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曉靜
[摘? ? ? ? ? ?要]? 音樂治療作為一種系統的心理干預技術和手段,20世紀40年代以后在心理健康教育領域應用更加廣泛。治療師運用各種形式的音樂體驗和動力治療關系來幫助治療對象達到健康的目的。兒童期孤獨癥是發(fā)生在嬰幼兒期一種特殊的精神障礙,其發(fā)病原因復雜,包括遺傳生理因素和社會心理因素等。其癥狀多起病于3歲前,涉及智力、社會交往、語言等方面。音樂治療技術通過運用共情、反應、表達等作用方式對孤獨癥兒童進行個體或團體治療,運用聆聽、歌曲演唱、即興演奏等手段幫助患兒在情感認知、語言發(fā)展、人格塑造上得到康復訓練。
[關? ? 鍵? ?詞]? 音樂治療;孤獨癥;情緒;語言;人格
[中圖分類號]? R395.5? ? ? ? ? ? ? ?[文獻標志碼]? A? ? ? ? ? ? ?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9)04-0046-02
一、音樂治療技術
(一)音樂治療技術的定義
美國Temple大學教授布魯夏博士在《定義音樂治療》(1989)中對音樂治療有如下定義:“音樂治療是一種系統的專業(yè)的心理干預手段,治療師運用各種形式以音樂體驗的方式方法來幫助治療對象達到健康和社會適應的目的?!币魳分委煈梅秶謴V泛,特別是對孤獨癥兒童,正常的語言交流存在障礙,能起到較好的溝通效果。音樂治療的方式不是單一的而是多種多樣的,并非人們通常理解的單純通過聆聽得到放松,而是注重參與的方式,包括器樂演奏、歌唱、即興創(chuàng)作、旋律和歌詞創(chuàng)作等。
(二)音樂治療技術干預的基本方式方法
根據布魯夏(1989)提出的音樂治療干預方法可大致分為以下10類:共情、調整、聯系、表達、溝通、反應、探究、影響、動機、肯定。在音樂治療中音樂治療的方式是指音樂治療師工作的具體場所、治療對象的人群、工作目的或治療途徑。
二、兒童期孤獨癥
1.兒童期孤獨癥(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ASD也稱自閉癥)最早由美國精神病醫(yī)生Kanner提出并描述孤獨癥兒童的主要特征,表現為一種自我封閉的行為刻板、固執(zhí)的傾向,導致認知語言水平受阻,對周圍事物的變化產生強烈的心理抵抗。大多數孤獨癥兒童的智力水平偏低;有少數在某發(fā)面能力超常。兒童期孤獨癥是心因性的心理發(fā)育障礙,3歲之前容易發(fā)病。
2.兒童期孤獨癥的臨床特征:語言發(fā)育障礙,患兒的主要表現為語言發(fā)育比正常人晚,50%患兒完全無口語形成,約20%~80%的患兒含有語言發(fā)育倒退。社會交往障礙,不同時期表現不同,嬰兒早期為眼神接觸回避,占孤獨癥兒童的一半以上,無法與親人、熟悉人建立依戀的關系,無明顯分離焦慮特征。兒童期表現為言行舉止冷淡孤僻,不依戀、依賴任何人,對別人或者周圍事物表現出不關心、不感興趣的樣子。興趣范圍狹窄、行為刻板,如對個別物體或活動特別依戀,重復某一單一動作或復述某一句話,拒絕生活規(guī)律、生活環(huán)境改變,伴有自傷行為。智力發(fā)育不健全,個別患兒智力發(fā)育呈“島狀”成熟現象,對優(yōu)美的音樂、動手繪畫、算數,甚至對不需要理解的文字記憶有超常能力,表現為所謂的“白癡學者”。
