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雯雯,喻理飛, ,嚴令斌,劉娜,趙慶
1. 貴州大學(xué)生命科學(xué)學(xué)院/農(nóng)業(yè)生物工程研究院,貴州 貴陽 550025;2. 山地植物資源保護與種質(zhì)創(chuàng)新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山地生態(tài)與農(nóng)業(yè)生物工程協(xié)同創(chuàng)新中心,貴州 貴陽 550025
以貴州為中心的西南地區(qū)是喀斯特連續(xù)分布最典型的區(qū)域(盛茂銀等,2013),具有高度異質(zhì)性和脆弱性,易發(fā)生石漠化。植被退化是石漠化發(fā)展的重要原因和標(biāo)志,退化喀斯特植被自然恢復(fù)一般有六個恢復(fù)階段,即草本群落階段、灌草過渡階段、灌木灌叢階段、灌喬過渡階段、喬林階段和頂極群落階段(喻理飛等,2002),不同植被下小生境土壤分布及其理化性質(zhì)、土壤微生物存在差異(廖洪凱等,2013;廖洪凱等,2012;劉方等,2008),且與植被特征相關(guān)(Sayer et al.,2017)。
高通量測序是研究微生物群落組成的一種可靠且有效的方法(Bengtsson-Palme et al.,2013)。內(nèi)轉(zhuǎn)錄間隔區(qū)(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ITS)擴增子測序是研究環(huán)境微生物多樣性及群落組成差異的重要技術(shù)手段之一,已被廣泛應(yīng)用于真菌分類鑒定中(Bachy et al.,2013;Mago? et al.,2011)??λ固貐^(qū)不同退化階段土壤微生物類群數(shù)量、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樣性(胡芳等,2018;梁月明等,2010;宋敏等,2013;譚秋錦等,2014)等已有報道。真菌群落被正式描述的群落不到10%,未確定的分類信息高。本研究采用高通量測序、ITS擴增子測序技術(shù)對喀斯特區(qū)植被恢復(fù)不同階段小生境土壤真菌進行種類鑒定與分析,闡明退化喀斯特植被恢復(fù)過程土壤真菌群落組成及優(yōu)勢關(guān)鍵類群,對深入認識喀斯特石漠化區(qū)植被恢復(fù)過程中土壤微生物作用具有重要意義。
貴州省安順市鎮(zhèn)寧布依族苗族自治縣大山鎮(zhèn)位于貴州省西南部珠江水系與長江水系分水嶺之間(東經(jīng) 105°35′-106°1′,北緯 25°25′-26°11′)。海拔356-1678 m,巖溶地貌分布廣,占全縣面積60%以上;屬北亞熱帶季風(fēng)濕潤氣候,全年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年平均氣溫 16.2 ℃,年平均日照時數(shù)為1142 h,年平均降水量1277 mm。研究區(qū)森林于 1958-1960年被采伐后,植被逐漸恢復(fù),因存在不同干擾,研究區(qū)內(nèi)出現(xiàn)草本群落階段、灌草過渡階段、灌木林階段和喬林階段群落,植被下發(fā)育有典型的石面、石溝、石縫等小生境。喬林階段以化香(Platycarya strobilacea)、黃連木(Pistacia chinensis)、海金子(Pittosporum illicioides)、樸樹(Celtis sinensis)為優(yōu)勢種,灌木林主要有化香(Platycarya strobilacea)、針齒鐵仔(Myrsine semiserrata),灌草過渡階段主要有化香(Platycarya strobilacea)、異葉鼠李(Rhamnus heterophylla)、安順潤楠(Machilus cavaleriei),草本群落階段主要有白茅(Imperata cylindrica)、地果(Ficus tikoua)、沿階草(Ophiopogon bodinieri)、藎草(Arthraxon hispidus)。區(qū)域內(nèi)巖石裸露率為10%-60%,成土母巖為石灰?guī)r,土壤為石灰土,土壤pH介于6.9-7.9之間。
1.2.1 樣品采集
