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克運 谷超
祖國醫(yī)學將便秘稱為大便難、不通、秘澀等。漢代張仲景對便秘已有較全面的認識,提出寒、熱、虛、實不同的發(fā)病機制,設立承氣湯、麻子仁丸、厚樸三物湯等方劑,以及蜜煎導法,為后世醫(yī)家認識和治療本病確立基本原則,部分方藥至今仍在臨床使用。
中醫(yī)將便秘的病因病機主要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一是飲食不知節(jié)制。飲酒過多,過多食用辛辣、肥甘厚膩的食物,導致腸胃積熱,大便干結;多食生冷致陰寒凝滯,胃腸傳導失常。二是情志失調。長期精神壓抑、焦慮,久坐少動導致氣機郁滯,腸腑通降,傳導失常而致大便秘結。三是體質虛弱。體質虛弱或病后、產后及年老體虛之人,氣血兩虧,氣虛可致腸傳送無力,血虛可致腸道缺少滋養(yǎng),氣血兩虛也可致陰陽俱虛,間接導致陰虛便秘或陽虛便秘。四是感受外邪。外感寒邪導致陰寒內盛,凝滯胃腸,失于傳導,則形成冷秘。熱病之后腸胃燥熱,耗傷津液,大腸失潤,也可致大便干燥,排便困難。
總之,便秘是由大腸傳導功能失常,糞便在腸道內停留過久,燥結所致,與臟腑經絡、氣血津液、精神情志皆有密切關系,是人體陰陽、臟腑、氣血失調在大腸的一種局部表現(xiàn)。對老年人來說,氣血津液虧虛引起的便秘較為常見。小兒便秘常因飲食不知自我節(jié)制,易患食積、乳積;臟腑嬌嫩,易感受溫熱時邪;突受驚嚇或遭打罵訓斥或環(huán)境、生活習慣改變,情志抑郁,引起氣機郁滯,腸腑傳導失常。
小兒便秘實證多由乳食積滯、燥熱內結、氣機郁滯所致;虛證多由氣血不足所致。其中,又以實證便秘最為多見。
乳食積滯
癥狀:便秘,伴有脘腹脹痛,不思飲食,手足心熱,小便黃少,或惡心嘔吐,或有口臭,舌質紅,苔黃厚,脈沉有力,指紋紫滯。
治療:消積導滯,清熱和中。方用乳積用消乳丸加減。常用炒麥芽、炒谷芽、焦神曲消乳化積;香附、陳皮、炒萊菔子理氣導滯;食積用保和丸加減。常用焦神曲、焦山楂、炒萊菔子、雞內金消食化積;陳皮、法半夏、茯苓健脾化濕;連翹清解郁熱。
燥熱內結
癥狀:大便干結,排便困難,甚至便秘不通,如羊屎;腹脹不適,面赤身熱,小便短黃,口干口臭,口舌生瘡,舌質紅,苔黃燥,脈數有力,指紋紫等。
治療:清腑瀉熱,潤腸通便。方用麻仁丸加減。常用大黃、火麻仁、杏仁清腑泄熱,潤腸通便;厚樸、枳實下氣破結;白芍養(yǎng)陰和里。
氣機郁滯
癥狀:便秘,排便困難,甚至腹脹疼痛,胸脅痞滿,噯氣頻作,舌質紅,苔薄白,脈弦,指紋滯。
治療:疏肝理氣,導滯通便。方用六磨湯加減。常用木香、香附、紫蘇梗疏肝理氣解郁;大黃、檳榔、枳實導滯通便。
老人便秘者以氣血、津液虧虛最為多見。
氣血兩虛
癥狀:大便或干硬,排出困難,或糞便雖不干,有便意,但排出不暢;面色無華,肛門下墜不適,舌質淡,苔薄,脈細弱。
治療:益中氣,補精血,潤腸通便。方用補中益氣湯加減。常用黃芪、黨參、茯苓、白術補中益氣、壯健脾胃;當歸合白芍、生地以補血,合桃仁以活血更能潤腸通便;升麻、柴胡協(xié)同黨參、黃芪升舉清陽;陳皮調理氣機;杏仁宣降肺氣,以復大腸傳導之司,更合麻子仁潤腸通便。
陰虛津虧
癥狀:大便干硬燥結,排出困難;形體消瘦或伴頭暈耳鳴,舌紅苔薄黃,脈細數。
治療:滋陰增液,瀉熱通便。方用增液承氣湯加減。玄參、麥冬、生地以滋養(yǎng)陰液,大黃攻下腑實,共奏滋陰增液,泄熱通便之效。白芍、當歸補血、活血,當歸更能潤燥滑腸。白術“燥而能潤,濕而能和”,為“脾臟補氣第一要藥”,且生白術有潤腸通便作用。厚樸、枳實、檳榔共伍破氣消導;瓜蔞清肺熱、潤燥滑腸,杏仁宣降肺、潤腸通便,配火麻仁更能增強潤腸通便之效;石斛、沙參滋陰清熱。
中藥敷臍:可用生姜30g,豆豉9g,食鹽6g,連須蔥1根,同搗爛如泥,烘熱,外敷。
灌腸:可根據情況選擇溫鹽水、肥皂水、液體石蠟、開塞露,以及大承氣湯等中藥煎劑灌腸。
栓劑:使用甘油栓、蜜煎導栓等。
艾灸、針灸:艾灸,酌選支溝、天樞等,配陽陵泉、氣海、足三里等穴。針刺支溝、豐隆、陽陵泉、足三里等穴。根據辨證酌選配穴,如熱秘配大腸俞、天樞、內庭等,用瀉法;氣秘配氣海、太沖、次髎等,用瀉法強刺激。
要調整飲食結構, 適當多吃粗纖維食物,如各種蔬菜、水果、五谷雜糧、蜂蜜、酸奶等,每日保證足夠水量。進行適當的運動及功能鍛煉,促進腸蠕動。如晨起后兩手相疊揉腹, 以肚臍為中心, 順時針揉100次可促進腹腔血液循環(huán), 助消化, 通腸胃,利于排便。養(yǎng)成定時排便的習慣,最好在清晨。
小兒便秘預防重在糾正不良飲食習慣,要不挑食、不偏食、不強迫進食,飲食規(guī)律,葷素搭配,少吃生冷堅硬等不易消化的食物,不隨便服用補品、補藥。鼓勵小兒多飲水,多參加體育活動。養(yǎng)成定時排便的生活習慣也很重要。日??蛇m當進食香蕉、獼猴桃、火龍果等有通便作用的水果。對小兒偶然的便秘,如有排便痛苦要及時進行心理疏導,必要時對癥治療,如使用開塞露通便,避免患兒因恐懼排便加重便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