三、音樂治療技術對兒童期孤獨癥的心理治療
(一)孤獨癥兒童認知情感的特點以及音樂療法對其的影響
很多孤獨癥兒童對人或事物的認知能力有一定的局限性,信息接收無法消化,不是主動搜索采集信息,而是被動接受。他們認為外部世界與自己沒有任何關系,認知的方式都是通過人的感知器官來認識的,他們知道的事物不是事物本身的意義,是自己賦予事物意義的。他們興趣的側重點在于物體的某一特征,喜歡光滑的東西,反復欣賞和觸摸,比如光滑的墻面、圓石、柔軟的毛發(fā)等,有的患兒嚴重產生依戀心理,但對自己的親人卻視若無睹。孤獨癥兒童想象力缺乏,容易做重復、單一、刻板的事情或動作,很多患兒的行為沒有明確的目的和動機,有的出現自傷自殘行為。大多數兒童智力低下,個別患兒有可能有超常天賦,比如超常的記憶力,但是無法進行合理的分析和總結、歸納和整理。但是有研究證明,孤獨癥兒童有很強的可塑性,教學方法很重要,決定了他們的發(fā)展方向。所以我們必須重視對孤獨癥兒童早期的認知情感教育。在兒童的感知運動階段(0~2歲)階段,音樂是刺激兒童學習的理想媒介和最佳手段。通過音樂刺激,讓兒童產生一定的情感,初步建立起與親人的情感聯結,為以后的一系列發(fā)展任務做準備。而前運算階段(2~7歲),對正常兒童來說是語言和概念快速發(fā)展的階段,音樂療法有助于培養(yǎng)孤獨癥兒童的積極情感,緩解消極情緒,使其逐步具備生活自理能力,為與人交往溝通的能力奠定基礎。具體運算階段(7~1l歲),是兒童語言能力全面快速發(fā)展的時期,音樂療法促進孤獨癥兒童的語言理解和表達,有助于同伴交流。形式運算階段(11~成年),兒童難以形成抽象邏輯思維,音樂療法無法開展。
(二)音樂治療技術對孤獨癥兒童語言的影響
音樂療法可以激發(fā)孤獨癥兒童學習語言的動機,培養(yǎng)學習興趣。前面講過,孤獨癥兒童的動作固定、刻板、單一,所以我們要給他創(chuàng)造環(huán)境和條件,讓他們多接觸音樂,用耳聽,用心感受,歌曲形式可以靈活多變,比如老師彈唱或者反復錄音。剛開始可能只是被動去做、去聽、去看,但是習慣以后,可能會主動去做,甚至模仿。
孤獨癥兒童對感興趣的事會長時間關注,注意力不容易轉移,但是對學習的知識容易厭倦。如果不注重方法的靈活,兒童的訓練難以取得進步。把音樂作為“正向強化”來調動孤獨癥兒童的語言學習興趣。要注意音樂的歌詞內容要新鮮、實用,符合兒童生活,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當他情緒激動、亢奮難以平靜的時候,我們播放他喜歡的音樂,當他消極情緒得以宣泄、情緒安穩(wěn)之后,以恰當靈活的方式輔助教學,然后再重復音樂,進行強化訓練,這樣就可以強化并鞏固所學習的內容,如此的練習也會有效果和特色。
孤獨癥兒童對語言的理解表達能力低,就連溝通中的基本語言都無法理解,他們很少對別人的微笑、點頭示意做出回應,正常孩子會被狗叫聲嚇到,但他們充耳不聞,無動于衷,他們對身體的疼痛或者冷熱反應也不敏銳,常喜歡獨自一人。音樂療法,尤其音樂游戲有助于兒童同伴之間語言交流,增強社會適應能力。以游戲的方式教兒童唱歌,讓兒童在快樂的氛圍、跳跳唱唱中感悟音樂,參與與其他小朋友的互動。讓兒童直接參與表演活動,感受各種音樂的表現手段。
(三)音樂治療技術對孤獨癥兒童人格塑造的影響
