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云雄
摘 ? ?要:在紛繁復雜的備考信息中,教師需保持清醒,避免跟風。2019年高考文綜全國I卷政治試題的考查進一步表明,題海戰(zhàn)術不可取,理性備考猶可為。教師應抓牢基礎復習,不斷優(yōu)化知識結構和存儲方式,弄清知識來龍去脈,促進知識由存量向增量轉變,全面提高學生靈活調用學科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要引導學生立足社會實踐,增強社會閱歷,不斷提高學科核心素養(yǎng)。
關鍵詞:高考文綜政治試題;理性備考;學科素養(yǎng)
對于高考,家長和學生普遍關心的是考試結果,而老師們關心的則是考試的內容、考試的方向等。因為只有知道考什么、怎么考,教師下一年才能更好地提高備考的針對性和有效性。那么,2019年高考文綜政治到底考什么?又怎么考的呢?我們以高考文綜全國I卷政治試題為例,綜觀全卷,發(fā)現(xiàn)試題非常重視考查學生基礎知識的準確理解與靈活運用,在強化學科核心知識考查的同時突出能力與核心素養(yǎng)考查,并滲透了不少人文素養(yǎng)、生活體驗等方面內容,這對教師2020年備考具有良好的導向作用。
一、找準備考定位,厘清復習思路,堅持理性備考
隨著經濟的發(fā)展和社會的進步,人們越來越認識到高考對學生終身發(fā)展的重要影響。當前,許多家長為了能讓自己的小孩上大學,不惜傾注大量心血投放在小孩的備考上;老師們?yōu)榱颂岣吒呖忌暇€率,可以說是無所不用其極,什么“衡水經驗”、刷題、押題、猜題等,凡是能想到或能用到的方法都用上了;社會上不僅有大量的新聞報道渲染氣氛,而且各種打著高考備考旗號的研討會、經驗介紹會層出不窮,更有五花八門的補習機構充斥大街小巷,書商、出版社等高度活躍于高考前臺。為了實現(xiàn)自己的經濟利益,這些形形色色的機構、商人們不惜以切中高考題的虛假名號推銷自己的產品、復習資料等;各種打著名校旗號的試卷資料從北方飛到南方,從江浙飛到川藏,令人眼花繚亂,目不暇接;老師忙于印刷試卷給學生做,學生沒日沒夜地完成試卷,大有“八仙過海,各顯神通”之勢,全國上下彌漫著一股浮躁之風,功利主義盛行,不少人在這風云詭異的現(xiàn)狀中迷失了方向。
在這種情況下,我們亟須還高考一片凈土,引導社會各方有序備考、科學備考。教師和學生應該如何備考?應該堅持怎樣的備考方向?我們還得從2019年全國高考卷中尋找答案。從總體上看,2019年高考文綜全國I卷的政治試題難度不大,題目靈活,角度巧妙,沒有怪題、偏題、難題,基礎知識的考查非常明顯,全卷很少有模棱兩可的選項,區(qū)分明顯。這給我們明確啟示,高考不是人生游戲,不是人肉靈魂攪拌機,高考講究的是科學備考,要從實際出發(fā),堅持理性備考。面對紛繁復雜的備考信息,我們要做到“不畏浮云遮望眼”,積極探索高考規(guī)律,制定符合學校實際的備考策略。當前老師和學生急需果斷拋棄浮躁心理,拋棄投機取巧念想,腳踏實地備考,一步一個腳印,牢牢抓好基礎,只有這樣,才能從容淡定面對高考。
今年高考學生考完文綜I卷走出考場,對我們說得最多的一句話是“斷然想不到今年政治生活居然考人民政協(xié)”。是的,其他都背得滾瓜爛熟,就忽略了人民政協(xié),氣死人了,這就是片面?zhèn)淇嫉拇鷥r。我們沒有必要去猜測為什么考人民政協(xié),考人民政協(xié)有什么背景原因,但這里起碼透露出一個明顯的信號,高考是全面知識的考查,打牢基礎比什么都重要,一定要全面復習,如果平時備考熱衷于猜測命題人的意圖,畫蛇添足地認為什么東西一定會考,什么東西一定不考,從而不能做到全面?zhèn)淇?,高考是不可能考好的。我們幾乎可以斷定今年能考政治高分的一定是那些學習踏實、基礎扎實的學生,相反,那些缺乏基礎支撐自信有較好應試技巧的學生就不一定。高考再一次告訴我們,只有夯實基礎,方能贏得高考
二、專注基礎復習,培養(yǎng)基本技能,提升學科素養(yǎng)
從2019年高考文綜全國I卷政治試題來看,基礎知識的考查導向性非常明顯,全卷12道選擇題,基礎知識考查超70%,考查層次多數(shù)處于識記、理解層面,試卷難度并不大,只要學生基礎扎實,拿個優(yōu)秀是沒有問題的。因此,我們要引導學生強化基礎復習,培養(yǎng)基本技能,提升學科核心素養(yǎng),這樣不管題目怎么變動,都可以做到“以不變應萬變”。那么,教師應如何進行基礎知識復習?復習要達到什么程度?
