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淑如
(泉州市中醫(yī)院,福建泉州362000)
心力衰竭(heartfailure),是由于心臟收縮及舒張功能障礙,血液循環(huán)出現(xiàn)障礙,臨床集中表現(xiàn)為肺淤血、腔靜脈淤血,是心臟疾病發(fā)展至終末階段。心力衰竭有急、慢性之分,如不能及時治療會嚴重威脅患者生命[1]。在對心力衰竭患者治療的基礎上,有效的護理能夠改善患者生活質量。本次選取68例心力衰竭患者,探討健康教育對其影響。
選取2017年1月~2018年3月,我院收治的心力衰竭患者68例,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均34例患者,對照組男、女患者分別為18例、16例,年齡 55~81歲,平均(63.8±4.6)歲,其中急性心力衰竭15例,慢性心力衰竭19例;觀察組男女患者分別為20例、14例,年齡52~79歲,平均(64.2±5.3)歲,其中急性心力衰竭13例,慢性心力衰竭21例兩組患者基本資料相似,可以比較(P<0.05);本次研究經倫理委員會討論通過。
納入標準:經心電圖、X射線檢查確診為心力衰竭;護理方式經患者及家屬同意;基本資料完整。
排除標準:精神疾病患者;嚴重感染患者;免疫功能障礙患者;肝腎功能嚴重障礙患者。
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護理:①患者入院時對其進行常規(guī)檢測并接受常規(guī)治療,記錄并提醒相關注意事項;如患者為急性心力衰竭患者,在緊急搶救之后,病情穩(wěn)定后,給予吸氧治療,并對患者安慰及鼓勵,使其心肌耗氧量降低,避免心力衰竭情況加重;②所有患者均遵醫(yī)囑給予常規(guī)治療,并監(jiān)測患者生命體征;③患者經醫(yī)師檢查醫(yī)符合出院標準后,可辦理出院手續(xù),提醒患者出院后注意事項,并叮囑其定期復查。
觀察組采用常規(guī)護理+健康教育:①成立健康教育小組,組長由臨床心力衰竭護理經驗豐富的護理人員擔任,經過查找資料并聯(lián)合護理經驗,制定相關護理計劃,并對組員進行培訓及考核;②患者入院后,充分掌握患者個人信息及患病情況,向患者及家屬進行環(huán)境、主治醫(yī)師及護理人員的介紹;當患者在病房整理結束后,根據患者實際情況,開設心力衰竭健康教育大講堂或病床旁知識講解,內容包括心衰成因、治療過程中可能會出現(xiàn)的情況及應對方法,讓患者能夠初步了解自身疾病情況,以減少因恐懼產生的不安,提升患者依從性;③治療過程中,針對患者使用的藥物的不同,講解其作用機制,注意語言通俗易懂并使患者容易接受,從而提升對用藥的依從性;飲食方面,指導患者少食多餐,控制熱量的攝入,同時講解控制飲食的好處及注意事項,提升患者在飲食方面的依從性和滿意度;指導患者適量運動能夠提升心臟活力,改善心臟功能,提升患者對運動的重視程度,提升運動依從性;④出院前,對患者及家屬用藥、飲食等方面知識的再次講解,鞏固患者在院期間掌握的知識;在患者出院1個月內,對其進行電話回訪,1次/周,了解患者出院后對治療的依從性,并提醒其注意事項,對患者存在的問題耐心傾聽并再次講解;患者出院3個月后,護理人員上門拜訪,觀察患者生活質量,并鞏固患者疾病知識。
患者出院前,對其發(fā)放知識掌握程度表,包括對用藥、飲食等10項內容進行打分,每項10分,滿分100分,分數越高表示患者知識掌握度越好。
患者出院3個月后,護理人員對其依從性打分,包括用藥、飲食、運動等5項內容進行打分,每項10分,滿分50分,分數越高表示依從性越好。44~50分為依從性非常好,30~43分為依從性一般,0~29分為依從性不好。依從率=依從性一般+依從性非常好。
患者入院時及出院3個月后,對患者生活質量進行評價,選用GenericQualityofLifeInventory74進行評價,評分越高表示生活質量越好[2]。
觀察組患者知識掌握評分為(76.26±6.31)高于對照組(64.58±3.64),差異顯著(t=9.349,P<0.05)。
觀察組患者依從率96.1%高于對照組82.4%(P<0.05),見表 1。
護理前,兩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相近,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兩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均上升,且觀察組上升較對照組更顯著(P<0.05),見表2。
表1 兩組患者依從率的比較[n(%)]
表2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生活質量評分的比較(±s)
表2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生活質量評分的比較(±s)
組別對照組觀察組t值P值例數(n)34 34護理前8.58±2.06 8.56±2.11 0.040 0.969護理后14.59±3.24 11.24±2.31 4.909 0.000 t值9.127 4.995 P值0.000 0.000
心力衰竭,簡稱心衰,是由心臟功能障礙引起的靜脈系統(tǒng)內血液堆積,導致動脈系統(tǒng)中血液灌注不足,引起心臟循環(huán)障礙。通常由于心肌梗死、炎癥、嚴重心律失常等原因引起的心血管疾病,造成心肌功能變化,最終導致心臟收縮壓及舒張壓發(fā)生障礙。通常分為急性心力衰竭和慢性心力衰竭。急性心力衰竭是指在急性心肌受損或心臟負荷突然加重,引起的器官組織灌注不足,并伴有肺部淤血、肺部水腫,常見左心衰竭,需緊急搶救治療[3]。慢性心力衰竭指心臟持續(xù)、穩(wěn)定的惡化或失代償,表現(xiàn)為呼吸困難、水腫等,主要致病原因是冠心病、高血壓、瓣膜病等。對其治療以藥物為主。但由于心力衰竭多發(fā)于中老年,由于個體差異及對病理知識不清晰,導致患者對治療依從性不高,從而影響日程生活。
常規(guī)護理通常的護理重點在疾病本身,但由于患者對疾病和用藥的不了解,會導致患者依從率降低,影響護理治療效率。相對于常規(guī)護理而言,對患者加強多方面的健康教育講解,能夠幫助患者了解疾病本身,同時提高對其治療的重視,能夠體高患者依從性;全程持續(xù)健康教育,不僅能夠加深患者對疾病的重視,提高患者對護理人員滿意度,加深了患者對疾病的了解,以及在用藥、飲食、運動等方面的認知程度,并且在家人的督促指導下,使患者在院治療以及出院后的日常生活中,均能保持良好的規(guī)律性,使體內環(huán)境穩(wěn)定,心臟處于良好的工作狀態(tài),能夠有效提升患者的生活質量。通過本文研究能夠看出,采用健康教育的觀察組滿意度高于對照組(P<0.05),在治療依從性上,觀察組高于對照組(P<0.05);在患者入院時,兩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相近,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在出月后3個月的生活質量調查中發(fā)現(xiàn),觀察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
綜上,對心力衰竭患者加強健康教育,能夠提升患者對護理的滿意度,提升對護理治療的依從性,并提高生活質量,效果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