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斌峰
【摘? 要】語文教學如何告別零敲碎打,真正帶領學生自主探究走進文本呢?本文結合個人教學《司馬遷發(fā)憤寫<史記>》的體會,探索用一個提綱挈領的問題來統(tǒng)領全文的教學,以問題引領學生自主探究,在問題交流中品讀感悟,也許真是一種“適合學生”的語文教學。
【關鍵詞】問題引領? ? 自主探究? ? 問題交流? ? 深化中心
當前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經常會出現(xiàn)這樣的情況:教師將課文分解得支離破碎,一篇完整優(yōu)美的課文,對學生來說竟味同嚼蠟。學生失去了語文學習的情趣,也失去了自主探究文本的珍貴學習體驗。
什么樣的語文教學是“適合學生的”?語文教學如何告別零敲碎打,真正帶領學生自主探究走進文本呢?以下我結合自己兩次教學《司馬遷發(fā)憤寫<史記>》的經歷,談談以重點問題引領學生探究文本的教學方法。
現(xiàn)象描述
上一次教《司馬遷發(fā)憤寫<史記>》,應該是兩年前了。
當時,覺得課文一共才四段,那就帶著學生一段一段學唄。哪里知道,讓學生讀完第一段,概括段意時就遇到了問題。有同學說第一段講的是司馬遷小時候的生活環(huán)境,有同學說講了司馬遷的父親對司馬遷的影響,還有說這段講司馬遷積累了大量歷史資料。學生爭持不下,我一時竟也不知怎么給學生一個完美的答案。其實,學生說的幾個方面都有道理。
第二段寫司馬遷牢記父親的囑托,整理各種史料。而學生眼里,又覺得這段似乎可有可無。最讓我尷尬的是第三段,這是課文的重點段落,我想讓學生由司馬遷受到酷刑出發(fā),來感受他的“發(fā)憤”。然而課堂上,幾位學生糾結于司馬遷到底受到的是什么酷刑,有說“宮刑”,有說“腐刑”,有幾位學生似乎對“宮刑”有所了解,暗暗壞笑起來。我也甚是尷尬,根本沒法順利引導學生深入體會司馬遷的“悲憤交加”,更沒有著重理解“人總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輕于鴻毛……”這一對后世有重要影響的生死觀。
一堂課下來,我感覺自己的教學支離破碎,學生也始終沒能真正走進課文,教學目標只是“輕輕觸碰”,并沒有“深情擁抱”。打個比方,就好像我想把學生一個個推進教室,指望他們坐下來用心學習,學生卻根本沒有靜下心來,熱熱鬧鬧,嘻嘻哈哈,兜了一圈又溜出去了!
問題診斷
我對這堂課的教學自然大為失望。課后,靜下心來審視自己的教學過程,概括出失敗的原因主要是這樣幾個:
1.教學環(huán)節(jié)過于瑣碎。在逐段講解的過程中,司馬遷生活的環(huán)境,父親的囑托,積累的史料,入獄受刑后的發(fā)憤著書,幾個環(huán)節(jié)零零碎碎,沒有融合到一個整體中。學習過程中,學生也沒有意識到以上各個環(huán)節(jié)之間的關系,甚至覺得某些方面可有可無。
2.教師缺乏有效引領。整個學習過程,我沒有采用什么有效的方法帶領學生探究課文。具體地說,缺乏一個能夠提綱挈領的問題,引領學生探究課文內容,并一以貫之地深入下去,一步步閱讀文本,感悟思想。不能有效引領,又怎么體現(xiàn)教師的主導性,怎么體現(xiàn)教師是學習過程中“平等的首席”?
3.學生學習游離文本。課后反觀自己的教學過程,閱讀每一個段落,都只是關注文中寫了什么,而沒有關注課文用什么樣的語言來表達。例如,第一段中,司馬遷從小生活的環(huán)境,教學時沒有帶著孩子們品讀“他從小看著波濤滾滾的黃河從龍門山下呼嘯而去,聽著父老鄉(xiāng)親講述古代英雄的故事,心里十分激動?!钡诙螌W習父親的囑托,也沒有注意父親“淚流滿面”這個詞的深層含義。特別是第三段,教師沒有結合“血濺墻頭”“了此殘生”來感受司馬遷受刑后的“悲憤交加”;沒有抓住“人總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輕于鴻毛”來理解司馬遷的人生觀;沒有從“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寫完這部史書”“盡力克制自己,把個人的恥辱、痛苦全都埋在心底”這些語句中感悟司馬遷完成史書的堅定決心。離開了語言文字,一切對思想內容的理解、感悟都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都不是真正的語文學習。
教學對策
上一次的失敗還記憶猶新,本學期,我又上《司馬遷發(fā)憤寫<史記>》。這次,我重新研讀了教材,重新設計了教案。重點是思考并解決一個難題:設計一個什么樣的問題來引領學生探究課文?