1.準確理解概念的內涵和外延,促進知識由存量向增量轉變
政治學科有很多概念性知識,如商品、國家、民主、公民、矛盾等,這些概念性知識是“構成學科知識的基本元素”,在學科教學中占據(jù)很大一部分內容。對概念的學習是形成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關鍵環(huán)節(jié),如果學生僅局限于對概念內涵的理解,缺乏拓展和延伸,就無法做到“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因而也就無法做到知識由存量向增量發(fā)展。例如,“國家”這一概念的內涵包括:它是階級社會中特有的政治實體,是階級矛盾不可調和的產物,是統(tǒng)治階級進行階級統(tǒng)治的工具;它的外延就是指古今中外的一切國家,包括資本主義國家和社會主義國家。這樣,經過拓展和延伸后,學生實現(xiàn)知識增量發(fā)展,因此備考中教師引導學生準確掌握概念的內涵和外延是很重要的。
【例1】(2019年高考文綜全國I卷23題)
習近平在談到領導工作的方法時強調,對于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重大戰(zhàn)略部署,要一以貫之地貫徹。我們要有釘釘子的精神,釘釘子往往不是一錘子就能釘好的,而是要一錘一錘接著敲,直到把釘子釘實釘牢,釘牢一顆再釘下一顆,不斷釘下去,必然大有成效。這一論述體現(xiàn)的唯物辯證法道理是
①量變比質變更能推動事物的發(fā)展
②只有事物數(shù)量的不斷增加才能引起質變
③量的變化的不斷積累必然導致質的飛躍
④事物的發(fā)展是從量變到質變再到新的量變的循環(huán)往復的上升過程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本題考查學生對量變與質變及其關系的理解。復習時一定要讓學生搞明白量變、質變的概念。教材上對量變內涵的解釋是“事物在數(shù)量上的變化和場所的變更”,也就是說,量變不僅是數(shù)量的變化,即使數(shù)量不變,場所的變更也叫量變。學生理解到這一層次,就能判斷出②是錯誤的。而且量變只有達到一定程度時才會產生質變,不同事物質變的度是不同的;量變與質變對事物的發(fā)展同樣重要,因為沒有量變就不會產生質變,而沒有質變就沒有事物的發(fā)展,理解到這層次,學生就不難判斷①的對錯了。由此可見,對概念的準確把握對于提高答題準確率有多么重要。學生牢牢抓住概念的內涵和外延,掌握最本質知識,不管題目怎么變化,都可以做到從容應對。
2. 全面把握知識的結構或體系,不斷優(yōu)化知識的存儲方式
高考復習與一般的考試復習不同,一般考試復習列提綱就差不多了,而高考復習則要求更高,從高考結果重要性看,高考復習容不得半點馬虎,要求更全面、更系統(tǒng),復習時要求教師遵從規(guī)律,全面把握和構建知識結構或體系,不斷優(yōu)化知識的存儲方式。以《經濟生活》“消費”為例,完整的知識結構體系起碼包括“類型、結構、心理、觀念、行為”等,只有構建完整的知識結構體系,掌握各類“母知識”與“子知識”甚至與“孫知識”的關系,學生才能在考試中游刃有余、融會貫通。
【例2】(2019年高考文綜全國I卷12題)
近年來,提高供給質量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主攻方向,全面提高產品和服務質量是提升供給體系的中心任務。為此,國家開展質量提升行動。從勞動價值論看,開展質量提升行動,是因為
①商品的質量是衡量價值的天然尺度
②商品的質量決定了商品的交換價值
③商品的使用價值是價值的物質承擔者
④商品的質量與商品的使用價值密切相關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本題考查學生對“商品”屬性的理解。圍繞“商品”,學生應該構建其必要的知識結構體系,包括商品的產生、商品的含義、商品的屬性、商品的價值、商品的流通等知識。該題僅考查“商品的屬性”及之間的關系,如果在復習中能搞清商品的使用價值是價值的物質承擔者,商品的使用價值與商品質量關系密切,本題做對是大概率事件。該題命題的意圖很明顯,就是要引導考生重視基礎,全面掌握各種知識的結構體系,優(yōu)化知識存儲方式,打牢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根基。
3. 深入研究知識聯(lián)系和作用,準確把握知識的來龍去脈