在典型的喬林階段(F)、灌木林階段(S)、灌草過渡階段(B)、草本群落階段(G)4個不同恢復(fù)階段分別設(shè)置樣地,在喬林階段設(shè)置20 m×20 m樣地,灌木林階段樣地、灌草過渡階段設(shè)置 4 m×10 m樣地,草本群落階段樣地為2 m×5 m,每個階段設(shè)置3個樣地,共12個。每個樣地內(nèi)分別在石面(U)、石溝(D)、石縫(C)3種小生境內(nèi)采集0-10 cm表層土壤樣品,共36個。每個土樣除去石塊和動植物殘體,混合均勻后,裝于密封袋中并編號,立刻放入液氮罐中速凍,帶回實驗室放入-70 ℃冰箱中保存,用于DNA提取。樣品保存在干冰中送上海美吉生物醫(yī)藥科技有限公司進行高通量測序。
1.2.2 DNA抽提和PCR擴增
根據(jù)土壤DNA提取試劑盒(Omega Bio-tek,Norcross,GA,U.S.)說明書進行總 DNA 抽提,DNA濃度和純度利用NanoDrop 2000進行檢測,利用1%瓊脂糖凝膠電泳檢測DNA提取質(zhì)量;選用引物 ITS1F:CTTGGTCATTTAGAGGAAGTAA;ITS2R:GCTGCGTTCTTCATCGATGC進行 PCR擴增。使用ABI GeneAmp? 9700型的PCR儀,擴增體系為 20 μL,2 μL 10×FastPfu 緩沖液,2 μL 2.5 mmol·L-1dNTPs,0.8 μL 引物(5 μM),0.2 μL rTaq聚合酶;10 ng DNA模板。擴增程序為:95 ℃預(yù)變性3 min,35個循環(huán)(95 ℃變性30 s,55 ℃退火30 s,72 ℃延伸30 s),最后72 ℃延伸10 min。PCR產(chǎn)物利用IlluminaMiseq PE 300平臺進行測序。
1.2.3 OTU聚類和注釋
根據(jù)Barcode序列和PCR擴增引物序列從下機數(shù)據(jù)中拆分出各樣品數(shù)據(jù),截去Barcode和引物序列后使用FLASH(Su et al.,2012)對每個樣品的Reads進行拼接,得到原始Tags數(shù)據(jù);參照QIIME的Tags質(zhì)量控制流程,經(jīng)過Tags截取、過濾及嵌合體去除等處理后得到高質(zhì)量的有效Tags數(shù)據(jù)。利用UPARSE軟件,按照97%的相似度將序列聚類為OTU(s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s),使用UCHIME軟件剔除嵌合體。利用RDP classifier對每條序列進行物種分類注釋。
1.2.4 統(tǒng)計分析
利用R語言vegan包根據(jù)豐度排名前50的類群繪制熱圖,從物種和樣品兩個層面進行聚類,分析各植被恢復(fù)階段的優(yōu)勢真菌類群。通過 LEfSe(LDA Effect Size)系統(tǒng)分析植被不同恢復(fù)階段具有顯著差異的物種。
樣本的物種多樣性隨測序量的變化情況可由Shanon-Winner指數(shù)曲線反映,如圖 1所示,曲線趨向平坦且文庫覆蓋率高于0.99,說明測序數(shù)據(jù)量足夠大,足以全面反映樣本中的微生物信息。
圖1 Shanon-Winner指數(shù)曲線Fig. 1 Shannon-Winner index curves
36個土壤樣品通過高通量測序及分析共獲得2437541條有效序列(表1),每個樣品獲得35911條有效序列,OTU數(shù)目為5437,分屬于6個門、31個綱、106個目、244個科及626個屬。
表1 測序結(jié)果Table 1 Statistics of sequencing data
2.2.1 門分類水平上組成
喀斯特植被下土壤真菌群落在門分類水平上主要由 4類真菌組成,分別為子囊菌門(Ascomycota)、擔(dān)子菌門(Basidiomycota)、接合菌門(Zygomycota)和未分類真菌(Others/Unclassified fungi),占比分別為53.39%、25.08%、6.91%、14.20%,其中子囊菌門高于30%,為優(yōu)勢菌群,擔(dān)子菌門與接合菌門占比不高但在所有樣品中均有出現(xiàn),為常見菌群。
植被恢復(fù)不同階段土壤真菌群落門水平的組成也相同,均由子囊菌門、擔(dān)子菌門、接合菌門、未分類真菌組成,喬林階段分別占44.18%、30.66%、8.16%、16.29%,灌木林階段為49.06%、27.72%、6.36%、16.52%,灌草過渡階段為51.88%、31.89%、6.70%、8.96%,草本群落階段為68.43%、10.06%、6.40%、15.00%,可見恢復(fù)早期階段優(yōu)勢菌群子囊菌門比例高,隨植被恢復(fù)逐漸下降。