“對患兒,只有那些可觸摸的、物理上存在的東西才能生發(fā)興奮。而記憶、表象、幻覺和思維都是無法觸摸的,由于缺乏記憶和表象,想象力就會受損,而想象力水平是游戲的關鍵?!保═ustin 1990)音樂治療可以重塑觸覺世界和想象力之間的聯系。那些3到8歲的孩子們,通過音樂療法,可以使他們通過自己在樂器上制造的聲音而得到滿足。他們大多數的探索是用自己的方式完成的,自己領導自己,而治療師只是作為一個輔助者幫助他們編織建造脆弱的交流網絡。很多孤獨癥兒童都會經歷一個階段——害怕流動的水聲。根據水元素心理能量理論,流動的水聲是與腹部相對的。與此同時患兒也會對水產生興趣下意識地想知道這是什么,這對他們而言具有治愈作用。他們會不停地沖廁所以觀察水是怎樣消失的。在音樂治療室“旋流”對找到患兒所需要的聲音十分有用。很長一段時間(可能是一年)中,患兒無論何時都習慣性跟隨聽到的雨棒聲走路,并不斷調整它以便聽到水流聲。經過不停地反復,患兒最終能夠擺脫這種模式。這種感覺可能預示著我們需要更多的流暢感和活力,需要去除一些障礙,增加一些循環(huán)力。
四、音樂治療技術治療兒童期孤獨癥過程中的問題和注意點
(一)人們缺乏對音樂以及音樂治療法的科學認識和積極態(tài)度
音樂治療是一門專業(yè)的學科,運用這種治療手段對孤獨癥兒童有著積極的作用,但由于我國對音樂治療學研究至今才二十年左右,而用在孤獨癥兒童的音樂治療時間則更短,參與的人力、物力、財力都非常有限,因此,影響力也很有限。
(二)缺乏可借鑒的、系統的、規(guī)范的操作模式
音樂治療不像一般的行為干預,目前還沒有一套相對明確具體的模式,特別是要求治療師對每個孩子要具體觀察、分析采取更為個性化的治療方案,即要尋求針對性強、操作適度、步驟有效的途徑,又要有些“法無定法”的意味。
(三)缺乏專業(yè)治療師及經過篩選的有效的音樂素材
一方面,有的音樂治療師是學科細分程度很高的專業(yè)化模式;另一方面,音樂治療師個人的能力優(yōu)勢往往也只能集中在一兩個方面。為了讓更多的孤獨癥兒童在音樂治療中受益,還需要有更多的音樂治療師來參與。
(四)缺乏對音樂治療法及其效果的評估標準
音樂療法效果的評估與其他療法效果的評估標準不同,音樂屬于藝術類學科,相對而言,科學評估音樂療法的量表需要進一步研究與制定。由于每個人領悟音樂的角度不一樣,孤獨癥兒童感悟音樂也有自己的出發(fā)點和欣賞點。筆者認為這些問題都有待于進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討。
參考文獻:
[1][英]朱麗葉·阿爾文奧瑞爾·沃里克,[美]張鴻懿.孤獨癥兒童的音樂治療[M].高多,譯.上海音樂出版社,2008.
[2]陳莞.兒童音樂治療理論與應用方法[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05.
[3]王璟,張旭亞,張金麗.音樂療法對兒童孤獨癥的影響[J].河南大學學報,2009(2).
[4]劉鳳琴.音樂治療對自閉癥兒童社交障礙的改善作用[J].中國音樂教育,2009(7).
[5]林萍.運用音樂背景訓練孤獨癥兒童言語的研究[J].現代特殊教育,2006(5).
[6]桂莉娜.自閉癥兒童語言認知發(fā)展理論研究綜述[J].社會心理科學,2005(Z1).
[7]周念麗,方俊明.自閉癥幼兒的情感認知特點的實驗研究[J].心理科學,2003(3).
編輯 馬燕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