最終,我設計出這樣一個問題:司馬遷能完成《史記》這部偉大的作品,有哪些原因?以此把全文的教學串聯(lián)起來,同時引領學生深入學習語言文字,感受司馬遷為完成《史記》付出的一切努力。具體教學環(huán)節(jié)如下:
一、帶著問題,學生自主探究
在第一課時,學生大致了解了課文內容后,我先讓學生閱讀第四自然段(最后一段),為什么說《史記》是一部前無古人的著作?讓學生從“13年時間”“52萬余字”“耗盡了他畢生的心血”“用生命寫成”以及“記載從黃帝到漢武帝這3000余年間的歷史”等語句,感受《史記》是一部前無古人的著作。
當學生對《史記》有了全面了解后,我適時拋出那個重點問題:“司馬遷能完成《史記》這部偉大的作品,你覺得有哪些原因?”這個問題沒有現(xiàn)成的答案,需要深入文本去概括。學生的學習興趣一下被激發(fā)出來,產生了挑戰(zhàn)難題的沖動。
這時,我又指導學生“不動筆墨不讀書”的閱讀方法,讓學生在課本上圈圈畫畫,找到幾個原因后,標上序號,還可以在課本上寫寫閱讀感受。
二、圍繞問題,師生共同交流
第二課時的教學,就成了針對重點問題的交流會。學生的交流匯報不一定是從第一段開始,梳理出的主要原因跟課文敘述的順序也可能不一致,是自主探究后對文本內容的重新整理和組合。但是只要教師適當點撥,學生的答案不外乎這樣幾個:①生活環(huán)境的影響;②父親司馬談對司馬遷的影響(包括臨終前的囑托);③幾十年積累豐富的資料;④入獄后發(fā)憤著書。
交流上面每一種原因時,都要求學生深入語言文字,緊緊抓住文中的語言來談感受。老師再把理解內容——學習語言——練習朗讀相結合,借助語言來理解,通過朗讀來感受。交流的過程既是理解內容的過程,也是學習語言和朗讀訓練的過程。以下摘錄一個課堂片段:
生:正當司馬遷專心致志寫作《史記》的時候,一場飛來橫禍突然降臨到他的頭上……
教師補充司馬遷替投降匈奴的李陵將軍辯護的情節(jié)。
生:司馬遷受的是宮刑。這樣的刑罰對任何人來說都是奇恥大辱。司馬遷悲憤交加,卻并沒有就此消沉下去。
師:你說司馬遷悲憤交加,文中有哪些具體的表現(xiàn)?
生:他幾次想血濺墻頭,了此殘生……
師:你們怎么理解這里的“殘生”?
生:這里的“殘”指身體的殘缺,更是指心靈受到的摧殘。
師:司馬遷沒有消沉,那他是怎么想的?
生朗讀:我如果就這樣死了,不是比鴻毛還要輕嗎?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寫完這部史書!
師:你們的朗讀表現(xiàn)出司馬遷堅定的決心。他又是怎么做的呢?
生朗讀:他盡力克制自己,把個人的恥辱、痛苦全都埋在心底,重又攤開光潔平滑的竹簡,在上面寫下一行行工整的隸字。
……
生:司馬遷沒有馬上了此殘生,是因為想到了《史記》還沒有完成,想到了“人總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輕于鴻毛……”
師:這句話出自司馬遷的《報任安書》,原文是這樣寫的:“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它表達的是司馬遷對生和死的看法,我們常稱之為“生死觀”或“人生觀”。讓我們多讀幾遍,把這句話背下來。
…………
三、解決問題,深化課文中心
四方面的原因都交流完后,教師便可總結課文。為了深化課文中心,我又補充了《報任安書》中那段名言——“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抵賢圣發(fā)憤之所為作也。”教師解釋這段話的大體意思,也讓學生談談學習課文和上面這段話后的體會。
一堂課下來,似乎只是討論了一個問題,實則悄然融入了語言文字的學習,融入了朗讀訓練,對文本思想的理解顯得水到渠成,達成了眾多教學目標。
對比兩次教學《司馬遷發(fā)憤寫<史記>》的設計,我覺得教師用一個能夠提綱挈領的問題來統(tǒng)領全文的教學,導而弗牽,聚而不散,以問題引領學生自主探究,在問題交流中品讀感悟,也許真是一種“適合學生”的語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