2.2.2 屬分類水平上組成
在屬分類水平上,植被恢復(fù)不同階段土壤真菌群落組成屬及相對豐度(>1%)如表2所示,其中,相對豐度>5%的屬在喬林階段和灌木林階段相似,青霉屬Penicillium僅在灌木階段豐度稍高。
以樣品為單元,將各樣品中豐度排名前 50的屬利用R語言繪制熱圖,得36個不同生境下土壤真菌屬水平物種豐度聚類熱圖(圖2)。圖2表明:36個樣品中除草地石面樣品(GU3)、灌草過渡階段的石縫樣品(BC2)和草本群落階段石溝樣品GD1差異較大外,其余樣品可歸為3個土壤真菌組成類型,即類型1,由SD1/SD2/FC1/SD2/FD2/SD3/FD1/FU2/SU3/SC3/FC2/SU1/FC3/SU2/BU3/FD3組成,均為喬林階段與灌木林階段樣品,類型 2由BU1/BC1/FU3/BC3/BD1/BD3組成,絕大部分為灌草過渡階段樣品,類型 3由 GC2/GD2/GU1/BU2GU2/GC1/GD3/GC3/GD2組成,絕大部分為草本群落階段樣品。以樣品為單元的分類結(jié)果與植被恢復(fù)階段屬水平的土壤真菌群落組成一致,反映出在同一恢復(fù)階段小生境引起的土壤真菌群落組成變化小于植被恢復(fù)階段的影響。
植被各恢復(fù)階段土壤真菌群落相對豐度>5%的物種屬組成(表2)如下:(1)喬林和灌木林階段有未分類真菌(11.90%-16.53%)、Geminibasidium(7.71%-11.90%)、被孢霉屬Mortierella(6.35%-8.13%)、蠟殼耳屬Sebacina(7.60%-9.73%)、青霉屬Penicillium(4.37%-6.78%)等;(2)灌草過渡階段有蠟殼耳屬Sebacina(22.96%)、子囊菌門 Ascomycota(11.26%),Geminibasidium(7.14%)、被孢霉屬 Mortierella(6.69%)、鐮刀菌屬Fusarium(5.29%);(3)草本群落階段有未分類真菌(15.00%)、鐮刀菌屬Fusarium(12.88%)、子囊菌門 Ascomycota(13.40%)、被孢霉屬Mortierella(6.17%)、Archaeorhizomyces(5.85%)。
表2 植被不同恢復(fù)階段土壤真菌群落組成及相對豐度Table 2 Composition and relative abundance of soil fungi in different vegetation restoration stages
圖2 植被不同恢復(fù)階段土壤真菌的屬水平物種豐度聚類熱圖Fig. 2 Heat map of genus level abundance of soil fungi in different vegetation restoration stages
LEfSe分析可用于分析組間菌群差異,找出各組間差異的微生物種類。對上述3種土壤真菌群落組成類型進行LEfSe分析(LDA值默認為4),圖3表明:導(dǎo)致喬林、灌木林階段土壤真菌群落組成(類型1)具顯著差異并起關(guān)鍵作用的優(yōu)勢關(guān)鍵物種屬是木霉屬 Trichoderma(LDA=4.11)、青霉屬Penicillium(LDA=4.35)、小蔓毛殼科Herpotrichiellaceae(LDA=4.00)、革菌科Thelephoraceae(LDA=4.10)和未分類真菌(LDA=4.86),灌草過渡階段(類型 2)是煤炱目Capnodiales(LDA=4.15)、格孢菌目 Pleosporales(LDA=4.28)、蠟殼耳屬Sebacina(LDA=5.30)、Geminibasidium(LDA=4.77),草本群落階段(類型3)是鐮刀菌屬Fusarium(LDA=4.78)、肉座菌科Hypocreales(LDA=4.54)、子囊菌門(LDA=4.63)、Archeaorhizomyces屬(LDA=4.48),支頂孢屬Acremonium(LDA=4.22)。
圖3 植被不同恢復(fù)階段土壤真菌物種LDA值分布柱狀圖Fig. 3 LDA score distrubution histogram of LEfSe analysis in different vegetation restoration stages
