關系上看,拋開孔子開儒學先河和其后的一分為八以及孟、荀分歧,單從實質與落腳點上看,他們是一致的,并且最先以“人”的修身為起點,最終以“內圣外王”之道,“天下為公”為落腳點。即從“人”出發(fā),以“社會政治”落腳,從而形成性與禮教的矛盾,修身與事功的矛盾等。逐步將儒學上升為儒教,成為儒、釋、道并盛的宗教學派,失去了它應有的意義和作用,變?yōu)榻y(tǒng)治人與社會的工具。其后的玄學、理學、心學,也在儒學的范疇內探討人的問題,只是不斷轉換著文化與政治,人與政治的不同角色罷了。
文化不是單獨的文化,而是一個涵蓋著經濟、政治和自然的全面文化,這就又要回歸到“文化”的最初含義——“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以此推動經濟發(fā)展、政治完善和社會進步,必然要解決一個文化創(chuàng)新問題。
“創(chuàng)新”涵蓋了兩層涵義,一是要創(chuàng)新,必須承認歷史的文化底蘊與文化精髓;二是要創(chuàng)新,必須解決好立足點與文化的前沿作用的問題。也就是要解決好四個問題:一是要明確創(chuàng)新是文化的生命,是先進文化的精神和特質;二是要把握住文化創(chuàng)新的源泉;三是要明晰創(chuàng)新的現實立足點;四是要冷靜思考文化的前沿性和超現實的特有實質。
一部文化史,就是一部文化創(chuàng)新史。首先,文化創(chuàng)新是與文化繼承緊密相連的,文化的繼承性是文化發(fā)展的一個重要規(guī)律,割斷歷史,否定傳統(tǒng),不可能綻放文化創(chuàng)新之花。相反,一個忽略忘記自己傳統(tǒng)文化的民族,不僅不能發(fā)展,而且肯定會走向沒落。但繼承本身并不是創(chuàng)新,更不能用繼承來代替創(chuàng)新。承認了這一簡單道理,就把握住了創(chuàng)新的源泉問題,就理解了文化的生命所在。其次,文化創(chuàng)新是有一定的現實基礎的,即立足點問題。新世紀新階段提出了要著眼于世界文化發(fā)展的前沿,發(fā)揚民族文化的優(yōu)秀傳統(tǒng),在內容和形式上積極創(chuàng)新的論斷。這是在客觀分析現實,正確把握前進方向的基礎上,對歷史的、現實的、未來的文化進行重新審視,是一個良好的開端。同時,文化創(chuàng)新必須正確理解文化的前沿性與超現實性作用,即要解決好對“一個沒有思想的民族,是沒有前途的民族”和“一個沒有強大民族精神的民族,是沒有希望的民族”的正確理解。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蔽幕瘎?chuàng)新就要在繼承傳統(tǒng)文化優(yōu)秀成分和汲取世界文化先進成分的基礎上來構建,打破農本思想,擴展道德倫理外延,提升政治水平,將文化重新回歸于“人間”,在堅持以人為起始點的前提下,融合社會、道德、政治、自然的文化觀為一體,以形成文化的可持續(xù)發(fā)展與實現質的飛躍,最終完成全民族共同的、全新的精神支柱與心理支撐的構建。
參考文獻:
[1]章太炎.國學概論[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18.
[2]章太炎.國學講義[M].沈陽:萬卷出版社,2015.[3]郭沫若.中國古代社會研究[M].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2008.
[4]劉蕙孫.中國文化史述[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7.
[5]張光直.論“中國文明的起源”[M].北京:三聯書店,2010.
[6]夏鼐.中國文明的起源[M].北京:中華書局,2009.
[7]余英時.士與中國文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8]張英,金舒年.中國傳統(tǒng)文化與現代生活[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
[9]龐樸.文化的民族性和時代性[M].北京:中國和平出版社,1988.
[10]陳星燦.從一元到多元:中國文明起源研究的心路歷程[J].中原文物,2002(02).
(作者簡介:許建武,男,黨校研究生,武威市金色大道“馬踏飛燕”大景區(qū)管委會,研究方向:中國文化)(責任編輯 葛星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