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秀娜
編者按Editor's note
1943年7月,《山東畫報》在沂蒙老區(qū)八路軍115師司令部所在地正式創(chuàng)刊??得?、龍實、白刃、鄒健東等第一代畫報人懷揣著卡片式的記者證,身臨前線,采寫出了大量流傳甚廣的報道。
在抗日的烽火硝煙中涌現(xiàn)出的女記者楊玲,拍攝了《陳粟視察炮陣地》《淮海戰(zhàn)役的尾聲》等一系列佳作?!督夥拍暇愤@張世人皆知、永載史冊的名作,則出自戰(zhàn)地記者鄒健東之手。
從1943至今,將近76載,《山東畫報》幾經(jīng)變革。但無論時代風云如何變幻,《山東畫報》均用鏡頭凝固瞬間,用圖片見證歷史。
2019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我們從山東畫報社浩渺如煙的圖片庫中選出7幅代表性圖片,每10年選擇一張,這些圖片無論是從流傳程度,還是代表性上,均能夠出反映時代特色,影印共和國70周年。
1958《官橋——我省第一個露天煤礦》 攝影:張存煦、王兆相
我省第一個露天煤礦——官橋煤礦,于1958年10月28日正式破土動工。這里埋藏著數(shù)量巨大的優(yōu)質(zhì)煉焦煤。當時正值大煉鋼鐵時期,采煤能夠為煉鋼提供充分的能源支持。在開采過程中,廣大干部群眾個個斗志昂揚,每個師團都涌現(xiàn)出了無數(shù)的英雄事跡。從圖片中也能夠感受到當時的干部群眾投身于社會主義建設(shè)的熱情。
1960《呂劇藝術(shù)花盛開》 攝影:林崮、田霞光
呂劇是我省地方戲曲劇種。解放前,我省僅有一個十幾人的班社,即濟南市呂劇團的前身——魯聲琴劇團。解放后,呂劇藝術(shù)遍地開花。為了探討如何使呂劇藝術(shù)進一步發(fā)展繁榮,1960年1月10日至20日,舉行了山東省首屆呂劇藝術(shù)觀摩演出大會。這次演出,獲得了巨大的成功,是對當時提出的“文藝應該為政治、為生產(chǎn)、為工農(nóng)兵服務”方針的深入貫徹,刊登于《山東畫報》1960年第2期。圖為濟南代表團演出《錦繡桃園》。
1979《1979年濟南國際體操友好邀請賽》 攝影:鄒本東
1979年8月12日至14日,濟南國際體操友好邀請賽舉行。應邀參加邀請賽的有加拿大、法國、希臘、羅馬尼亞、美國和中國六個國家的運動員和觀察員。有男子六項全能賽和個人賽以及女子四項全能賽和個人比賽。這次邀請賽,是我省首次重大的國際體育運動會。20世紀70年代,“體育外交”是中國在外交政策中的一大創(chuàng)舉。體育是橋梁,使各國人民和運動員之間進一步加深了解,增進友誼。山東畫報社記者鄒本東拍下了這一精彩而迷人的瞬間。
1982《玲玲開拓的路》 攝影:李霞
張海迪,幼名玲玲。10歲時因病高位截癱,但她從不氣餒,她不但博覽群書,還自學針灸,治好了很多人的病。1982年,山東畫報社記者李霞到聊城地區(qū)采訪,聽到了張海迪的故事,深受感染。以《玲玲開拓的路》為題在當年5月刊發(fā)表了組照和文章,在社會上掀起了強烈的反響。1983年,中共中央發(fā)出《向張海迪同志學習的決定》,28歲的張海迪被樹立為楷模,成為“80年代新雷鋒”和“當代保爾”。
1994《太陽、國旗同時升起——記山東籍國旗衛(wèi)士》 攝影:谷永威
1994年第10期,山東畫報社隆重推出國慶專稿《太陽、國旗同時升起——記山東籍國旗衛(wèi)士》。在當時的國旗護衛(wèi)隊中,山東籍的戰(zhàn)士占了40%,他們每日刻苦訓練,用自己的英姿向世界展示了中華的風采。本篇專稿由攝影師歷時多日拍攝完成,發(fā)表后獲得多項大獎。
2008《奧運精神漫齊魯》 攝影:馮琳
2008年7月22日8時15分左右,奧運火種在三名護衛(wèi)手的引領(lǐng)下,緩緩地登上大成殿石階,并由奧組委官員郭敏點燃了第一支火炬。伴隨著雷爆鼓、震天鑼、嗩吶、腰鼓同奏,扇子、花棍、柔力球、陰陽板齊舞,100名火炬手順次將該站火炬接力活動推向高潮,火炬的到來點燃了民眾的熱情。山東畫報社記者馮琳拍下了這一精彩瞬間。
2018《用儒家文化講好中國故事》 攝影:張健
2018年9 月 26 日至 28 日,2018 中國(曲阜)國際孔子文化節(jié)暨第五屆尼山世界文明論壇在山東曲阜舉行,來自 25 個國家和地區(qū)的500 多位專家學者、嘉賓及中外媒體記者等參加開幕式。山東畫報社首席攝影張健拍下了這一中外嘉賓互相交流的精彩瞬間。本屆文化節(jié)和論壇深入探討文明的相融以及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shè)的途徑,向世界發(fā)出中國的聲音,為人類的未來和平、有序發(fā)展獻計獻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