政治學科除了有大量的概念知識外,還有許多考點是屬于相互聯(lián)系或相互作用類的知識,例如生產與消費、物質與意識、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等,這些考點的特征主要體現(xiàn)為概念之間的相互聯(lián)系、相互作用上。高考復習中準確掌握這些知識至關重要,歷年高考中這部分知識的考查力度都很大,難度也很高,學生得分率不高。要考好這部分題目,學生必須弄懂搞清學科知識之間的種種聯(lián)系,明了它們之間是“直接聯(lián)系”還是“間接聯(lián)系”,是“決定關系”還是“被決定關系”,等等,只有這樣,才能真正了解各種政治現(xiàn)象的前因后果或來龍去脈,才能抓住各種政治現(xiàn)象的本質與規(guī)律。
【例3】(2019年高考文綜全國I卷20題)
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丹頂鶴象征著圣潔、高貴,無數(shù)文人雅士以鶴自喻,折射出人們對它的喜愛?,F(xiàn)在,“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的理念成為社會共識,人們從人與自然環(huán)境和諧相處的高度來欣賞鶴、喜愛鶴、保護鶴。鶴的寓意的變化表明
①人們的審美觀念深受價值觀念的影響
②文化決定人們的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
③社會實踐是文化變化發(fā)展的動力和源泉
④每個時代人們的審美觀念會趨于一致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本題涉及價值觀和審美觀,文化與思維方式,實踐與文化創(chuàng)新等關系知識,是一道典型的考查知識點之間聯(lián)系的題目,由于題目涉及多個聯(lián)系的知識,所以難度不小。但如果學生對知識點之間聯(lián)系有準確把握,認識到價值觀是審美觀的基礎,它決定著一個人的人生追求和對現(xiàn)實生活的價值選擇,沒有科學的價值觀,就不可能有正確的審美觀;同樣,文化僅僅是影響思維方式,并不能決定思維方式;社會實踐決定文化創(chuàng)新,是文化發(fā)展的源泉和動力;那么,就不難判斷出①②③的正誤。實踐再一次證明,基礎在高考中的重要性,它是學生作出正確判斷推理的依據(jù),全面掌握知識之間相互聯(lián)系和相互作用,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應試能力。
三、立足生活實際,增強社會閱歷,培養(yǎng)人文素養(yǎng)
根據(jù)2019年《考試說明》要求,思想政治學科考試反映對考生正確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要求,注重考查考生對所學相關課程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掌握程度,以及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論證闡釋、分析評價、探究并解決問題的能力。這表明,能力培養(yǎng)依然是備考的重點,但能力不是憑空產生的,學生僅靠簡單地背誦基礎知識,也不會形成很強的思維能力。只有立足于社會實踐,積累生活經驗,豐富社會閱歷,培養(yǎng)人文素養(yǎng),在掌握核心知識基礎上,不斷拓展知識視野,拓寬思考維度,深化對問題的價值思考,強化思維訓練,才能形成較好的答題能力和水平,才能在高考中擇機而為,使考試得心應手。
例如,當前網絡上頗受爭議的“20年后學生攔路打老師案”,受過老師責罰的學生多數(shù)會認同打人者,認為打得好,而沒有受過責罰的學生則多數(shù)認為不能打,有違社會良俗。到底誰對誰錯呢?如果學生有正確的價值觀和較高的人文素養(yǎng),是非是一目了然的,“師者,傳道授業(yè)解惑也”,尊師重教,關系國家和民族發(fā)展的大局,是不應該受到詆毀和侮辱的,“一日為師,終生為父”的古訓說的也是這個道理。這些觀點的形成,是與學生積極參加社會實踐活動、不斷增強社會閱歷分不開的。
【例4】(2019年高考文綜全國I卷13題)
對于同一商品,某企業(yè)銷售給老客戶的價格高,而銷售給新客戶的價格低。正確解釋該企業(yè)價格策略原因的圖示是
該題非常巧妙地考查學生對需求曲線的理解,即對“價格變動對生活必需品和奢侈品的影響”的理解。如果學生只知道死讀書,讀死書,缺乏社會閱歷,缺乏對社會實踐的追問和思考,就無法理解“價格變動為什么對老客戶影響小,對新客戶影響大”,也就無法作出正確的判斷。事實上,有過買東西的人都會有大致相同的體驗,即老客戶買東西,即便價格有所變動,他也往往不太在意,而新客戶則不同,他總要貨比三家,不斷比較,然后才決定是否購買,因此,新客戶對價格比較敏感,這就是社會閱歷。由此可見,立足社會實踐,深化對實踐的追問和思考,顯得異常重要,教師引導學生平時注意參加社會實踐活動,不斷積累和豐富社會知識,增強人文素養(yǎng),才是最佳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