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秀玲
摘 要:在語文課堂教學中,老師們常常會進行文本拓展,從而擴大學生的閱讀視野,豐富和深化對文本的理解。用好文本拓展確實能豐富閱讀教學,為閱讀教學增磚添瓦。但有時效果并不理想,費時費力不討好。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內有效地用好拓展文本,筆者根據(jù)實踐教學經(jīng)驗進行分析探討。
關鍵詞:小學語文;課堂教學;閱讀
一、落實目標 精挑細選
課堂教學是為實現(xiàn)目標服務的,課堂教學的時間是有限的,老師利用拓展文本,是為了更好實現(xiàn)教學目標。所以進行文本拓展,要明確目標,選擇適用的文本。在一市級課堂教學比賽中,有一個教師作課的是部編版三年級上冊的小古文《司馬光》,這位老師引用人教版的現(xiàn)代文《司馬光砸缸》及另一小古文《道邊李苦》進行文本拓展教學。兩篇文章都要在這40分鐘里都需要拓展嗎?我們來看看本課教學要實現(xiàn)的目標:小古文《司馬光》有識字寫字的目標,有讀通讀順課文、理解古文并講這個故事的目標,有體會小古文語言簡潔的特點的目標。從目標看,引入人教版的《司馬光砸缸》這一現(xiàn)代文對比教學是必要的、有效的,兩篇文章一對比讀:一長一短,一通俗一凝練,學生一目了然,體會到小古文《司馬光》的語言高度精煉、言簡意亥的特點,沒有對比,老師再怎么費口舌,學生也是不能明白的,一對比,省事高效地完成了目標。這樣的拓展是必須的是有效的。
而為了讓鞏固學生運用理解小古文的方法,老師拓展《道邊李苦》讓學生運用小古文的學習方法,讓學生再讀,再理解。本人覺得值得商榷,這樣的拓展看似對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鞏固,其實不然??唇虒W過程,教師在完成說這個故事的任務只叫了兩個學生說,人人參與呢?其他孩子講得怎樣?不知。本文還有個任務上完成背誦小古文的任務,在課堂中也只是請一個學生有提示背。這叫完成了目標了嗎?為什么完成目標大打折扣呢?沒時間呀。時間都花在另一篇古文的學習上了。對于三年級的學生來說,40分鐘需要完成兩篇古文的教學嗎?學生的學習任務不會太重嗎?
課堂教學應該落實每一課的教學目標,文本的拓展也應該首先為體現(xiàn)了課時目標服務。否則文本拓展就僅僅是擴大閱讀量,蜻蜓點水,浮于表面。
二、以生為本 借力打力
教學是為學生服務的,老師要在學生需要處預設文本拓展——借拓展文本的力量完成教學內容,起到四兩撥千斤的作用。只有學生有需求,老師才設計拓展文本才有效。
(一)有助于學生對含義深刻的句子理解。中高年級課文中一些句子含義比較深奧,在學生含義深刻的句子無法理解處,這時鏈接選文及相關資料拓展句子含義,輔助學生理解是十分必要的。如:在上《呼風喚雨的世紀》這一課,我問學生“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作者為什么引用這一句詩,是為了說明什么?學生們面面相覷。我出示這樣的閱讀鏈接“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盛唐邊塞詩人岑參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詩句形容紛紛大雪好似梨花開放,原意是用來形容北國邊塞異常寒冷。 后來這句詩經(jīng)常被人引用,用來形容某些生機競發(fā)的事物或者蓬勃向上的形勢。這樣的內容一出,就有孩子明白:這樣的應用是為了說明20世紀科技發(fā)展的變化速度之快、成果之多 、范圍之廣。這樣拓展文本就為理解課文思想內涵與提升文本的人文價值服務。又如:在上《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為本中有這樣的一句話”如入山陰道上,應接不暇”,孩子對什么是“山陰道”,為什么景色也會應接不暇?不理解,也沒有這樣的文化儲備,這時我引入文本“如入山陰道上,應接不暇”出自典故:劉義慶《世說新語》記載的內容以及原譯文,這樣使用突破蘊含深刻意義。老師通過文本的拓展,擴大閱讀面,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讓學生有“撥開云霧見晴日”的驚喜體驗,可謂一箭雙雕。
