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小翠
【摘 要】目的:研究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實施針灸治療方式的治療效果。方法:選擇76例我院腰椎間盤突出癥的患者,納入時間為2016年10月至2017年10月,采用抽簽法將其分為實驗組與參照組,每組均38例。其中參照組采用常規(guī)治療方式,實驗組行針灸治療方式,對比2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清指標、相關(guān)評分及臨床治療效果。結(jié)果:治療前2組血清指標及相關(guān)評分未見明顯差異(P>0.05),與參照組相比,實驗組疼痛評分、腰痛ODI評分較低,實驗組白介素6、腫瘤壞死因子、血栓素B2與參照組相比較低,實驗組腰椎間盤突出癥臨床治療效果(94.74%)與參照組(76.32%)相比較高,組間伴有顯著性差異(P<0.05)。結(jié)論: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應用針灸方式治療的效果顯著,能夠改善患者臨床癥狀,應予以臨床推廣。
【關(guān)鍵詞】腰椎間盤突出癥;針灸;臨床療效
腰椎間盤突出癥作為骨科常見疾病,患者因腰肌勞損或外傷等因素所致其腰椎發(fā)生退行性病變,其臨床表現(xiàn)為腰部疼痛及下肢放射性疼痛,嚴重危害患者的生活質(zhì)量[1]。本研究對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實施針灸治療,對其臨床效果及指標改善情況予以觀察。
1 臨床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選擇2016年10月至2017年10月我院腰椎間盤突出癥的患者76例,采用抽簽法將其分為實驗組(n=38)與參照組(n=38)。其中,實驗組男性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21例,女性患者17例。最小年齡38周歲,最大年齡68周歲,中位年齡(52.09±10.33)周歲。腰椎間盤突出癥病程時間最短0.5年,最長3年,中位病程時間(1.84±0.52)年。參照組男性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23例,女性患者15例。最小年齡37周歲,最大年齡66周歲,中位年齡(52.05±10.35)周歲。腰椎間盤突出癥病程時間最短1年,最長3年,中位病程時間(1.87±0.49)年。2組患者年齡、性別、腰椎間盤突出癥病程時間等臨床資料進行統(tǒng)計分析,無明顯差異(P>0.05),其可比性校驗合格。
納入標準:
(1)經(jīng)影像學檢查確診腰椎間盤突出癥;
(2)患者及其家屬料及額本研究內(nèi)容后自愿參與;
(3)患者有腰部外傷或腰肌勞損病史[2]。
排除標準:
(1)治療前服用糖皮質(zhì)激素或鎮(zhèn)痛類藥物;
(2)認知能力異常;
(3)肝腎功能欠佳。
1.2 方法
參照組采用常規(guī)治療方式,給予患者沈陽澳華制藥股份有限公司生產(chǎn)的甲鈷胺片(國藥準字H20041229),每日口服3次,每次0.5mg;白云山湯陰東泰藥業(yè)有限責任公司生產(chǎn)的雙氯芬酸鈉腸溶片(國藥準字H41024221),每日口服3次,每次50mg[3]。并根據(jù)患者病情及體重予以牽引治療,牽引量:50kg以內(nèi)的患者為20kg牽引量;50至60kg患者為25kg牽引量;超過60kg患者為30kg牽引量,每日牽引治療1次,每次30min。實驗組行針灸治療方式,牽引官員把這個俯臥位,在患者針灸位置處予以酒精消毒,取腎俞穴、大腸俞穴、腰陽關(guān)穴、腰俞穴、患側(cè)環(huán)跳穴、秩邊穴、委中穴等位置,酌患者病情選擇相應的輔穴,肝腎虧虛甚者加行命門穴、氣滯血瘀甚者加行膈俞穴;濕熱甚者加行陽陵泉穴;寒濕甚者加行大椎穴[4]。行快速進針方式,進針深度為1.2寸,行平補平瀉方式,提插捻轉(zhuǎn)得氣后留針,留針時間為30min。全部患者均行14日治療。
1.3 觀察指標
于患者治療前及治療14日后對其白介素6、腫瘤壞死因子、血栓素B2予以檢驗。應用《數(shù)字疼痛評估法》對患者治療前后疼痛感進行評價,滿分10分,分數(shù)與患者疼痛感呈正態(tài)分布;通過《腰痛ODI評分標準(The 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對患者腰部疼痛癥狀加以評估,滿分50分,分數(shù)越高表明患者癥狀越嚴重。臨床效果:顯效為患者經(jīng)治療后疼痛感消失,其腰部功能完全恢復;有效為患者疼痛感大幅度降低,其腰部功能有所改善;無效為上述效果均未達到[5]。
1.4 統(tǒng)計學分析
本研究76例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相關(guān)數(shù)據(jù)錄入SPSS 19.0軟件之中,實驗組與參照組治療前后白介素6、腫瘤壞死因子、血栓素B2及疼痛評分、腰痛ODI評分數(shù)據(jù)行t檢驗,采用(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2組患者腰椎間盤突出癥臨床治療效果情況行X2檢驗,采用(n%)表示。數(shù)據(jù)對比通過P<0.05作為校驗水準,探究本研究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jié)果