利用高通量測序技術(shù)分析了喀斯特區(qū)植被恢復(fù)過程中4個階段土壤真菌群落組成結(jié)構(gòu),物種門組成結(jié)構(gòu)分析結(jié)果表明,優(yōu)勢真菌主要為子囊菌門、擔(dān)子菌門、接合菌門和未分類真菌;其中木霉屬 Trichoderma、青霉屬 Penicillium、小蔓毛殼科Herpotrichiellaceae、革菌科Thelephoraceae、蠟殼耳屬Sebacina、Geminibasidium、鐮刀菌屬Fusarium、Archeaorhizomyces、煤炱目Capnodiales、格孢菌目Pleosporales、子囊菌門 Ascomycota未定屬等為該地區(qū)的優(yōu)勢關(guān)鍵屬。這與曾慶飛等(2015)認為貴州高原不同石漠化程度土壤真菌優(yōu)勢菌群為球囊菌門,其優(yōu)勢屬為曲霉屬 Aspergillus、鐮刀菌屬、被孢霉屬、球囊霉屬 Glomus等的研究結(jié)果不同。對黃土高原土壤(白麗等,2018)、納帕海高原濕地(陳偉等,2018)、寧夏沙漠土壤(郭成瑾等,2017)的研究發(fā)現(xiàn)其優(yōu)勢真菌主要為子囊菌門、擔(dān)子菌門和接合菌門,另外還有其他豐度較低和目前數(shù)據(jù)庫無法鑒定的真菌門,其優(yōu)勢屬為赤霉菌屬Gibberella、青霉屬、曲霉屬、鐮刀菌屬等,可見其在門水平上與喀斯特區(qū)植被恢復(fù)過程中土壤真菌群落組成相似,但優(yōu)勢關(guān)鍵屬存在差異。
無論是喀斯特地區(qū),還是黃土高原、納帕海高原,土壤真菌群落組成中都存在豐度較低和目前數(shù)據(jù)庫無法鑒定的真菌門,黃土高原該類真菌占比約6.15%,納帕海高原該占比為 60%以上,本研究各植被恢復(fù)階段中門水平上的比例達 6.36%-16.52%,屬水平上的比例達8.96%-16.53%,因此,對喀斯特區(qū)土壤真菌類群庫的完善是土壤真菌鑒定及多樣性研究深入的關(guān)鍵。
豐度占優(yōu)勢的類群中蠟殼耳屬 Sebacina、革菌屬 Tomentella、外瓶霉屬 Exophiala、支頂孢屬Acremonium、黑團孢屬Periconia等屬于菌根真菌,菌根真菌的生物量與其分泌的代謝物是重要的碳匯且在土壤復(fù)雜的有機質(zhì)降解過程中有重大貢獻,同時菌根真菌可利用土壤中的無機氨態(tài)氮、硝態(tài)氮、有機氮等有效提高對氮源的吸收利用(郭良棟等,2013)。木霉屬 Trichoderma、鐮刀菌屬 Fusarium不僅分泌纖維素酶對碳的分解起作用,其與青霉屬Penicillium、裸節(jié)菌屬Talaromyces都參與了土壤難溶性磷的溶解,有效提高植物對磷的獲取,是溶磷微生物的重要類群(楊順等,2018)。本研究中,喬林、灌木林兩階段中菌根真菌、溶磷真菌等種類豐度高,菌根的形成促進植物對土壤磷、氮的攝取吸收,參與養(yǎng)分分解礦化、硝化作用等過程(韋莉莉等,2016),參與有機質(zhì)降解、氮循環(huán)、磷循環(huán)等養(yǎng)分循環(huán),貢獻程度大;菌根真菌在灌草過渡階段豐度高;溶磷真菌在草本群落階段中豐度高,在活化土壤磷方面貢獻較大,增加土壤磷的供應(yīng),促進植物吸收利用(沈仁芳等,2015)。因此,深入研究喀斯特植被恢復(fù)過程中功能微生物的作用是重要的研究方向。
喀斯特植被恢復(fù)過程中不同階段下土壤真菌群落組成分為3種類型:
類型1為喬林和灌木林階段,由未分類真菌、Geminibasidium、被孢霉屬 Mortierella、蠟殼耳屬Sebacina、青霉屬Penicillium、子囊菌門Ascomycota等組成,其中木霉屬 Trichoderma、青霉屬Penicillium、小蔓毛殼科 Herpotrichiellaceae、革菌科 Thelephoraceae、未分類真菌為該類型的關(guān)鍵優(yōu)勢真菌類群。
類型2為灌草過渡階段,由蠟殼耳屬Sebacina、Geminibasidium、被孢霉屬 Mortierella等構(gòu)成,其中,蠟殼耳屬 Sebacina、Geminibasidium、煤炱目Capnodiales、格孢菌目 Pleosporales未定屬為該類型的關(guān)鍵優(yōu)勢真菌類群。
類型3為草本群落階段,由未分類真菌、鐮刀菌屬 Fusarium、子囊菌門 Ascomycota、被孢霉屬Mortierella、Archaeorhizomyces等構(gòu)成,鐮刀菌屬Fusarium、Archeaorhizomyces、支頂孢屬Acremonium、肉座菌科 Hypocreales、子囊菌門Ascomycota未定屬為該類型的關(guān)鍵優(yōu)勢真菌類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