(二)有助于學生對文體特點、語言表達特點的理解。文本拓展是在學生對教材文體特點、語言表達特點不理解時適時出現(xiàn)。如:在上《呼風喚雨的世紀》一文,文章文體有什么特點?語言表達有什么特點?學生怎么會有體會呢?開頭引入《科學改變人類生活的100個瞬間》的一些內容:X射線:1901年由德國物理學家倫琴發(fā)現(xiàn),被廣泛應用于醫(yī)療診斷和物質結構的研究.青霉素:1928年,英國細菌學家弗萊明從霉菌的原液里發(fā)現(xiàn)青霉素,它至今仍是人類有史以來發(fā)現(xiàn)的最好的抗菌素.雜交水稻:1964年,袁隆平在茫茫稻海中尋找到一棵自然株,從此,中國農業(yè)開始了第二次綠色革命……長長的幾頁的多多的內容,再讓孩子對比讀課文,讓孩子發(fā)現(xiàn)概括性說明文在發(fā)達上語言簡潔,條理清楚的特點。這樣的拓展也是十分有效的。
(三)有助于學生表達發(fā)展的需要。語文是學習和運用語言文字的實踐性課程,我們的閱讀教學及文本拓展要考慮學生的表達發(fā)展的需要。四年級第八單元的作文重點是寫想象的作文“未來的……”寫自己未來的設計,對學生來說《電腦住宅》是最好的范文,文章的表達的順序以及介紹方法都很值得學習,但文章的內容距今久遠,沒有指導意義,怎么辦呢?我在教學時把《未來的房屋設計有什么特別》引入教學,讓學生找找:未來的房屋設計有什么特別之處?拓寬了學生的思維,學生了解了有關科技的前沿,明白了作文應該怎樣寫未來的什么。這樣學生得言又得意。
文本擴展,更多的是根據(jù)學生的學情,做出的教學預設。是教學策略,并不是目的,要可慮的是學習需求。文本拓展用在學生需要的地方。
三、適量拓展 張弛有度
(一)拓展閱讀不要畫蛇添足要畫龍點睛——適量
在教學《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一文的教學,為了說明以小見大的表達效果我出示了這樣的閱讀拓展材料:從小到大在我們見到的窗戶基本都是向外推開的或是左右開的,但是德國有一半的窗戶都是向內拉開的……等的材料及實例大量的閱讀,讓學生談看法,學生用時是13分鐘。
再次教學時我只擴展了“那一條整潔的街道依舊整潔如新。從前我經(jīng)常看到一些老太太用肥皂來洗刷人行道,現(xiàn)在這人行道仍然像是剛才洗刷過似的,躺下去打一個滾,決不會沾上一點塵土?!吨胤蹈缤⒏芳玖w林”這樣短短的文字就達到了效果。
雖然第一次的擴展量大,但用時十三分鐘,這么重要的十三分鐘、學生注意力最集中的十三分鐘使用效率就不高了。拓展內容與雖然主題有關,但是重要的課文閱讀的時間不足了,語言文字訓練的時間不足了,典型的畫蛇添足。相比較在結尾處應用:節(jié)選的內容簡短,學生可快速讀,這一段的內容對突出中心“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主題十分有利。可謂畫龍點睛??梢娺x多少的內容進行拓展閱讀十分重要。
(二)拓展閱讀不要蜻蜓點水要擲地有聲——有度
在進行文本拓展時,老師有時要進行一定程度的指導。
一老師在上《漁歌子》一課時拓展了另外的四首詩唐代張志和的《漁歌子》:(其二)釣臺漁父褐為裘,兩兩三三舴艋舟。能縱棹,慣乘流,長江白浪不曾憂。等四首古詩讓學生讀,體會理解作者的心境,時間是8分鐘,四首的古詩,學生讀一遍,就讓學生自己說理解,結果舉手的孩子寥寥無幾。先不說理解,那么多難讀的字,單說讀通順難度都大,還哪來的理解,這時如果老師適度地講解就更恰當了。
文本拓展是教材的有力補充,他始于教材,為學生服務,終于目標。華東師范大學葉瀾教授說:“課堂應是未知方向挺進的旅程,隨時都有可能發(fā)現(xiàn)意外的通道和美麗的風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須走固定的路線。”文本拓展是否需要,關鍵看課堂的實際教學,可用可不要的不用,可少用的就不多用。適度適量,少而精,不拔高,不泛濫,讓文本拓展真正為培養(yǎng)學生的素質和能力服務。
參考文獻:
[1]涂獻英.撐一支長蒿,向更清處漫溯——談小學語文教學中文本拓展的實踐與思考[J].課外語文,2015(08):84.
[2]卞金華.建構框架 拓展意義 生成文本——基于一節(jié)讀寫公開課的實踐與思考[J].英語教師,2013,13(09):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