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立明
語文學科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工具學科,學生要學好它不容易,教師要教好這門課,我認為應注意四點。
一、語文課堂應以語言訓練為主
語文課可“講”的東西很多,但中學生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不是“講”出來的,而是“練”出來的,特別作為職高學校,更應該注重培養(yǎng)學生運用語言的能力。這就要求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反復的語言實踐訓練,把學的知識變?yōu)樽约旱闹R。如評價一個詞語、一個句子表達效果如何,這就要靠學生加強語境訓練。如要體會一篇文章的風格韻味、詞語表達的準確性,就要采用“朗讀訓練”“讀書百遍,其意自見”。反復朗讀課文,才能得到深切的體悟。語文課離不開作文,多讀文章未必就能“出口成章”,還需多練,可讓學生平時加強“遣詞造句”的口頭訓練,寫起文章來就得心應手了。
二、激發(fā)學生的課堂興趣
興趣是人樂于接觸、認識某事物,并力求參與相應活動的一種積極意識傾向。它能推動學生去尋求知識,開闊眼界,激勵學生用心去鉆研、學習,提高學習質(zhì)量。對學習感興趣的學生,學習會更加主動、積極,產(chǎn)生愉快緊張的情緒和主動的意志努力狀態(tài),從而提高自己學習活動的效率和效果。為此,在教學過程中,可以采用下列辦法來激發(fā)學生自學的興趣:
1.以疑激趣
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疑問時,教師要因勢利導,激起他們自學的欲望和興趣。在指導學生自學課文時,要學生一邊讀一邊想,尤其在“想”字上下功夫,學會設(shè)疑、釋疑。
2.以讀生趣
讓學生反復誦讀課文,以讀激情,使他們產(chǎn)生濃厚的興趣去自學課文。
三、語文教學中要注意設(shè)計精巧的課堂提問
課文里面的有些內(nèi)容,是教師必須講的,且有些是必須通過提問讓其思考的。問什么,是個藝術(shù)問題,問的問題要能啟發(fā)學生自覺不自覺地去學習所確定的重點內(nèi)容,要能讓學生都積極地有興趣地把全部精力都盡量投入到學習中去。如在學習《警察與贊美詩》這一篇文章時,教師可事先設(shè)計一個問題提問學生:蘇比為什么要想方設(shè)法地進監(jiān)獄?按情理,沒有想要進監(jiān)獄的人,就算違反了國家法律的人也要想方設(shè)法洗脫犯罪嫌疑,不愿去過沒有人生自由的生活。這一與情理相反的問題提出后,就能吸引學生閱讀的興趣,除認識到流浪漢蘇比進監(jiān)獄的目的是“享?!蓖?,還可進一步掌握文章的主題是要揭露金錢萬能的資本主義社會的腐朽性。
四、語文教學要著力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
學習,就是要學習學習的方法。因?qū)W生在教學中是處于主體地位,而教師只起到主導作用。教師的教雖然是十分重要的,也是短時間的,而自學能力卻是長久用得著的。將來學生走出校門,步入工作崗位,獲得新的知識的最有力途徑仍是自學。所以教師要把學習的主動權(quán)交給學生,交給學生學習的方法。要教學生自學完成一篇課文,應按下列步驟進行:
1.教給學生如何感知教材
學生學習語文有一個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過程。要學習一篇文章,首先要熟悉課文,學生只有在熟悉教材的基礎(chǔ)上才能進一步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茖W地提出預習思考題是教給學生感知教材的一種方法。如教《祝?!芬徽n時,可布置以下預習題進行引導:
(1)閱讀課文,弄清故事情節(jié)。
(2)思考造成祥林嫂悲劇命運的原因。
(3)環(huán)境描寫和倒敘手法對表現(xiàn)主題的作用。
出預習題的目的,是給學生引導思路,熟悉教材,抓住重點,不要求學生作出完滿的解答,只要求他們從這些方面思考問題。
2.啟發(fā)學生理解教材
自學是學習者主動探索知識,培養(yǎng)能力的過程,必須有主動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初嘗自學的學生不善于提出問題,教師要幫助他們設(shè)疑,如教《藥》這篇小說時,教師可為學生設(shè)下列問題:
(1)為什么把小說的題目定為《藥》?
(2)作者為什么要設(shè)兩條線索(明線、暗線)來寫?
(3)究竟什么是療救當時舊中國社會的“藥”?
通過這些疑問讓學生思考討論,教師適當點撥。這樣,學生就能弄清楚作者的結(jié)構(gòu)意圖,明確作品的主題所在。進一步地理解了文章內(nèi)容。
3.教師“精講”重點
教師要根據(jù)教學大綱要求及聯(lián)系實際對課文的重點進行“精講”,讓學生緊緊圍繞重點、難點學習。如教《祝?!芬徽n時,教師應重點講魯迅為什么在開頭、中間、結(jié)尾一再地描寫魯鎮(zhèn)“祝?!钡木跋?;為什么運用肖像描寫的方法,對祥林嫂的三個不同時期的外貌作了具體描繪,并重在刻畫眼睛。第一個問題可使學生明確本文的主題是借來就社會封建禮教的吃人笨拙。第二個問題讓學生通過祥林嫂不同時期的外貌對比認識到封建社會對她的剝削、壓榨和精神摧殘。另外還可給學生講講文章是以“不變的環(huán)境,大變得人物”來結(jié)構(gòu)全文的,以及祥林嫂這一形象的典型性。
4.師生共同綜合全文
學生通過前面幾步的學習,對文章有了不同程度的理解。最后,教師可采用學生討論,教師板書的形式歸納全文。使學生對文章有一個全面、本質(zhì)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