2.1 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治療前后血清指標比較
對比實驗組與參照組腰椎間盤突出癥治療前后血清指標數(shù)據(jù)(見表1),治療前血清指標未見明顯差異(P>0.05),實驗組白介素6、腫瘤壞死因子、血栓素B2均低于參照組,兩者差異明顯(P<0.05)。
2.2 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治療前后相關(guān)評分比較
對比實驗組與參照組腰椎間盤突出癥治療前后相關(guān)評分數(shù)據(jù)(見表2),治療前患者相關(guān)評分未見明顯差異(P>0.05),實驗組疼痛評分、腰痛ODI評分均低于參照組,兩者差異明顯(P<0.05)。
2.3 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臨床治療效果比較
對比實驗組與參照組腰椎間盤突出癥臨床治療效果情況(見表3),實驗組腰椎間盤突出癥臨床治療效果(94.74%)高于參照組(76.32%),兩者差異明顯(P<0.05)。
3 討論
腰椎間盤突出癥疾病主要以腰腿疼痛為臨床表現(xiàn),對患者生活、工作的影響較大,患者腰部纖維環(huán)破裂后,其髓核經(jīng)由破裂位置膨出,直接壓迫患者神經(jīng)根,因此患者疼痛感較強[6]。臨床中西醫(yī)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多采用牽引及藥物方式,雖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其根治效果欠佳,無法完全緩解患者的腰腿疼痛癥狀。鑒于此,本研究針對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中醫(yī)治療方式予以全面研究,中醫(yī)領域之中腰椎間盤突出癥屬于腰痛、痹痛范疇之中,一般多因患者局部位置氣滯血瘀,部分患者伴有筋骨創(chuàng)傷史,患者疼痛感較強。針灸是祖國醫(yī)學之中重要的治療方式,通過對患者腎俞穴、大腸俞穴、腰陽關(guān)穴、腰俞穴、環(huán)跳穴、秩邊穴、委中穴等位置予以針刺治療[7],并辯證選取輔穴,酌其實際癥狀及體質(zhì)開展辨證施治,能夠起到舒筋活絡之效果,一方面,通過針灸方式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降低其病灶位置炎性因子水平,避免對患者造成進一步刺激,是緩解患者疼痛癥狀的重要方式。另一方面,針灸后患者病灶位置血液循環(huán)效果有所加強,改善患者氣血運行不暢及經(jīng)絡閉阻等癥狀,進而從根本上治療患者腰椎間盤突出癥臨床癥狀,其臨床效果顯著。
綜上所述,本研究對腰椎間盤突出癥疾病治療方式予以研究,其結(jié)果顯示,針灸治療后患者疼痛感及腰痛障礙癥狀評分均有所降低,患者血清相關(guān)指標得以改善,臨床應用效果確切,因此,針灸治療方式具有臨床推廣及應用的優(yōu)勢。
參考文獻
[1]宋明霞,沈友虎,胡長順.溫針灸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臨床療效觀察[J].中國中醫(yī)急癥,2016,25(02).
[2]王黎明,賈紅玲,張永臣.針灸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機制研究進展[J].長春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17(03).
[3]李鵬程,牛淑嫻,黃平等.針灸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臨床研究概況[J].實用中醫(yī)藥雜志,2016,32(06):622-625.
[4]鄧棟,李亦聰.針灸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術(shù)后遺留疼痛的療效觀察[J].世界中醫(yī)藥,2017(03):172-175.
[5]宣逸塵,黃輝,鄧威等.熱敏灸、隔姜灸、溫針灸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臨床療效的系統(tǒng)評價[J].江西中醫(yī)藥,2016(12):47-52.
[6]尚德鋒.腰部夾脊穴加用溫針灸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臨床觀察及對疼痛的效果[J].新中醫(yī),2016(07):134-136.
[7]顏海.三維牽引與溫針灸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療效觀察[J].遼寧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16(02):188-190.