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文革
(泉州市光前醫(yī)院 內二科,福建 泉州 362321)
在消化內科的各種臨床疾病當中,慢性萎縮性胃炎具有相對較高的發(fā)病率,根據患者的臨床癥狀的不同,可以分為患者自身免疫性和多灶萎縮性兩種類型,臨床癥狀主要表現有:反胃、食欲不振、惡心和腹部疼痛等。病程遷延和病情反復是慢性萎縮性胃炎的顯著特點[1],給患者在心理、生理和經濟等多方便造成了嚴重的負擔,影響患者的生活和工作,如果不能及時進行干預治療,甚至會發(fā)展成胃癌,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在本次研究中對慢性萎縮性胃炎的合理用藥進行了研究,探究臨床規(guī)范治療在慢性萎縮性胃炎的治療中的效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我院消化內科2014年3月至2018年1月收治的慢性萎縮性胃炎患者300例,以數字隨機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其中觀察組患者150例,男84例,女66例,年齡22~75歲,平均年齡(43.2±5.7)歲,患者腺體萎縮程度分別為輕度萎縮57例,中度萎縮81例,重度萎縮12例;對照組患者150例,男81例,女69例,年齡23~77歲,平均年齡(42.9±4.3)歲,患者腺體萎縮程度分別為輕度萎縮63例,中度萎縮78例,重度萎縮9例;入選標準:所有患者均確診為慢性萎縮性胃炎,無主要臟器功能性障礙或全身性的系統(tǒng)疾病,簽署知情同意書,自愿參加本次研究。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及腺體萎縮程度等一般性資料對比,無明顯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兩組患者均進行基礎治療,醫(yī)護人員指導患者合理膳食,禁辛辣等刺激性食物,禁暴飲暴食、禁煙酒,多食用易消化的清淡食物。對照組患者進行常規(guī)治療,噯氣、腹脹的患者給予潘立酮治療,每日3次,每次20 mg;患者出現泛酸的情況時,服用奧美拉唑,每日1次,每次20 mg。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的治療基礎上增加替普瑞酮進行治療,用藥劑量為每日3次,每次50 mg,飯后飯后半小時服用。
1.3 療效評價:治療效果評價,治愈:惡心、腹痛等臨床癥狀消失,經胃鏡檢查,蒼白色黏膜完全消失,患者胃黏膜血管得到充分暴露;有效:惡心、腹痛等臨床癥狀明減輕、消失,經胃鏡檢查,蒼白色黏膜減少明顯,患者胃黏膜血管得到明顯暴露;顯效:惡心、腹痛等臨床癥狀部分消失,經胃鏡檢查,蒼白色黏膜開始減少,患者胃黏膜開始顯露;無效:患者的臨床癥狀無減輕甚至加重。治療總有效率=(治愈+有效+顯效)/總例數×100%。Hp轉陰率:經病理學及尿素酶的檢測,結果呈現陰性,轉陰率=轉陰例數/總例數×100%。
1.4 統(tǒng)計學分析:將數據結果錄入SPSS18.00數據庫處理,計數資料以χ2檢驗,用例數百分比形式表示,計量資料以t檢驗,以均數±標準差xs)形式表示,差異P<0.05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對比:經過治療,觀察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為96.67%,對照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為85.33%,兩組差異顯著(P<0.05),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對比[n(%)]
2.2 兩組患者Hp轉陰率、復發(fā)率對比:經過治療,觀察組患者的Hp轉陰率為95.33%,對照組患者的Hp轉陰率為78.67%;患者出院后進行6個月隨訪,觀察組患者復發(fā)率為2.67%,對照組患者的復發(fā)率為15.33%,兩組患者得Hp轉陰率、復發(fā)率對比,差異顯著(P<0.05),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Hp轉陰率、復發(fā)率對比[n(%)]
慢性萎縮性胃炎是一種慢性消化系統(tǒng)疾病,主要特征有胃黏膜腺體萎縮、胃黏膜變薄和基底增厚等。患者通常有噯氣、反胃、食欲不振、惡心和腹部疼痛等癥狀。大部分的慢性萎縮性胃炎患者的胃黏膜之中能夠提取出Hp,因此有學者認為慢性萎縮性胃炎的主要致病因素是Hp感染[2],因此根除Hp感染就成為慢性萎縮性胃炎的治療關鍵。替普瑞酮能夠促進患者胃黏膜和胃液中防御因子的生成,從而保護患者的胃部,改善患者胃黏膜狀況,加快胃黏膜的愈合、修復[3]。在本次研究中,觀察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和Hp轉陰率均顯著高于對照組患者,充分證明替普瑞酮在慢性萎縮性胃炎治療中的顯著作用。
綜上所述,消化內科慢性萎縮性胃炎臨床規(guī)范治療能夠顯著提高患者的治療有效率和Hp轉陰率,降低預后復發(fā)率,值得進行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